返回

后马其顿征战史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四章 希腊半岛争霸战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安提戈诺斯率领马其顿部队快速行军,通过色萨利地区时,还得到了一支来自拉里萨的新兵增援。很快军队就开到阿提卡地区。在收到密探送回的情报后,大家了解到叛军的实力较弱:是由希腊民兵组成了三个方阵,还有一队标枪兵。

    马其顿主力军配置是两支马其顿皇家骑兵中队、两队马其顿轻骑兵组成机动力量,七个希腊长枪兵方阵构成中军步兵主力;副统帅是国王的二儿子欧昂诺斯,27岁,他负责指挥先遣部队,由两个骑兵队、两个希腊方阵和弓箭手组成。这支正义之师将要讨伐那些为非作歹的叛徒,是时候停止那些烧杀掳掠的野蛮行为了,是时候制止那些抢劫及图财害命的不义手段。

    ◎攻占雅典城

    兵贵神速,马其顿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进军到雅典城下并将其包围。雅典是一座发达的大城市,城墙很高,城市建设规矩,错落有致。城的北门面向一座高山。清晨,当马其顿军队占领高山后,城中的情况一览无余。马其顿士兵看到眼前的景观不禁齐声称赞。“真是一座美丽的城市!”安提戈诺斯说道:“我们将要做的就是占领这座城市,给她更强有力的保护。让她不再受叛乱者的侵害。因此,我们攻城时,必须快速攻入城中,解决掉那些乌合之众!以免光荣的雅典文化遭到破坏。”众将士举手欢呼。

    将军在山腰观察了守军的情况:一队标枪兵在城门门楼上,一个方阵在城门后作抵御,其余叛军守在城中广场上。此类等等无非是常规守城架势,而且兵力分散部署。遂下令部队推进至北城墙的左拐角外,在敌人射程范围外列阵站定。随即,欧昂诺斯带领先遣队的士兵和工匠们开始着手组装攻城塔。

    攻城塔主要材料是木材,当塔的木质结构建好后,工匠们会在塔身前面覆盖经过处理的兽皮,这样可以防火。大家热情很高,还不到中午就造好了两座攻城塔。将军下令攻城!第一批登城士兵来自希腊民兵方阵,此时他们手持短剑,推着攻城塔向城边靠近。其中一座攻城塔是佯攻的,向城门右边方向移动,他们的任务只是引诱敌方注意,不必一定要登上城墙;真正要发动进攻的塔则被推向了城墙左边。

    进了城防工事的射程了,敌人开始从塔楼放箭。不过攻城的将士们在攻城塔后边有了安全保障,他们冒着箭石打击继续向城边推进。这时弓箭手排成松散队形,搭起长弓向城头上的敌人射箭。他们以密集的箭雨射得守成者很难露头,从而为冲在前面的友军提供掩护。攻城器已经接近到了足够的距离时,第一梯队开始攀登塔楼。士兵们拥入攻城塔内,从塔内部搭设的悬梯有序地登上攻城塔顶层。这一层前边是封闭的一块大木板,收起来时可以挡箭,在靠城时放下去就可以做吊桥。不过两侧是齐胸高的木护栏,攻城者在向守城者投掷标枪时同样也会遭到守城士兵的弓矢打击。

    马其顿的步兵加快动作,放下吊桥,跨上了雅典城高大的城墙,他们持短刀短剑与城上的标枪兵相遇,立刻展开了肉搏战。他们很快便肃清城墙的守军,顺利占领了北段的城墙、城门楼及箭塔。接着他们又朝城里的希腊方阵投石射箭,敌兵撑不住向内城撤退。这时,第一批登城的士兵打开了城门,城外列阵的迫不及待加入战斗的将士们一拥而入。敌人见状又慌忙回来抵挡。可为时已晚,先入城的四个方阵已经打开枪阵,正面接锋后,侧翼步兵包抄了上去,前后夹击将敌人消灭。城中一片混乱,街道上随处可见被杀散的逃兵及慌乱躲避的市民。进城的将领重整了队形,“快!到中央广场与残余叛军决战,尽快结束战斗。”于是部队开进广场,此时叛军数量明显劣势。马其顿步兵在弓箭手的火力准备后围掉了做困兽之斗的叛乱者。马其顿宣布占领雅典,安提戈诺斯亲自安抚居民,处理各项事务。

    ◎伯罗奔尼撒之战

    希腊联盟的各个城邦在得知这一消息之后,朝野内外炸开了锅。主战派与主和派争论不已,政事厅里唇枪舌战,在议会里两派议员更是大打出手。希腊联盟已出现了严重分歧。斯巴达人一意孤行,不顾西西里岛上叙拉古遭受迦太基人的战争威胁,向马其顿宣战,扬言夺回雅典城邦。

    根据间谍反应的情况,斯巴达国王克里欧美尼斯只留下精锐的斯巴达重装步兵守卫都城斯巴达,他自己带领着城内卫队及辅助部队就气势汹汹地扑向雅典。不可否认,斯巴达国王的禁卫军战斗力很强。但显然斯巴达国王是仓促开战。马其顿方面也早有准备,安提戈诺斯得知希腊人宣战,便在雅典城留了部分守军,率兵径直开往伯罗奔尼撒。他打算拦截斯巴达人的军队,与对方正面遭遇,然后以数量优势和机动性来对抗斯巴达人的精锐重步兵。此外,他还启动了预先准备的方案。

    科林斯城现在的总督就是安提戈诺斯的三儿子达马索斯,他正是前不久被派过来执行任务的那位青年将军,才20岁。但是他办事沉稳,为人谦恭虚心。善于管理,初到科林斯时,城内受到雅典叛乱影响人民情绪狠不稳定。达马索斯当任新总督后,加强城防工事,招募辅助治安兵,训练并扩充了他带来的那只精干部队。看到新任总督年轻能干,办事毫不含糊,人们觉得有了安全感,才安定下来。

    这日,达马索斯正和几个工匠兵讨论设计一个水渠的项目,收到了来自国王的加急密信后,他立即换上戎装,选兵点将。当部队集合完毕,他告诉士兵们保持战备状态,次日将有行动。第二天清晨,天还未亮,年轻的将军便点齐兵将,下令出发!这时,将士们才知道他们将奉命迅速攻占斯巴达城。

    再说安提戈诺斯这边,他估摸着科林斯的协同行动,积极拦截克里欧美尼斯的部队。终于,两军主力在通往雅典的路上相遇,这是克里欧美尼斯带领着希腊重步兵遇到了马其顿国王的主力部队。希腊人自知数量劣势主动退避,安提戈诺斯则领兵进逼希腊人。双方都没有轻举妄动,列阵互峙。

    达马索斯的快速部队早已来到斯巴达城,斯巴达人并不相信城防工事,他们相信城市最好的防御是勇士。由于守军太少,马其顿军队顺利的打进城门来到了中央广场上。这里一个斯巴达重步兵方阵严阵以待,也许他们可以以一敌十,但是他们对付不了四面同时进攻。马其顿枪兵方阵兵前后夹击以数量取胜。达马索斯宣告占领斯巴达。

    希腊都城失守的消息传到正面战场,这下打了希腊人一个措手不及。安提戈诺斯开始发动进攻,克里欧美尼斯得知这一消息后知道失策,准备侥幸一战。

    马其顿军队占据了有利高处,将军调兵遣将。弓箭队齐放排箭,方阵兵列出枪阵。克里欧美尼斯缺乏远程配置,所以让希腊重步兵以长枪方阵开始进攻。马其顿方面是民兵枪及应征长枪兵为主,则以数量优势包抄夹击精锐的希腊步兵。所以马其顿骑兵率先发动了反冲击,他们的目标是侧翼。骑兵阵线一接战就见红。掩护希腊重步兵侧翼的希腊农民部队被马其顿轻骑兵冲散,骑兵继续追砍,场面简直成了单方面屠杀。这时,步兵围歼了希腊重步兵。希腊部队已被消灭殆尽,克里欧美尼斯作为这场战斗的主将见大势已去,领着骑卫队冲向了正在整编的马其顿枪兵阵,长枪兵很快收拾了这些孤立无援的骑兵,希腊将军阵亡。战斗结束。

    经过这几场与叛军、斯巴达人的战役,马其顿在希腊半岛的地位已经稳固。马其顿有了最初的一块稳固大后方,以这里为基础马其顿王国将大有作为。安提戈诺斯决定在科林斯以国王卫队为核心再组建一个新编军团,他令欧昂诺斯担任将军率主力部队向西进军,拿下色萨利以西的希腊土地埃托里亚。欧昂诺斯领命,一面在科林斯和雅典征兵补员整编部队,一面派间谍先行去探察色蒙的地形及守军情况。

    经过两天的整顿,欧昂诺斯的部队出发了。据情报,埃托里亚与色萨利隔山相邻,有一座城镇叫色蒙。这是希腊联盟在希腊半岛的最后一块势力。守将是米戴罗斯,将才平平。守军兵力不少,主要配置有标枪兵,一队克里特弓箭手,两个希腊民兵方阵,骑兵力量只有将军卫队属于大型中队。城防工事是加强木栅栏,有箭垛。

    马其顿军队到达色蒙,将城围住。将军随即下令建造攻城车。城中的希腊军开始布阵,人头攒动,旌旗纷繁。希腊人明显是在木城墙内侧摆成了一字长蛇阵,想利用标枪兵和克里特弓手进行长手攻击。虽然希腊人数量占优,但他们主要是轻装步兵。如果他们出城迎战,利用好机动优势那么还可以一战。事实上,他们固守城中,已经错失主动权。现在他们被围住,就来不及出城列队了。在接下来的巷战中短兵相接的对磕会,马其顿的重步兵必然占上风。

    很快,工匠造好了攻城车。一个枪兵方阵的步兵推着攻城车去撞击木城门。这时,将军下令弓箭兵呈散兵阵列,集中火力射击围栏内的克里特弓箭手。克里特弓箭兵算是弓矢步兵中顶级的兵种,他们用的长弓比普通弓箭射程更远,也更有威力。好在马其顿方面有两支弓箭队,毕竟是2比1的弓箭数量足以压制克里特弓手。取得长手进攻主动权后,弓箭兵开始放排箭射那些标枪兵,因为弓箭手射程比标枪兵距离远。擂门车撞开城门后,又在左侧木墙上试图撕开缺口。希腊守军在遭受几轮箭矢的伤亡后,纪律开始有点乱了。这一点被站在城外观察进展的马其顿将军欧昂诺斯看的一清二楚,他遂派方阵兵进城。打头阵的是四个枪兵队,他们跑步抢入城墙缺口,迅速摆开长枪方阵,这一动作非常及时。说时迟那时快,守军将领带领骑卫队及两支标枪兵冲上来,两军接战。马其顿枪阵站稳脚跟,向前推进,为后续部队腾开进城入口。第二序列入城的是马其顿轻骑兵,他们动作很快,有前面入城的兄弟们为他们顶住冲击,骑兵顺利地冲进缺口,护住了步兵的后背。绕过来企图夹击马其顿步兵方阵的标枪兵被轻骑兵冲溃。希腊将军领着三四名护卫败阵撤退,其锋线上的步兵被消灭。马其顿有两个方阵也是伤亡过半被替换下了,又有三个方阵补充进去,准备到广场决战。就在步兵重新整队行动的间歇,马其顿轻骑兵纵马冲锋,在城中道路上冲散消灭了其他的标枪兵。攻城战大局已定。那么步骑配合处理掉残余顽抗者就不在话下。

    至此,安提戈诺斯统一了上、下马其顿及希腊半岛,这才是他心目中马其顿王国的版图。他在新占领的希腊城市中留下了必要的守备力量,吩咐总督们加强对新的治安部队的招募和训练后。国王带领胜利之师凯旋而归,他们回到首都塞萨洛尼卡,接受马其顿人民的欢呼与庆祝。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