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其顿大军洋洋洒洒,陆续进驻塔拉戈南尼斯。保守估计有二十到三十万的兵力。
阿洛尤斯并不急于马上向伊比利亚半岛内部挺进。他把主力军分成三个方向,驻扎下来先行防御。
西班牙山路拐弯抹角,深山狭道中最容易设埋伏。因此需要谨慎。他一边调集军队,一边四处撒网散布间谍收集情报。
攻伐别国,纠集的兵力越多,获取胜利的可能越大。这本没有错,可凡事有利必有弊。使用大规模军事力量,必然面临两大现实问题。
一个是指挥调度问题,军队庞大就会显得臃肿,有尾大不掉的感觉。往往也容易产生混乱。
另一个就是后勤补给问题,给这么多人提供粮草、武器等等战争必须物品,运输耗费巨大。令人头疼。
兵法:
说的正是这种情况,何况现在马其顿举国四分之三的重兵压到偏远的西班牙地区。
波达雷里奥斯给国王的信中已经两次提及:
王国财政压力过大;
马其顿国内运输系统濒于崩溃的状态。
阿洛尤斯毕竟是老将,带兵打仗已非三年五载。他依然坚持保守打法。他担心大军进攻受阻或陷入消耗泥潭,那将是灾难性后果。
此外,他还拿不稳迦太基和高卢的态度。是否应该不管不顾对其一并进攻。
不久,从罗马新来的增援也到达。原来是波达雷里奥斯听闻骑兵会战之事,担心国王的安全,特意派来了全新的皇家骑兵。
他建议更新军团配置。在国王亲帅的近卫军中不带轻骑兵,一律改用重装骑兵。目前还做不到全军更换,但将来必为趋势。
因为现在其他国家普遍重视对骑兵的发展,轻骑兵已无法再作为马其顿骑兵部队的主力。只能辅助作战。
波达雷里奥斯只看过战斗过程的简报和双方伤亡对比,就发掘出深层次的关键问题。是位不可多得的军事专家。
西班牙的局势风起云涌,变幻莫测。
马其顿军队进入半岛后,雄据着北部塔拉戈南尼斯。
退居坎特伯雷的高卢人积蓄力量已久。见风使舵的他们趁火打劫,对盟友不宣而战,巧取豪夺南部城市科尔多巴。
盟友的背叛,重创了迦太基属下的西班牙联盟,其只剩下被分隔的东西两部分。
这时,迦太基的处境越显尴尬。
作为文明富裕的先进国家,迦太基没能有效组织起同盟。西欧几大盟邦关系复杂,像高卢和西班牙甚至内部开战。
归根结底,还是迦太基人聪明反被聪明误。多年罗马参与同盟时,幕后出谋划策出资出费,必要时挺身而出。
反观这些精明的商人,一直深深藏在后台,还想方设法赚取蛮族国家的利润。既不肯出钱又不出力。
俗话说:“轻财足以聚人,身先足以率人。”以此观察,就可以知道为什么迦太基的外围盟友不可靠了。
阿洛尤斯感觉时机成熟。他开了一次简短军事会议,大家各抒己见,大都意见是两路并发,双管齐下。凭借优势兵力一鼓作气,肃清整个西班牙半岛上的敌对势力。国王没有表态。
散会后,他单独找杜西尼谈。
“寡人决定出击,然出则必胜。”
“陛下,卑职以为:
速战速决就要行动果断,出招必杀。西班牙特殊的地理环境,造就了本土防御的优势,即层层设防,处处拦阻。西班牙山地步兵很擅长山丘野战。而马其顿方阵恰恰害怕大角度的仰攻俯攻。
我们的重型部队应该执意打阵地战。
直捣敌人据点,占领他们的大本营。其余散兵游勇坚持不了多久,很快就会自行溃散。
直接从内陆进攻,会承受不少损失,且耗时费力。迦太基可能会参战,那样持久战不可避免。
如果我们派一支精兵沿伊比利亚海岸顺势而下,袭击新迦太基城,那么迦太基将失去西班牙这个欧陆立足点。他们定会一退再退。
剩下西南偏远的卢西塔尼亚部落再也构不成威胁。高卢人就会消灭他们,也有可能是加利西亚人反攻回去。
事情进展顺利的话,考虑到高卢人毕竟是外来居民,同样不适宜山地战。届时马其顿军队就可以一鼓作气消灭高卢势力,进而统一整个半岛。”
“好。好计划。杜尼西,你熟悉半岛各种情况,寡人初到这里人生地疏,真需要你这样的朋友。”
“能让母邦西班牙尽快步入安定,鄙人定当竭尽全力。”
行动方案很快就制定出来,由杜卡洛斯再次率领坎帕尼亚军团实施海路突袭,通过突袭夺取新迦太基城。负责担任海上护送任务的是本土主力舰队。
然后令波里佩州指挥爱琴海军团、帖萨罗斯带领新编第七军团,沿平坦的海岸线南进,打通一条通往新迦太基城的陆上补给线。
第三天清晨,军事行动开始。代号“十字剑”。由于行动机密而迅速,海军一路上未遇到任何敌人舰船。
突袭力量顺利抵达海港城市——新迦太基。杜卡洛斯被调离自己军团后,这是第一次复职并带领亲兵上阵,信心十足,十分渴望立功。
当军团整好队形来到城外时,当地居民还推着货车、赶着马车出城去往码头运货,一派悠闲。
守军发现敌情立刻关闭城门。城内一片紧张,旌旗晃动,吹响战斗号角。杜卡洛斯看得出来,这里是一座港口要塞,守备力量还是相当充足。想来也正常,这里是迦太基控制西班牙的门窗,主要着入点。
杜卡洛斯根本毫不犹豫,立刻下令夹炮攻城。他们的任务就是突然袭击,强行夺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