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此,三叔在三伯面前诉苦三次。
村长说:“商业竟争,谁赢谁赚钱。”
酒厂的热度,带动了海寨村的发展。
现在,外来人口流动,快有海寨村的一半了。
于是,集市也搬到了海寨村。
就在这热闹中,海道家也来凑热闹了。
海道家的新房落成了。
现在,每天来海寨的人,都会闻名到海道家来瞅上一瞅。
为什么?
因为海道家的房屋不是从地下向上建起来的。
地下,是九根粗大的水泥桩,再没有其他。
而地面上的建筑,与地下建筑同时开工。当地面上的建筑完工时,地下的水泥还没有干透。
这种违背常理的建筑方法,引起了很大的反响。
市里电视台听闻,专门约了海道,成房的那一天,让记者来拍一段,对全市人民说道说道。
今天,就是新房落成的日子。
海道家的外面,围了几层的人。
一台大吊车,竟然在众人的目光下,将那原本在左边的整栋二层半小楼吊了起来。
晃晃悠悠中,那二层半小楼来到了九根大柱子的上面。
两边有人,扶着二层半小楼向下安落。
一个小时后,房屋安装完成了。
工人们开始填土压实。
渐渐地,露在众人面前的,就是一栋二层半的小洋楼。
“小道,你家的房子不会倒吗?”一个婶娘问。
海道解释:“不会!第一个,我家的房屋是‘不倒翁’设计,不管向那方倒,它都会回复过来。第二,我家的房子与那九根柱子连接处,有槽牙,是正反相扣的。”
一个小孩问:“要是起大风,你家房子就会倒。”
海道笑了:“就是起风将后山都吹走了,我家的房子也不会移动一下。”
当场,海道让几十人来堆那墙,墙是动都不动。
记者是一个园脸的女孩,她过来问:“你为什么要建这样的房子?有什么意义吗?”
海道说:“我这房叫可悬浮房屋。”
记者听到了话意:“就象科幻电影中的悬浮车一样?”
海道点头:“有些相同,只是不能在空中飞来飞去。”
记者问:“设计的悬空的最高高度是多少?”
“五米,我这房能飞离地面五米。”
众人都笑了起来。
今天第一次听说,有会飞的房子。
记者感到今天没有来错:“你为什么要设计这样的房子?”
海道指着大凉山说:“我们这一带,属地震带。对于地震,我们没办法防,没办法治。一直以来,地震是威胁人们生命安全的最大隐患。于是,我便设计了这个‘可悬浮房屋’,来防避地震。”
“这房子能防地震?”
人们都象看傻瓜似的看着海道。
记者也不相信:“怎么个防地震法?”
“地震波称为体波,分为纵波和横波。由于纵波在土球内部传播速度大于横波,所以地震时,纵波总是先到达地表,而横波总落后一步。这样,发生较大的近震时,一般人们先感到上下颠簸,过数秒到十几秒后才感到有很强的水平晃动。纵波危害小,横波是造成破坏的主要原因。”
记者点头:“我知道纵波与横波的原理。但你没有回答如何防地震。”
海道继续科普:“我的房屋分为上下层两个部分,一旦地震的纵波到达了我房屋的地下时,上半部分的房屋,就会在这纵波中,脱离了原来的座基(那九根水泥桩)。”
记者:“它怎么脱离?”
“地震时,磁场混乱,由于纵波的干扰,地心的引力减弱了。”
记者:“这个原理我也听说过,地震时,地磁会乱,地心引力会减轻。但是,不至于没了地心引力,整栋房屋会自动飞起来。”
海道说:“当然不会!那是在地基与房屋相连处,我安排了一股相互排斥的力量并排斥起来。房屋上的排斥力向下,地桩的排斥力向上,在这两种排斥力的排斥下,排斥力大于地心的引力,就可以让房屋上层脱离了地基,之后就飞升起来。在这时候,地面上的二层半洋楼,就会离开九根桩,滞留在半空中。也就是离地面五米左右。”
记者马上说:“由于二层半的洋楼已经飞空,所以,随后而来的横波就不能对飞起来的房屋造成破坏。对吗?”
“对!当横波消失,地心引力增大,飞在空中的房屋又会回到原来那九根水泥桩上,与其吻合在一起。”海道介绍完毕。
众人象听天音似的,看着眼前的海道──一个幻想家。
“满口胡言乱语。”一个声音响起。
随后,走出来一个六十多岁人。
这人记者认识,是与她一起来的。
得到了海寨的海道家在造怪异的房屋消息后,记者邀请了专家一同前往。
这老头一过来,便表露出他专家的身份出来。
讲了一大串别人听不懂的专业用语,最后说:“我建议海道家人应该送海道去神经病医院去。”
王菊骂了出来:“我家做什么样的房子,管你们什么事?你才该去神经病医院。”
谢菲也是恶狠狠地瞪着那老头。
老头不以为然:“这样的房子要是能抗震,那我就将姓倒过来写。”
旁边有人问:“你贵姓?”
老头回答:“我姓王!”
众人哈哈大笑,难怪这老头敢打赌,因为他正着倒着都是三横一竖。
海道知道,今天弄不好,会将自己陷进去,反而会影响到家人,还有谢杰一家的前途。
俗话说,人言可畏。
必须震慑住他们,将这些砖头搬走。
而老头这时,也要求:“如果你愿意试给我看,我能指点你一二。”
海道冷笑道:“我这房屋设计时,只能飞两次,你让我损失一次飞行的保命机会,说的轻巧。除非……”
老头:“除非什么?”
“如果你愿意拿出我使用飞行功能所损失的钱出来,说不定我还可能答应你。”海道说。
“多少钱?”几个人同时问。
“不多不少,三十万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