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三国春秋伊始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十节 曹孟德大破吕布 张孟卓家破人亡(二)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你说什么?你再说一遍!”定陶城内,收到吕布战败消息的张邈抓着传令兵的衣领,气急败坏地咆哮着。

    “回……回太守,吕将军败于曹操之手,已连夜逃往徐州投奔刘备去了。”传令兵怯声道。

    “完了……全完了……”张邈松开来人,如梦初醒的他一屁股坐在了地上,喃喃自语道:“陈宫啊陈宫,我被你害惨了,你说曹操远征我们可趁他不备,一举夺取兖州,还要我迎吕布以抗曹操,我怎么就信了你的鬼话,做下这如此不智之事,如今我已与曹操反目成仇,你与吕布却一走了之,诶!我该如何是好啊!”

    张邈在府中手足无措的时候,他的弟弟张超闻讯赶来。一见到瘫在地上的哥哥,张超上前劝道:“兄长,这都什么时候了,您还在这抱怨。事到如今,抱怨又有什么用?与其坐在这里等死,还是赶紧想个去处吧,若等到曹操兵临城下,那时候就是想走都来不及了。”张超说完就将张邈从地上扶起,兄弟二人找了一处角落坐了下来,稍微平复下情绪的张邈在张超的鼓励下,开始思考起了应对之策。

    吕布、陈宫都守不住定陶,张邈更是没有希望。早在二人出征前,几人就已商定向袁术求救,事到如今张邈决定亲自带人前往寿春,以求一安身之地。而张超则带着所有家眷前往雍丘,那里是张邈苦心经营三年的地方,足以支撑到他带援军返回。既已定计,兄弟二人便开始分头行事,而定陶城也就这样空了下来。

    而在东缗的曹操在打扫完战场、修整好军队后,立即向吕布的大营发起了总攻,诸将摩拳擦掌,本想再立下一番战功,可人去营空的大帐令所有人都没了用武之地。不甘心的夏侯渊带着人马里里外外搜了个遍,在确定营寨当中已无一人的事实后,他才悻悻地来到曹操面前,无比惋惜地说道:“州牧,我们晚来了一步,吕布那匹夫已经偷偷带人跑了,整个营中没有任何烟火的痕迹,看来已经走了好几个时辰了,州牧,您把曹洪的骑兵调拨给我,我这就带人去追,务必把吕布的人头给带回来!”

    夏侯渊还在喋喋不休地请战,曹操一扬手阻止了他继续说下去,转身向身旁的荀彧问道:“依文若所见,吕布、陈宫是去了哪里?”

    “舍大营而趁我军不备逃走,他们一定没有回定陶。”

    “何以见得?”一旁的夏侯惇好奇的问道。

    荀彧捋着胡须笑道:“留下一座空营是为了轻装简从,若是回定陶,何须如此这般?现在陈宫、吕布只有两条路可走,南下投刘备或是南下投袁术,若不出所料,此刻他们已到徐州地界了。”

    “就这样让他们跑了,气煞我也!”一想到曾经被陈宫设计成为俘将,夏侯惇就气愤无比,他怒道:“早知道我就带一支轻骑追他们去了!”

    夏侯惇对被俘耿耿于怀,荀彧突然反应过来,此时兖州已空虚无比,他飞速走到曹操面前道:“明公请速下令进军,万一陈宫、吕布觅得援军,取定陶又要多费周章了。”

    荀彧一语点醒曹操,机不可失失不再来的道理曹操更是深有体会。他飞快下令道:“夏侯惇、曹洪速带兵赶往定陶,不得有误!”

    “不追吕布了?”夏侯惇心有不甘地问道。

    “追什么吕布,定陶要紧!”曹操再次强调了目的地。

    定陶城内只余少量老弱病残,曹操还未下令攻城,就已有人开门献城投降了,城内百姓听闻是曹操的军队,更是欢喜无比,甚至有人走上街头,纷纷拿出家中粮食犒师。吕布军队多有劫掠百姓的行为,曹操对吕布用兵虽是为了自己,可也赶走了百姓眼里的恶魔,百姓虽然不知何谓忠君爱国,但谁对他们好还是能分辨的。

    占领定陶后,曹操并未举行所有人期待已久的庆功宴,他在表达完对所有人的感谢后,又飞快地下达了下一步的作战指令——夺取兖州境内所有郡县。他誓要夺回曾经失去的荣耀。

    各处的战事都进行的异常顺利,唯独进攻雍丘的军队,遭到了守军顽强的抵抗,经过打探得知,张邈的家人全都在城内,收到消息的曹操立即带大军前来增援,并且亲自担任这个小城攻坚战的指挥官。

    曹操的到来无疑极大鼓舞了攻城士兵的士气,眼前兖州刚被平定,整编降卒,恢复生产,以及后续的善后工作都需要曹操来做决定,可他将这一切都交给了荀彧去打理。他亲自来攻雍丘,并非这个小城有多重要,而是有私人恩怨要了解罢了。

    西边的长安乱成一锅粥,北边有袁绍这个大靠山,南边的刘备守着破败的徐州,现在的曹操有着大把的时间来复仇。

    被陈宫、吕布压着打了这么久,曹操积攒了一肚子的怨气、怒气,在过去的日子里,曹操只能将这一切压在心中,作为统帅失去理智则意味着灭亡,而现在曹操可以尽情地将这些负面情绪释放。他并没有急着下令攻城,双方积怨已深,城里的人必会拼死反抗,犯不着为这些笼中之鸟损失兵力。曹操只是下令围着小小的雍丘挖一道深沟,防止城内的人有机会逃脱,剩下的就是每天例行巡逻。此刻的曹操想赋予对方的,就是饥饿与恐惧,他想从对方绝望的眼神中获得快感,并且这个时间持续的越久越好。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