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1625冰封帝国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十七章 瀚海新风(三)工坊,蒸蒸日上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时间很快来到了大明崇祯八年,也就是公元1635年。

    大明陕西、陕西的大旱还在继续,流入瀚海国的民众也越来越多,在将朝鲜的汉民安顿完毕之后,瀚海国麾下便有接近八万户农户了,按照每户五十亩土地计算,这便是四百万亩。

    为了弥补瀚海国政府提供的窝棚、农具、牛羊、粮食、食盐、衣物等物,其中新加入的七万户这几年都是三成的税赋,按照平均一亩两石计算,这七万户便是两百万石出头。

    尼堪的常备军加上水师,如今也是接近六万人的规模了,这常备军一年便要消耗四五十万石,加上工匠,每年五十万石需要分配出去。

    这还不算,作为尼堪的常备军,如今军饷是用粮食、布匹、食盐等物发放的,算起来又是一笔不菲的支出,实际上折算起来每年需要消耗百万石的粮食。

    就是这样,瀚海国每年还有百万石的结余。

    但这只是暂时的,三年以后,尼堪准备将农户所有的粮税都定到两成,如今山南省、察哈尔的农户还得靠中央的补贴,原本定下的两成粮税确实不太够用,不过加上收购的,每年保持一百万石的储备粮还是不成问题的。

    何况随着大批的农户抵达黑龙江、丰州一带,粮食的不断增长是肉眼可以看得见的。

    有了这一百万石的储备粮以及几乎同等数量的草料,尼堪的心稍稍稳当了一些。

    工坊方面,如今尼堪在赤塔、呼伦、伯力三地大兴作坊建设,由于三地附近都是煤铁、森林丰富之地,特别是呼伦,一个海拉尔盆地便有几乎用不尽的煤炭、铁矿、铜矿、铅矿资源,如今他在呼伦城安排了三千户工匠,由老孙头领着日以继夜地在进行各式兵器、火器、农具、厨具的制作。

    呼伦城还有约莫两千上次被鞑子掳掠过来的没有配上对的女人,尼堪干脆在城里新办了一座被服厂,硝皮子、缝制衣服、皮靴、皮带,日常食宿都由户部提供,每年年底也会发放一些布匹、食盐、粮食,这些女人很快也安定了下来。

    赤塔、伯力各有两千户工匠,还有一些将来会放到九原和上都,特别是九原,后世可是包头市,煤铁资源那也是杠杠的,将来准备作为专门的民用产品制作基地。

    令尼堪稍显遗憾的的是,他一直念念不忘的利用水利锻造铁胚的大计一直没有实施起来,无论是赤塔、呼伦,还是伯力,虽然都靠着江河,不过却都是水流平缓的地方,他的资源有限,既想在合适的位置建设城池,又想有丰富的水利资源,这样的地方在漠北还真是不太好找。

    何况你就是建好了,还有半年的封冻期你用不上,几条水利资源丰富的河流,叶尼塞河上游、鄂毕河上游、勒拿河上游如今都在老毛子的辖区里,尼堪也只能望河兴叹。

    不过他也不是没有事做。

    他的熔炼炉子的高度普遍在一丈以上,采取的也是大明最先进的灌钢法,也就是先将铁矿石融化后形成的铁胚进行反复锻打后变为熟铁备用,此时熟铁所含杂质很少,铁质柔软,拉成铁丝尚可,不过用在器具上不行。

    再用铁矿石熔炼炉水,用陶管引导均匀地洒在熟铁上。

    大家知道,生铁含碳量最高,又硬又脆,熟铁最低,延展性、韧性最好,但都不是打制器具的好料,不过两者融合起来便是钢料,根据当时融合的程度分别称为中、低、高三种钢料。

    当然了,也有将第一炉的生铁水直接用木棍搅拌渗碳的,不过这个难以掌握火候,而两种铁料的融合无论怎样都是比生铁、熟铁好得多的铁料。

    还有一点,那就是炉子的温度,此时尼堪用到了至少五人拉动的鼓风机,一般在十人左右,对于利用高温充分融化矿石以析出杂质居功至伟,此时欧洲或者很少用鼓风机,或者只有区区一两人。

    另外,对于火铳、火炮、冷兵器、船钉的制作,尼堪还是坚持使用木炭冶炼,而对于铁锅、农具、厨具等则使用煤炭,饶是如此,由于使用了灌钢法,用煤炭冶炼出来的农具、厨具质量也远远高于其它地方。

    此时欧洲的火炮普遍是用铜制作的,而后来英国人大量使用铁炮也不是因为他们技术有多先进,只不过是大量使用木炭冶炼而已。

    而大明制作出来的火炮、火铳为何容易容易炸膛?那肯定是大量使用煤炭进行冶炼的结果,煤炭冶炼,温度虽高,不过含硫也是高企,制作出来的东西气孔多、易碎,自然容易炸膛。

    在淬火时,尼堪又提出来在不同温度下用不同溶液淬火的办法,改变了以前那种简单用水来淬火的办法,实际上也就是恢复到了南北朝时二次淬火的水平。

    其实,用鼓风机技术、木炭冶炼、生熟铁混合、二次淬火,这些都是中国早已有的技术,并且在当前远远领先于欧洲,不过以前多是经验,一旦因为木材缺乏不得不使用煤炭冶炼时就傻眼了,连有些好的做法也放弃了。

    这就是明明宋明时代比唐朝更为先进,制作出来的兵器却还不如唐朝的原因。

    作为后世过来的一个工科生,尼堪自然知晓这里面的弯弯绕绕,大的工艺脑海里也有,至于细节有老孙头和孙秀节两人以及大量的汉人工匠在,略一提点便清楚了。

    更为关键的是,目前由于漠北地广人稀,有广袤的森林可以利用,就这一点就是大明无法无法比拟的。

    后世俄罗斯有七百万平方公里的森林,还都是大木,放在这个时代简直是作弊,不过眼下他们的目光全盯在皮毛上。

    当这些方法尼堪用当时通俗的语言说出来并让人记载下来后,相信今后应该不会失传了。

    至于更高级的冶炼技术,尼堪不会,就算他明白,以当时的条件也做不到,相信今后的工匠在慢慢摸索中会发现的。

    就是这些简单的技术,依然领先世界至少一百年以上。

    其实,有了好的铁料乃至钢料,大规模的简易机床理念的提出以及使用,尼堪现在已经可以制作线膛枪和线膛炮了,不过他并没有这么做。

    在赤塔、呼伦、伯力几座大的冶坊,尼堪还在千叮嘱万叮咛,让冶坊的“大工”继续将使用何种木材效果最好、矿石溶液的颜色、封炉的时间、生熟铁混合的工序和时间,用炒钢法的话需要的火候和时间、颜色如何观察,等等,进一步完善、细化。

    等到一定程度,铁料不再是困扰瀚海国的大事后才开始考虑铸造加工工艺的事,反正无论如何,瀚海国的炼钢水平对于无论是大明、朝鲜、日本,还是欧洲,都是处于大幅领先的地位,并且在短时间里也看不到其它几家能快速赶上的迹象。

    林中,真是用木炭炼钢的好地方啊。

    火药的制作依旧放在依林卡,那里既有硫铁矿又有硝石,按照目前的用法,就算再过十年也没问题,何况鄂嫩大草原、卜库尔大草原还有众多的硝湖等着他去采掘。

    同样的,按照天工开物记载的炼硝、炼硫的法子,尼堪也让人在继续摸索,不断地试验,比如一系列添加剂石灰、牛油、树叶的具体用途以及比例的问题,若是能达到一个最佳的工序和比例,那黑火药就会无限接近它的最大效能了。

    1635年的二月一日,多西珲给他生下了一个大胖丫头,尼堪欣喜若狂,取名穆特丽,意思是有才之人,按照孙家的家谱,传、秀之下是“德”字,又起汉名孙德昭。

    多西珲有些郁郁寡欢,听了尼堪起的名字说道:“一个丫头而已,取一个xx宜尔哈也就是了,穆特丽,她担当得起吗?”

    在索伦语中,xx宜尔哈是xx花的意思,尼堪听了便安慰道:“我是想她能做一个与以前所有女人都不同的人,何况她是本汗第一个孩子,岂能不慎重”

    等穆特丽三个月后,时间已经来到五月份,尼堪又出发了。

    这次他带上了格根塔娜,原因很简单,经过他一个冬季的辛苦耕耘,阿茹娜、哈尔额敦都有了身孕,偏偏格根塔娜依旧没有动静,在阿茹娜、格根塔娜两人的“强烈”建议下,他只得带上了她。

    他早早地出发了,当然还因为一事,自己的妹妹,跟着罗承志在海参崴的布耶楚克也生了一个儿子,他听说后就坐不住了,便计划从陆路赶着去看她。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