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还气定神闲稳若泰山的法国统帅部,这一次是真的慌了。甘末林咬牙切齿的下令将第55步兵师师长亨利让拉方丹准将送去军事法庭。
其余的众人脸色凝重的盯着地图上那座不起眼的小城市,不少人心中都有了一种极其危险的预感,仿佛对方早已洞悉了一切局面,而己方则正在向那个挖好了的陷阱中纵身跳入!
可甘末林已经顾不了那么多了。“目前的当务之急是必须夺回色当要塞,决不能让德军的主力渡过马斯河!河上的大桥已被炸毁,德军必然会架浮桥渡河的。立马派遣轰炸机,阻挡德国人的渡河!”
“……”众人不由得面面相觑。
现在法军战机性能不如德军已经是人尽皆知,这倒不是雅尼克的穿越带来的变化,还得从上一次世界大战说起。
当时德军按照施里芬计划,首先攻占比利时,从北部入侵法国,然后直捣巴黎,与英法联军在法国东北地区鏖战。要命的是,东北地区正好是法国的工业中心,其中也包括了航空工业。旷日持久的激战,把法国的工业底子毁于一旦,大量的技术工人也在战争中死于非命。
战争结束后又正好碰到世界性经济危机,丝毫不给法国工业恢复元气的机会。
反观德国,一战中本土并未遭受战火洗礼,工业基础保存完好,战争中的伤亡大多数都是职业军人,后方经济运转较为健康。凡尔赛条约本来不允许德国有任何空军力量,但是德国通过与苏联秘密合作、以民用航空为掩护等手段,一直在秘密研究发展空军力量。
而且法国是传统的陆军强国,空军始终只是陆军的附属,在战场的定位主要是为陆军提供火力支援,法国人从来没想过空军可以成为一支独立的战斗力量,左右战场局势。
前两天派去阻挡比利时德军渡河的轰炸机全军覆没,护航的战斗机逃回来的寥寥无几。再派出飞机岂不是重蹈覆辙?!
甘末林察觉到众人的顾虑,胸有成竹的说道。“诸位大可放心,这一次有我们盟友的最新战斗机加入,一定能打败德国佬的战斗机!!”
“……”听着甘末林信心满满的话,一旁的戈特子爵心中不由苦笑,您这怎么比我还自信呢?
现在英法的战斗机对德军bf-109完全处于下风,而他们连bf-109的具体性能都未能彻底摸清。这时候德军竟然又服役了新式战机,谁知道这种战机比bf-109强出多少。
而且最重要的是喷火现在还处于小批量生产制造阶段,这一次调配到法国的只有30架战机。这还是原本计划调到比利时布鲁塞尔前线的。
虽然心中有些忐忑,可他也不能说这些丧气话打击己方士气,只能面露微笑,表示一切尽在掌控之中。
下令派遣航空兵后甘末林继续调兵遣将。“色当附近有没有能增援的队伍?把所有能调动的部队全部派过去,阻挡德军!”他现在可不敢有任何的疏忽怠慢,一旦德军主力渡过了马斯河,那形势将急转直下。
如果渡河的德军主力转向西北,就能编织起一张对比利时境内英法联军主力的空前巨网!
那可是法国野战部队的几乎全部精锐,加上整个英国远征军的40多个师啊!一旦这些主力陷入包围圈,那这场仗也就必输无疑。
“一定要将这扇敞开的大门重新关死!”
忙碌了一番后众人惊喜的发现色当西南30公里的梅济埃尔有一支正准备调往马斯河南岸布防的步兵师,只要他们能发起反击,应该能为己方争取到一到两天的宝贵时间。
而且在吉兹、康布雷等地还有2个作为预备队的坦克师,而英军新登陆的1个步兵师和1个装甲旅也行进到了圣康坦附近,正好能够与那两个坦克师一同出击。即使德国人成功渡河并转向西北包抄联军主力的后路,他们也能在侧翼给予这支孤军深入的部队以狠狠一击,并趁势建立起一道新的防线。
看着这两个坦克师的番号,甘末林不由得感慨万千。这是戴高乐不懈坚持下建立起来的机动部队,原本被认为是无用的奢侈品。没想到现在竟然成为了能够弥补天裂的唯一底牌。
就像英国的丘吉尔一样,法国的夏尔戴高乐也对一战后德国的发展持以密切关注,并提出组建独立的坦克装甲部队,以挽救“危在旦夕”的法国。
然而,坚持绥靖政策的法国政府不断地“纵容”德国;墨守成规的法国军方,试图凭借“马奇诺防线”抵御外来侵略。
戴高乐只得到处奔走,倡导自己的理论,不达目的决不罢休。他与1934年出版了一本关于倡导成立独立坦克装甲部队的《建立职业军》,满怀信心的希望引起军方高层的关注。
然而,他想多了。
意外的是,这本书在德国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尤其是在军界,这本书让戴高乐成为德军将领们眼中优秀的技术专家。
这么尴尬的局面,让戴高乐哭笑不得,但继而更加忧心忡忡。因为德军以《建立职业军》中的理论,已经开始组建规模宏大的装甲军团。
法国军方高层的“麻木不仁”,让他决定依靠社会舆论的力量,逼其就范。他将书寄往新闻报刊部门,并经常邀请一些记者吃饭,向他们“推销”自己的理论。然而,遭到大多数人的无理拒绝,甚至是讽刺挖苦,受尽了侮辱。
而他俨然就像唐吉坷德一样,无力的抗争着,但至死不渝。
功夫不负有心人。有几名记者对他的坦克理论很感兴趣,他们开始在报纸上宣传戴高乐的思想,支持建设坦克装甲部队。让人略感欣慰的是,一些将军、政要等有识之士,也加入到支持他的行列里,也发表文章声援戴高乐。
这对“马奇诺防线”的崇拜者来说,无疑是挑战。他们借助官方支持,在舆论媒体上进行针锋相对的“反攻”。有的指出坦克弱点,有的嘲笑戴高乐,甚至有人认为:德国喜欢侵略,拥有坦克师不奇怪;法国爱好和平,只需防御不需要坦克。
一时间,双方在报刊杂志上,你来我往,互不相让。一场本来学术倡议,变成了相互指责的骂战,非但没有引起军方高层的关注,反而一些社会团体也加入到对戴高乐的抨击,说他想建立自己的军队,是个“投机者”、“好战分子”。
就在这时内阁成员保罗雷诺对戴高乐《建立职业军》一书提出的想法十分支持。在他看来,有了装甲坦克军,法国的未来有希望。于是,在下议院的辩论中,雷诺慷慨陈词,获得了成功。
很快,建立一支包括7个机械化师的特种军队议案,被送到下院武装力量问题委员会进行审定。当然,按惯例需要征求军方的意见,结果可想而知,不同意。同时,军方高层对戴高乐不顾军人身份,到处“惹是生非”,决定对其进行“封杀”。
不过,好在雷诺的斡旋下,戴高乐担任了507坦克团团长,并于37年12月晋升为上校,但他并没有为此而高兴。在他看来,建立独立的装甲坦克部队在法国是不可能实现了,而战争日益逼近,他清醒地认识到,抓紧训练部队,迎接战争。
二战爆发,德国入侵波兰。正如戴高乐预料的那样。英、法联军龟缩在“马奇诺防线”后,冷漠地看着盟国被瓜分。
此时被任命为第5集团军坦克司令官的戴高乐既高兴又失望。他高兴地看到独立使用坦克装甲部队的优越性,以及快速突击的有效性。失望的是,他将波兰战役总结报告上报总参谋部,希望引起重视、吸取教训,但石沉大海。
甘末林知道这两个坦克师远没有达到达到500辆的师级规模,每个师只有一百多辆,也就是相当于一个坦克团,而且大部分都是“老掉牙”的坦克。
可现在的形势已经容不得他后悔当初没听戴高乐的建议,他下令戴高乐率领这两个不满编的坦克师前去拦截德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