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日月永在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正文 第三百二十七章:发行铜票(下)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格里安奇向杜广升勾勒的未来那是几十年后才能看到的场景,没人有把握来肯定或否定格里安奇的话是真是假。

    但眼下,格里安奇的第一个预测已经成真了。

    南京城的西北区域是相对贫困的‘贫民区’,这里生活着超过三成的南京百姓,但却只能创造整个南京不足百一的财富。

    而这些贫困的百姓家庭,在对待银行的态度上正如格里安奇所说的那般,老百姓选择将自己家中的存银拿到银行兑成铜票,而后储蓄起来。

    “一年息百三、最高五年期息百五。”

    储蓄所得这个牌子让百姓们趋之若鹜,他们做了一个计算,如果存入一千文钱,那么五年后就可以领取一千二百五十文!

    可以买好多大白馒头了。

    老百姓们的关注点跟商人们恰恰相反,对于银行所提供的另一项借贷业务,他们连了解的兴趣的没寡然。

    他们本就没有什么抵押物,无非几亩薄田一处偏陋的宅子罢了。

    就算抵挡个百八十两银子又如何,拿来能做什么呢?

    万一时间到了期换不起,那赖以生存的田产和房子被收走,一大家子就不得不去县衙申报,移民填辽东了。

    至于新兴的保险总会,倒也对这些百姓们准备了一份保险。

    农业险。

    这个名字一目了然,就是保田产的保险,保天灾的。

    如果遇到干旱、蝗灾、洪涝等天灾,导致田地绝产,则保险总会偿付今年所产农作物的等额金钱。

    这份保险还是很让老百姓心动的,但那按比例缴纳的保险金又让这些百姓望而却步。

    “万一今年没遭灾,那这钱给退吗?”

    “不退。”

    “那这保险不办了。”

    这就是百姓的思维。

    这些年天下风调雨顺的,哪里来的那么多天灾横祸,这保险不办也罢,省的白白打了水漂。

    当然,有抵触自然也有愿意办理的。

    “买个心安吧。”

    比例金不过百五,也就是说二十年内遭一次灾就不算亏,虽然按照民族特性文化来说,大家都讳疾忌医,越怕什么越不愿意说什么,这种“只要二十年内遭一次灾,就没买亏”的话那是万万不能当大家伙的面说出来的。

    还不被别人给骂死。

    办保险的人数寥寥,但是存钱的却排成了长队,许多老百姓把家里的碎银子、银饰品之类的物件淘换成铜票,而后便第一时间办理了开户手续。

    多的有存五十两、三十两,少的也能存个十两八两。

    可见在这一块业务上,老百姓的还是持着支持的态度,热情也都相对较高。

    至于钱存入银行会不会消失,这南京城里的百姓还是心里踏实的,天子脚下嘛。

    老朱家两代皇帝在老百姓心中的地位那是没得说,无论是太祖还是眼下的建文皇帝,那都是实打实拿老百姓当自家亲人,至今让老百姓津津乐道的便是当年,朱允炆为了百姓们,一怒之下把两个发国难财的亲叔叔给砍掉脑袋的壮举。

    跟着这么一个皇帝,还怕被骗?

    谁敢骗老百姓,皇帝老子就一定把谁的脑袋拧下来当球踢。

    这不是朝廷本身的公信力,这是朱允炆这个皇帝这么些年坐下来自身的公信力。

    而能让老百姓唯一担心的,可能就是所谓的铜票本身了。

    毕竟当年洪武末期大明宝钞的迅速贬值可是坑苦了这些百姓,他们一如既往的信任朝廷和这个国家,用真金白银和粮食换了一摞摞的宝钞,结果短短几年的时间,这些宝钞贬值到不足原先的三成。

    老百姓不容易,几年省吃俭用,吃糠喝稀就存那么十两八两的银子,一夜之间全没了。

    这种绝望感远远要超过死亡本身。

    好在这一次的铜票比起大明宝钞看起来要更加精美,而且钞票上的太祖画像也让百姓们有了再信一次的勇气。

    当初印钞的时候,工部的想法是把朱允炆的画像印上去,是后者一口回绝:“朕躬德薄,何以配与爷爷并焉。”

    不过铜票的事还是让朱允炆很是牵挂,老百姓经不起二次上当了,所以在第一批铜票印发出来之后,他还特意从刑部大牢中找出几个即将问斩的假钞犯。

    让这群假钞犯按照他们的技术仿造了一批,结果发现无论是材质还是花纹、图像都天差地别,差距明显。

    精细的雕版印刷民间那是怎么都做不出来的,而且纸张的质量上佳也导致了成本增加,民间想要做出一份一模一样的假钞,必须手工复刻,一张一百文的铜票,民间自行仿制的成本就要高达八九十文,甚至有可能比这张一百文的铜票本身更贵。

    当然,粗制滥造的假钞一样会诞生,就好比后世,你永远无法杜绝假钞的市场一般。

    对这一点,朱允炆就无可奈何了。

    他终究是人不是神,他无法斩断人心中的贪念,更唤不醒人心中的良知和道德。

    “无论到什么时候,承担风险和吃亏的永远还是最基层的百姓们。”

    为国家计,银行必须成立,铜票必须发行。

    为百姓计,那就重农抑商,坚持金银为本。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百姓何其难啊。

    虽然心里惆怅不已,但朱允炆还是继续大力的推行了这项政策,并为取得的成果而欢欣鼓舞。

    仅开办当天,南京一城便兑出了总价两百一十万两的铜票,而这些铜票又全部被存入了银行内。

    且无一例外都是五年的长期储蓄。

    比起储蓄来,贷出去的可就多了不少。

    价值高达一千八百万两官锭或等银大额票劵被南京城里的商人瓜分!

    而他们的选择,却全部都是一年短期或两年期,没有一个是五年长期贷款。

    赚钱要趁早。

    毫无疑问,这是一场对于商人们来言的属于财富的狂欢。

    “朕怎么感觉,三个亿都发少了呢。”

    朱允炆突然觉得,掌控巨额财富带来的快感,并不比权力要淡薄多少。

    毕竟掌控权力就要承担责任,而掌控财富,却可以恣意的享受。

    “三个亿不少了。”

    郭资拿着手里一摞贷款的名单,叹了口气:“一千八百万两贷出去,收回来的将不仅仅是数千万两银子,也可能会有无数颗滴血的人头。”

    经商没有全赚的,赌桌之上,有赢就有输。

    “他们也知道赌输的下场,但他们还是做了,不是吗?”

    朱允炆冷笑一声:“这就是商人,眼下的大明遍地都是黄金,他们想要钱去山西开煤,去漠庭搞羊纺织。去泉州出海,这些哪个不需要大资金的投入。”

    这些贷款将成为商人脖子上的绳索,逼着他们去前进和赚钱,也逼着他们充满扩张的思想。

    在这种压力和思想下,他们就会鼓励一切能为他们带来财富的行为。

    无论是血腥的对外扩张,还是残杀剥削国外那些不在大明律法保护下的外国蛮夷。

    双手染满别人的血,总是要比染满自家人的血更好。

    无关乎道德和良知,这是贪婪和为了活得更好

    或者,商人本质上就是书中所讲的那般,是一只每个毛孔都在滴洒鲜血的猛兽。

    但不管如何,随着铜票和有价票劵的推行,大明即将成为一片热土,一片供资本萌芽的热土!

    (刚看新闻,江西正面临着不逊色九八年的洪峰威胁,江西加油!所有洪区的同胞加油!

    向一线抗洪救灾的子弟兵致敬!)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