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乱世栋梁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正文 第九十七章 依葫芦画瓢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皇宫,一切如常,入宫的溧阳公主萧妙淽,对这片自己从小长大的地方,忽然有似曾相识的感觉。

    这感觉,来自徐州寒山。

    因为徐州公廨和别处不同,实行十分特别的进出管理制度,兵卒在公廨外围街道“前出布防”,对进入公廨的人实行身份的“提前核查”。

    而且进出通道不重复,如此管理制度下,能在很大程度避免突发事件造成公廨内外混乱,以至于让别有用心之人浑水摸鱼。

    现在,皇宫就实行这样的制度,所以让入宫的萧妙淽觉得眼熟。

    和太后嫂子聊天时,特地提起寒山实行这种管理制度的缘故:“之所以如此,是为了防备齐国刺客。”

    “齐主深恨彭城公,许下重赏,要彭城公性命,所以寒山城里齐国细作很多,刺客也很多,每月都能抓个十几人。”

    “每月都能抓个十几人?”太后惊讶不已,“怎么没听人说?”

    萧妙淽回答:“这些人大多是江湖游侠,为名为利,来寒山碰碰运气,所以彭城公不当一回事,公廨抓了人,就当寻常贼人处置。”

    “寒山南北二城,外来人口极多,街上到处都是外地人,天南地北的口音都有,想盘查,都要问许久,甚至还得比划,所以盘查起来十分麻烦。”

    太后觉得好奇:“那要如何管?要如何保证公廨安全?”

    “这若细说起来,可就有得说了。”萧妙淽想了想,给嫂子简要介绍一下。

    防范措施,是在公廨外围,设置数层“防御圈”? 兵卒们在各路口站岗、设置关卡? 提前对可能接近公廨的人进行身份核查。

    分为路人、附近居民、到公廨公干人员、运送物资入公廨的仆役等。

    然后根据身份不同,进行“分流”? 越靠近公廨? 对于人员进出的管理就越严格。

    虽然有些麻烦,但是有效避免身份不明人物接近公廨。

    “不过? 刺客可不一定候在公廨附近,彭城公在府邸? 在出行路上? 时常会有身份可疑人物接近。”

    “但这些身份可疑之人都没能接近,大老远就被侍卫们发现,提前处置。”

    太后听了愈发惊奇:“怎么没听人说彭城公经常遇到刺客?”

    萧妙淽摇摇头:“都是些烦人的蝇虫罢了,不值一提? 彭城公定下一系列制度? 并严格执行,寒山城里来再多江湖游侠和细作,也别想搞出大事。”

    想了想,又说:“想来有彭城公坐镇宫城,那些魑魅魍魉就做不了乱。”

    这话说到太后心底? 自从李笠坐镇皇宫,她能睡好觉了。

    然而皇宫禁卫和之前没什么区别? 反正一想到李笠这头猛虎在守着皇宫,太后就觉得心安。

    按照李笠的说法? 宫禁制度其实没问题,之所以会出事? 是因为“千日防贼”造成的人员疲惫、松懈? 才为人所趁。

    解决之法? 李笠提了很多建议,经她许可,立刻实施。

    其中之一,就是“张弛有度”,譬如缩短轮值禁军将士、侍卫们的执勤时间,避免因为长时间值守导致精神恍惚、行事懈怠。

    现在,太后听萧妙淽说起徐州公廨的布防事宜,觉得李笠对于防刺客、防突发事件很有经验,有他镇守宫城,真是万无一失。

    齐国细作、刺客时刻都在策划刺杀,但彭城公安然无恙,如今把这套制度,依葫芦画瓢用在皇宫,那肯定是没问题的。

    萧妙淽见嫂子聊得兴致勃勃,问起另一件事:“陛下大婚,可还好?”

    “好,好。”太后点点头,对新妇很满意。

    去年她提了一句后,彭城夫人便时常带着女儿李平安入宫,太后得以仔细观察,对李平安很满意。

    儿子偷偷看过,也很喜欢。

    所以大婚之后,儿子索求无度,日日晚起。

    即便如此,新妇依旧坚持每日来她这里请安,陪着说话,态度恭敬,不失礼数。

    “我在寒山时,就见过新妇许多次,确实很出众,嫂子真是好眼光。”萧妙淽夸起来,太后笑而不语。

    她给儿子立彭城公女为后,主要目的是给儿子找个遮风挡雨的大树,即便李家女样貌平平,也得娶。

    不过李平安确实长得漂亮,身材高挑,知书达理,又弹得一手钢琴,确实是佳偶。

    儿子真是喜欢李平安,虽然她提醒,说李家门第不高,但儿子也没什么不满。

    说到儿子,太后提议:“正好你回京,往后多入宫,陪我说说话,若方便把儿子也带来。”

    萧妙淽一口应承:“好,等他大些,便带入宫,让嫂子看看。”

    提起年幼的儿子,萧妙淽一脸幸福。

    舅公(公公)王冲自徐州长史任上离职回京,她和王?带着儿子回到熟悉的建康,却觉得有些不适应。

    无他,萧妙淽习惯了在寒山的生活,回到建康,反倒有些“水土不服”。

    正说话间,湘东王太妃徐昭佩,携孙子萧庄在殿外候见。

    湘东王薨,徐昭佩立刻请求太后,以湘东王嫡孙萧庄继王位。

    一番折腾之后,太后做出决定,湘东王王位,由嫡孙萧庄继承,而世子萧方诸,改封琅琊王。

    梁国之前并未有琅琊王封爵,改封琅琊王的萧方诸,不算是“顶缺”或者过继。

    朝廷给出的正式说法,是因为湘东王护驾有功,故而封其一子(萧方诸)为王。

    萧方诸封王,其母王氏,成为琅琊王太妃,身份由侧室,升为正室,算是“转正”,对其娘家人,也算是个交代。

    如愿以偿的徐昭佩,今日带孙儿入宫谢恩,面带笑容,步履轻快。

    萧方等留在世间的唯一血脉,继承了湘东王位,她可以告慰儿子在天之灵。

    萧妙淽告退,去见见皇帝和皇后,走在宫殿之间,看到一个熟悉的背影。

    那背影高大魁梧,沐浴着阳光,远远看去,如同一根顶梁柱,让人有安全感。

    正和几名吏员交谈的李笠,没注意身经过的人是谁,萧妙淽没有打扰,静静在一旁站着。

    那几吏员见状,赶紧对李笠使眼色,李笠转头一看,随后停止交谈,上前打招呼。

    “彭城公,这几位,我听口音,是徐州那边的吏员?”

    萧妙淽问,李笠点点头:“对,他们入京,处理徐州厢兵到京开展工作事宜。”

    “徐州的厢兵要来建康?”萧妙淽来了兴致,“莫不是要大兴土木?”

    “公主猜对了,做工程,是其中之一,下官作为老上级,可得给老部下们找碗饭吃不是?”

    “那,莫非...”萧妙淽想了想,想到一个可能:“不夜坊,也要在建康开分店了?”

    李笠回答:“公主说得是,不夜坊已经开始动工了,就在秦淮河口附近,工程进展顺利。”

    “那得烧许多煤,煤怎么办?从寒山运来么?千里迢迢的,运费怕不少吧?”

    “公主有所不知,如今淮阴、广陵税关改革,寒山到建康,水路沿途运费会降,加上沿岸各城对煤炭的需求与日俱增,徐州煤炭入建康,价格不会高太多。”

    萧妙淽很快想到一旦煤炭大量供应建康,到了冬天,就可以有充足且相对便宜的燃料来烧火炕,夜晚入睡,舒适许多。

    “公主所言甚是,不过,在建康大规模烧煤,怕是有麻烦,浓烟滚滚之下,弄得台城上空乌烟瘴气,四周如同失火,言官必然弹劾,说有损朝廷脸面。”

    萧妙淽不解:“那不夜坊呢?烧煤一样会浓烟滚滚。”

    李笠哈哈一笑:“不夜坊在建康西侧,无论南风、北风,都不会把浓烟吹向台城,言官也就抱怨几句罢了。”

    这考虑很周到,萧妙淽又聊了一会,结束交谈,向前走去。

    彭城公回京述职,不忘给徐州的工商业主牵线搭桥,在建康开辟“新市场”,萧妙淽觉得如此一来,徐州寒山风格的繁华情景,或许要在建康“安家落户”。

    她听王?说过,说徐州的厢兵,连同家眷,目前已经超过十万人,从事着不同的工作,所以厢兵制度已经稳定下来。

    因为厢兵制度的名声远扬,于是两淮各地有更多无地农民携家带口,向寒山涌来,想要加入厢兵,养活自己和家人。

    但是,徐州本地的“业务量”有限,所以,徐州厢兵队伍的“业务范围”要向外扩张。

    接更多的“业务”,来养活越来越多的厢兵,及其家人。

    这其中,主要从事建筑工程的厢兵队伍,已经在两淮地区的各大城池开展“业务”,参与各类官、民新式砖砌建筑的修建。

    据说靠着“工程”一项的盈余,就能解决厢兵制度的大部分开支,徐州公廨只需要补贴一小部分钱财,就能让厢兵制度正常维持下去。

    现在,彭城公让徐州厢兵的“业务”拓展到建康,厢兵队伍接下来,或许就能自负盈亏了。

    萧妙淽觉得,彭城公是要来个依葫芦画瓢,让建康,渐渐变得像寒山一样。

    若真是那样,颇让人期待。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