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1章 一派胡言
这些前朝旧臣们的肺腑之言,也让李二有些感慨。
“虽然这些人的意见和朕颇为不同,但是他们也是从我大唐的百姓出发!我大唐的北凉军虽然强盛,但是谁能保证可以一直强盛呢?
大唐确实不能陷入无止境的征战之中啊!要不然百姓们的税收都快要高到养活不了自己的程度了!”
李二对这些也是颇为无奈。
一边是百姓,一边是女儿。
如果要不费一兵一卒的换取东突厥的归顺,那么李二就要牺牲自己的公主前去东突厥和亲。
身为父母的,哪有不关心子女的呢?
就算是帝王也会有私情。
这些前朝的旧臣们依旧在一一进言。
而若干的国公大臣们听了则是十分的不满意。
这些前朝的旧臣们未免也把唐朝说的过于薄弱了,虽然字字属实,但是听起来却不是那个意思。
程咬金直接扯着大嗓门说道:“我大唐之前之所以遭遇突厥人的进攻,完全不是因为有和亲,有仁义,完全就是因为我大唐太过软弱,现在我大唐兵力强盛,杀了足足几十万的突厥人,才换来这个结果,结果你们这些老倔驴,居然能说次如此的话,那我大唐的士兵们的血难道都白流了吗?”
尉迟恭也赶紧说道:“正是如此,我大唐有了足够的兵力之后,成功击溃了这些突厥人,才让他们今天能够跪在圣上的面前请求被纳入藩属国,但是你们这些前朝的旧臣,居然口口声声的仁义道德,为了百姓,居然让我大唐再次将公主送去突厥和亲!我想就算是我等答应了,恐怕天下的士兵们也不答应!我大唐的百姓们也不会答应!”
秦琼也赶紧说道:“自然如此,我大唐能够得到如今的地位,全是我大唐的士兵们打下来的,要不然这些突厥怎么可能会对我大唐如此臣服?
还会主动献上这么多的贡品?
别开玩笑了!我大唐完全是靠着武力才将这些突厥人彻底的征服下来!现在你们居然同意我大唐的公主前去突厥和亲!这成何体统!岂不是让我大唐的百姓们再次对大唐失望?”
身后的国公大臣们也纷纷说道:“对的!我大唐只所以今天能让这些突厥的蛮夷们跪在这里给我大唐赔不是,完全是我大唐的士兵们一刀一枪打下来的,如果靠你们这群老倔驴的话,和亲!那可能我大唐已经全面完蛋了!”
一些前朝的旧臣们依旧是不死心的说道:“仁义有仁义的道理,我大唐强大之后和往日自然不同,所谓的能力越大责任越大!我大唐现在是周边小国都一一仰望的天朝上国,难道气量还要和以往一般吗?”
“是的,我大唐正应该走天朝上国的道路,应该主动团结周围愿意投靠我们的小国,只有通过仁义才能让这些突厥的畜生们感受到我大唐的深度!才能让我大唐更加的强盛!”
“如果只是靠着出征出征,那么周围的小国们就算对我大唐臣服,那也只是表面,其实内心里都巴不得我大唐早日失去势力!凭借着武力是不可能获得长久的和平的!只有通过仁义!
才能够让大唐万世流传!”
“我大唐现在已经是天朝上国,这些小国们都是恐惧我大唐的武力所以一一来朝,如果我大唐此时不拿出天朝上国的风范,日后周边的小国们会如何看待我大唐?”
这些前朝的旧臣们于国公大臣们一时吵得不可开交。
此时的前朝大臣中直接拱手对着李二进言道:“启禀圣上,我大唐如果真的要决定讨突厥,那么对于我大唐的百姓来说,自然是一番灾害!我大唐现在可以通过和平解决的事情,为什么一定要动用武力呢?
圣上明鉴!”
“启禀圣上,我大唐现在面对这些对我大唐臣服的国家如果太过于激进,恐怕日后周围的小国们都会忌惮我大唐!我大唐如果此时和亲,足以说明我大唐的气量,也可以让士兵们不至于遭受如此多的罪!圣上明鉴!”
“启禀圣上,现在突利科库主动为我大唐送上了巨大的贡品,还要帮我大唐修建三所城池,这简直就是他们迷途知返,如果我大唐能够赏赐给东突厥一个公主和亲的话,无疑会成为一段佳话!也可以给周围的小国们打一个榜样!只要臣服我大唐的,就能够得到我大唐的庇护和爱戴!如果我大唐如此的话,岂能不吸引周围的小国们纷纷投靠呢?
圣上您明鉴!”
“启禀圣上,我大唐现在有机会将突厥给纳入藩属国,从此以后北方也将直接失去了两个大敌,我大唐也能够不费一兵一卒的收复突厥平原,如此的功绩已经是千古名君了,圣上三思啊!”
而程咬金则是十分不客气的说道:“启禀圣上,这些前朝的旧臣思想太过迂腐!我大唐之前之所以会被突厥逼成那样!就是因为太过于软弱,才会被打到家门口,我大唐现在强盛了,这些前朝旧臣们居然还想着和亲换取和平!这简直就是胡闹!圣上明鉴!”
尉迟恭也赶紧说道:“启禀圣上,我大唐之前软弱,才会对突厥有应必答,但是我大唐现在已经完全不是那个虚弱的大唐了,我大唐现在能够强盛到让这些突厥人们主动拱手称臣,如果还要继续从前那般,恐怕很难让这些突厥人们对我大唐真正的臣服!圣上明鉴!”
秦琼也赶紧拱手说道:“启禀圣上,我大唐已经是天朝上国,自然和往日不同,如果还想着用和亲来换取周围小国们的短暂和平,在臣来看,这简直就是不可能!这些前朝旧臣们的话万万不可信!圣上你三思啊!”
身后的国公大臣们纷纷说道:“启禀圣上,这些前朝的旧臣们之所以能够说的如此轻松,恐怕就是因为要嫁的不是他们的女儿吧!他们才能够在此如此的口出狂言!圣上你三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