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真公主话里的信息量有点大,高莽想了一会才明白过来。
咸宜公主是李隆基和武惠妃的爱女,寿王李琩是李隆基和武惠妃的爱子,两人的赐婚几乎在同时。
巧不巧的,咸宜公主要嫁的人是杨洄,而李琩要娶的人是杨玉环,都是弘农杨氏的。
这四个人凑到一块儿,就算不是一伙的,也结成了利益共同体。
再往深处想,弘农杨氏是正儿八经的高门望族,也是关中势力的代表之一。
当年杨家的先祖杨喜,在项羽被分尸后因为抢到了项羽的一条腿,被汉高祖刘邦封为千户侯。
到了东汉末年,四世三公的显赫望族可不只是袁家,还有弘农的杨家,耍小聪明被曹操杀掉的杨修,也是杨家人。
隋朝就是老杨家开创的朝代,虽然被李唐取而代之,但杨家的势力依旧强大,先后为大唐输出了十一位宰相。
武惠妃的母亲郑国夫人,也出自弘农杨氏,她安排儿女和弘农杨氏联姻,摆明了是要和关陇世家结盟,借助他们的力量把儿子送上皇位。
也就是说,杨洄可不单单只是个从三品的卫尉卿,不只是杨家的一个旁支子弟,他身后还站着武惠妃,站着弘农杨氏为代表的关陇势力。
高莽的脑阔开始疼了,好吧,这样看起来麻烦是不小。
不过作为一个六岁的小孩子他不应该知道得那么多,所以高莽作出一脸茫然的样子,疑惑地看向玉真公主。
玉真公主也觉得自己说得有点深了,便淡淡道:“我猜测,这次盗取灵丹事件,应该是杨洄自作主张,无非是想取得灵丹后献给武惠妃或者皇帝,以此来邀宠。”
高莽点点头,这就说得通了,杨洄你个狗日的,为了给老丈人和丈母娘表孝心,却把老子给坑惨了。
历史上这个杨洄不是什么好东西,太子李瑛就是被他坑得丢了性命,妥妥的坑货。
玉真公主将两份供状塞进袖筒,站起身道:“事不宜迟,我即刻把供状呈交给皇帝,那两人也要好生安置,送回到公主府。”
高莽赶紧阻拦道:“师姊,何队正已经把供状连夜呈上去了,而且,”
“而且什么?”玉真公主不解看向高莽。
“而且,师尊一直都没发话。”
玉真公主怔了一下,若有所思。
是啊,阳台宫出了这么大的事,师尊不可能不知道,可他为何却一言不发?
非但师尊一言不发,主持阳台宫事务的两位师兄也一言不发。
难道说,师尊默认了小师弟的做法?
恢复冷静的玉真公主,越发觉得师尊的沉默不同寻常,离开高莽的小院后,只身向着师尊隐居的中岩台走去。
高莽目送师姐离去,赶紧把院门的门闩插上,然后是房间的门闩,最后一头扎回被窝里。
昨晚在炼丹坊他为了速战速决,采取硬碰硬的方式直接干倒那两位天醒者,身上脸上的烧伤只是表面,实际上还受了内伤。
之后他又亲自起出三个炉鼎中的丹药,着实耗费了一番精力。
现在他又困又乏只想好好睡一觉,天王老子来了也别想叫醒他。
至于杨洄和武惠妃,说实话高莽真没想那么多,人家都欺负上门了他能不出手?
当然他也能理解玉真公主,毕竟公主出身皇室,想问题肯定会深远一些,复杂一些。
而且他能感觉到,玉真公主确实很关心他,否则不至于操那么多心。
不过玉真公主即便考虑得再周密,分析得再有条理,终究无法看清楚历史的走向。
如果历史的车轮没有改变轨迹的话,两年以后,武惠妃成功干翻了太子李瑛,自己却也搭上了性命。
至于她一心想要扶持起来的儿子李琩,呵呵,太子的位置没够着,老婆却被他爹给抢了。
李三啊李三,儿媳妇儿你也能下得去手!
躺在床上的高莽满脑子跑着八卦,最后在华清池的氤氲水雾中,在马嵬坡的漫天尘土中,在长生殿的缭绕烟火中坠入了梦乡。
高莽呼呼大睡之时,东都洛阳的紫宸殿,大唐的公务员们也已经走完了朝会仪式,开始讨论国事。
玄宗时期的朝廷朝会,分为外朝,中朝和内朝,简单说就是年会,月会、日会。
年会一年一次,时间在冬至元旦,到时候九品以上的官员,各州刺史、都督,还有外地番主、国外使节都要参加,所以称之为大朝会。
月会是每月朔望也就是初一和十五举行,京都九品以上的官员都要参加,朔望日的朝会很隆重正式,但因为人多往往只奏事不议事。
日会就是常朝也叫早朝,早朝的仪式没那么严格,尤其到了玄宗时期,举行朝会的场所由宣政殿改为紫宸殿,也就是便殿,日会也改成了五日一朝。
早朝的与会者通常为五品以上的官员,监察御史、员外郎、太常博士等,大概二百来人。
文武百官在监察御史的带领下,分别从东门、西门进入大殿,夹阶校尉点名、唱名,负责会议记录的起居郎和起居舍人对立于殿前左右,宰相居于香案前,文武百官按品级依次排列,一品班、二品班,……,从五品班。
到了卯正二刻也就是早上六点半,皇帝升阶,起仗,下仗之后,早朝仪式结束,整个过程大概持续一个小时。
而在仪式结束之后,才是皇帝和文武百官商讨国事的环节,皇帝为百官赐座,三位宰相坐胡床,其他人一人一个蒲团,席地而坐。
三省六部,九寺五监,二十四司,御史台,二百多位官员构成了大唐帝国的统治中枢,无数道政令就是通过他们商议、制订、发布,传递至大唐两京十五道,六大都护府辖区,各个附属国乃至异域邦外。
协助他们统治这个庞大帝国的,则是300多个州府,1500多个县的两万多名国家公务员。
大唐帝国的最高领袖,大唐天子李隆基,头戴翼善冠,身穿明黄常服,居高临下端坐在龙椅上,将殿下官员百态尽收眼底。
当他看到不少官员身后都背着一个大锦囊的时候,不禁撇了撇嘴角,着意看了张九龄一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