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投江:
屈原出生在公元前340年的农历寅月寅日,生于硝烟弥漫的乱世,空负绝世才华和救世之志,却只能感叹报国无门,在一次次的打击和流放中体味忧世、忧生、忧民的精神之痛,这就是屈原悲剧的一生。20多岁时受到楚怀王的信任,先后做过左徒和三闾大夫的官职,地位相当显赫,“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对应诸侯”,一度是楚国内政外交的关键人物。
为挽救楚国的危亡,屈原提出了内修弊政,改革图强,外联齐国,抗秦图存的“美政”纲领。然而,在旧贵族的造谣中伤、陷害诋毁之下,他很快便遭到疏远,并在5年后遭受了人生中的第一次沉重打击,被流放到汉北。然而他绝不肯就此放弃。
公元前292年,已回到楚国宫廷的屈原,因不懈坚持“美政”路线,而被放逐江南。屈原一生遭受到楚王的两次放逐,过了20多年的流放生活,评价屈原的一生,可以说他是一个伟大的诗人,又是一个怀才不遇的政治家。
楚国被秦国打败后,楚怀王又想和齐国联合起来。这时,秦昭襄王继位,他很客气地写信给楚怀王,请他到武关(在陕西丹凤县东南)相会,当面订立友好盟约。
屈原劝楚怀王不要去,他说,秦国一定会设下圈套等着我们上当呢。
但楚怀王不听劝告。正如屈原预料的那样,楚怀王刚进入秦国的武关,立刻被秦国预先埋伏下的人马截断了后路。在会见时,秦昭襄王逼迫楚怀王把黔中的土地割让给秦国,楚怀王拒绝了。秦昭襄王下令把楚怀王押到咸阳软禁起来,并派人通知楚国让他们拿土地来赎人。
楚国的大臣们知道后,非常气愤,拒绝了秦国的无理要求,并立太子为国君,这个国君就是楚顷襄王。
楚怀王在秦国被关一年多,吃尽苦头,后来病死在秦国。楚国人为楚怀王被害死心里很气愤,大夫屈原更是怒不可遏。他劝楚倾襄王搜罗人才,远离小人,鼓励将士,操练兵马,为国家和怀王报仇雪耻。
可他的劝告却招来了令尹子兰和靳尚等人的仇视。他们抓住一切机会在倾襄王面前诬陷屈原。楚倾襄王听信谗言,把屈原革了职,放逐到湘南去。
屈原到了湘南后经常在汩罗江(在今湖南省东北部)一带徘徊,吟诵着伤感的诗歌。有一天,屈原在汩罗江边遇见一位打鱼的渔夫。渔夫对屈原说:“您不是楚国的大夫吗?怎么会落到这种田地呢?”屈原说:“我落到这个地步,是因为许多人都是肮脏的,只有我是干净的;许多人都喝醉了,只有我还醒着。”
公元前278年,楚国国都被秦国攻破,一直支持着屈原人生的精神支柱—国家,就此坍塌了,屈原内心的孤愤随着国破山河碎而彻底泯灭。怀着绝望的心情他走向汩罗江,投江自尽,以身明志,以死殉国!
屈原的人生之痛,造就了中国文学之幸。从《九歌》到《九章》,从《哀郢》到《离骚》,从《橘颂》到《天问》,屈原所有的痛苦、愤怒、哀怨、孤独都通过与楚地民歌相结合,而化为响彻天地的吟唱,回荡在时间的尽头,这就是“楚辞”——一种在香草美人的意象中寄寓理想,在上天入地的境界中探索真理,在不拘一格的言语中抒写忧伤的崭新文体。由屈原“自铸伟词”所开创的楚辞的天空一经产生便是群星璀璨,而《离骚》则是所有星座中最灿烂的一颗。《离骚》全长373句,2490字,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首由诗人自觉创作、独立完成的长篇抒情诗。诗人以自身为原型,从多方面树立了一个具有高尚品格和出众才华的抒情者光彩照人的形象。
透过屈原的作品可以感受到屈原伟大的人格和高尚的情操,他以国家兴亡为己任,追求“举贤荐能、修明法度”的美政思想。在《离骚》中,屈原对贵族统治集团争权夺利、贪婪嫉妒、仗势欺人、蔑视法度等腐朽现象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屈原耿直的性格和他那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爱国思想在《离骚》中得到充分体现,当国君的做法不利于国家时,他也同样在作品中表现出自己的不满和愤怒。
屈原是中国古代第一位具有爱国主义思想的浪漫主义大诗人,他开创了楚辞文体,形成了中国文学史上最早的浪漫主义文学流派,和《诗经》一起构成了中国诗歌的两大源头,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无穷的影响。屈原的作品有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他大胆使用浪漫主义手法,运用神话传说,展开丰富的想象,抒发了自己奔放的情感和对美好理想的追求,表达了自己的政治理想,以及对腐败的统治者的不满和对人民的痛苦生活的深切同情和关怀。
在反映现实矛盾,抒发内心感情时,他继承并发扬了《诗经》的传统,巧妙的使用比兴手法,委婉而且深入地表述自己的观点。
屈原在诗歌的语言和表现形式上也做了变革,不仅加长了句子,还加大了篇幅,相对《诗经》来说,更有利于增加内涵,深入的表达思想。
————————————————————————————————
完璧归赵:
赵惠文王在位时,得到了楚国丢失的和氏璧。这时,强大的秦国曾几次派兵攻打赵国。因赵国大将廉颇英勇善战,秦国占不到丝毫便宜。
公原前283年,秦昭襄王得知赵国得到了和氏璧,便派使者对赵惠文王说:“秦国愿意用15座城池换取和氏璧。”
赵王和大将军廉颇等大臣商议对策。他们考虑到,如果把和氏璧给了秦国,秦国不守信,只会白白地被骗;要是不给,秦国会借口攻打赵国。于是有人推荐蔺相如先出使秦国周旋。
秦昭襄王听说赵国使臣来到,立即在别宫接见了蔺相如。蔺相如捧着和氏璧恭敬地献给秦王,秦王高兴地接过观赏。随后又传给左右大臣、姬妾和侍人们赏玩。
蔺相如等了半天,发现秦王没有换城的诚意。可是和氏璧已落到别人手中。蔺相如急中生智地对秦王说:“这玉璧确实好,但还有个小毛病,让我指给大家看。”秦王信以为真,叫手下把璧交给蔺相如。蔺相如捧璧退了几步,身子靠着殿柱,怒气冲冲而理直气壮地说:“当初大王派使者送国书,愿意以15城换这块玉璧。赵国大臣都认为大王在骗人,我却认为普通百姓交朋友都讲信用,何况秦国是泱泱大国。赵王诚心实意派我把璧送来,大王却态度傲慢,在一般殿堂接见我,显然没有诚意换璧。现在请按诺言以城换璧。如果大王逼迫我,我就把我的脑袋和这块璧一起撞碎在柱子上。”说完蔺相如抱着玉璧用愤怒的目光斜视着柱子,做出要去撞的样子。
秦唯恐砸碎了玉璧,赶紧向他道歉,命令大臣把地图拿来,把那换璧的15座城池指给他看,蔺相如知道秦王又是使用欺骗手段,也将计就计,他对秦昭襄王说:“和氏璧是无价之宝,在我把它带来之前,我国举行隆重仪式,斋戒5天,大王也要斋戒5天,我才敢献上和氏璧。”
秦王想,反正蔺相如也跑不掉了,于是答应他的要求。蔺相如回到住处,叫自己的随从装成百姓的模样,把璧藏在怀中,从小路偷偷地回赵国去了。
5天后,秦王在朝廷备了九宾接见蔺相如。蔺相如对秦王说:“秦自穆公以来的20多个君主,没有一个是讲信用的。我实在怕被篇上当,所以派人把璧先送回赵国了。”秦王听到后大发雷霆,气呼呼地对蔺相如说:“我今天举行这么大的仪式,你竟敢把和氏璧送回去。来呀,把他绑起来!”
蔺相如不慌不忙地说:“请大王别发怒,天下诸侯都知道秦国强国,赵国是弱国,只有强国欺负弱国,从来没有弱国欺负强国的道理。如果大王真心想要和氏璧的话,请先交15座城给赵国。弱国是不敢背信弃义而得罪大王的。如果杀了我,天下人也就看透了您的用心,都知道秦国是不讲信誉的国家。望你们仔细地想一下吧!”秦王与大臣们被说得哑口无言。秦王只得在正殿上以欢送赵国特使的礼节把蔺相如送回去。
蔺相如因完璧归赵,为赵国立了大功,赵惠文王提拔他为上大夫。秦昭襄王本来也没找算以城换璧,后来再没提过这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