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项令董宣:
封建官僚机构是由封建官吏组成的,光武帝深知治理国家首先必须有贤明的人才。他沿用了西汉的察举征辟制度,颁布了“四科取士”的诏书。“四科”是选择官吏的德才标准:一是品德高尚,志节清白;二是有知识,是通经的儒士;三是熟悉法令,能够熟练地依法办事;四是有魄力才干,遇事不会犹豫,能独当一面。通过这种制度选拔上来一批官吏,但光武帝对他们要求非常严格,不仅要求他们严守法度、勤于职守,还经常亲自对他们进行考核,选优汰劣。对违法官吏,严加处罚,就是对尚书近臣,只要有过错,也要进行处罚。
正是在光武帝的这种政策下,东汉开国初年出现了一批忠正耿直的官员。
董宣,陈留人,曾任宣怀县令,后任烙阳令。有一次,光武帝的姐姐湖阳公主有一个家奴行凶杀了人,躲在公主府里不出来。懂宣不能进公主府搜查,就天天派人在公主府门口守着,等那个凶手出来以便捉拿。
有一天,湖阳公主坐着马车外出,那个杀人凶手也跟在身边伺候。董宣得到了消息,就亲自带衙役赶来,拦住湖阳公主的车。他不管公主阻挠,吩咐衙役把凶手抓起来。然后就当场把他处决了。
湖阳公主怒气冲冲地赶到宫里,向光武帝哭诉。光武帝听了十分生气,立即召董宣进宫,吩咐内侍当着湖阳公主的面,责打董宣替公主消气。
董宣说:“先别动手,让我把话说完,我情愿死。”光武帝瞪着眼说:“你还有什么话好说?”
懂宣说:“陛下是一个中兴的皇帝,应该注重法令。现在陛下允许公主放纵奴仆杀人,怎么能治理好天下?用不着打,我自杀就是了。”说罢,他仰起头就向柱子撞去。
光武帝连忙喊内侍拉住董宣,可是董宣已经撞得头破血流了。光武帝认为董宣说得有理,不该责打他,但是为了照顾湖阳公主的面子,便要董宣去给公主磕个头赔个礼。
董宣宁愿不要命,也不肯磕这个头。内侍把他的脑袋往地下摁,可是董宣用两只手使劲撑着地,挺着脖子,不让内侍把他的头摁下去。
内侍知道光武帝并不想责罚董宣,可又得给光武帝个台阶下,就大声地说:“回陛下的说话,董宣的脖子太硬,摁不下去。”
光武帝让人把董宣的头包好,并赐他到太官府吃饭。饭后,董宣把碗反扣在桌子上,光武帝问他这是什么意思,董宣回答说:“我吃饭不敢有余粒,如同奉职尽忠不遗余力一样。”光武帝深为他尽责尽忠的精神所感动,称之为“强项令”,也就是硬脖子县令的意思。
董宣担任洛阳令5年,对各种不法行为严加打击,被人称为“卧虎”。74岁那年,董宣死在任上。光武帝专门派使者前去吊唁,只见董宣身覆一布被,妻子儿女相对而泣,家中仅有大麦数斛,破车一乘。光武帝听说后,伤感地说:“董宣廉洁,死后才真正知道。”
————————————————————————————————
王允著《论衡》:
王允(公元27年~公元97年),字仲任,浙江上虞人,是东汉前期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和文学理论家。王允的祖籍本是魏郡元城(今河北大名)人,先祖因立军功受封于会稽阳亭,但只过了一年就失去了爵位。随后就在当地安家,以农桑为业。王允的家庭非常重义气,好行侠。他的祖先因为要避开仇敌,迁到了钱塘,后来就弃农经商。王允的父亲与伯父因为与豪族结怨,最后迁居到上虞。王允6岁开始学习读书写字,8岁到书馆学习,从小品学兼优。
15岁的时候,他到京师洛阳的太学深造,并拜当时著名的儒学大师班彪为师。在求学的过程中,他饱读经书,并以怀疑、批判的态度对待已有的规则,在这一点上,他站到了同时代读书人的前列。
王允离开洛阳后,做过州郡佐吏,但因为人刚直不阿、得罪权贵,被罢职回家。回到故乡,王允一边教书,一边著书立说。他一生共写过4部书:痛恨俗情而写《讥俗节义》;忧心朝政而写《政务》;反谶纬而写《论衡》;晚年写《养性》。除了《论衡》,其它3本均已失传。
《论衡》历时30年而成,今存85篇,其中《招致》一卷,有录无书,所以实存84篇,共计20多万字。它是我国古代思想史上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著作,也是我国古代科学史上极其重要的典籍。
《论衡》的主要思想就是“疾虚妄”。王允曾说过:“伤伪书俗文,多不诚实,故为《论衡》之书”,“是故《论衡》之造也,起众书并失实,虚妄之言胜真美也。”他反对“虚妄”的东西,利用广博的科学知识和逻辑推理,大胆指出典籍中非科学的谬误。为此,他敢于向儒家权威和经典发难。他坚持科学的立场,对盛行的谶纬之学和天人感应说进行了猛烈的批判。
《论衡》旗帜鲜明地反对神学,坚持唯物主义的科学立场,主张元气自然说,强调了物是自然发生,而非天意,否定了天有意志的正统观点。
《论衡》在具体分析客观现象时,运用科学的分析和逻辑论述,把无神论思想和朴素辩证法提升到了新的高度。王允对鬼神之说进行了有力的反驳。他指出:“人之所以生,精气也,死而精气灭。能为精气者,血脉也,人死血脉竭,竭而精气灭”,“形体朽,朽而成灰,何用为鬼?”这简直就是对人们迷信鬼神的辛辣反问。这种唯物主义见解,在当时是石破天惊的。
《论衡》对云雨的产生机制、雷电以及潮汐等自然界的客观现象都做了合乎科学的可贵见解,否定了自然现象与神力迷信的联系。王允以科学知识为重要武器,坚持唯物主义思想,予头直指谶纬之学、天人感应等传统迷信,同当时盛行的正统思想进行了不屈不挠的较量,影响十分深远。
《论衡》是唯物主义思想同谶纬之学、天人感应等神学思想坚决斗争的产物,它的诞生反映出人们坚持科学、探索自然的强大呼声,在中国哲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该书的基本精神是追求真知,反对迷信。它对先秦各家的思想,如儒、墨、道、法,进行了批判的继承,把中国古代唯物主义哲学推进到一个新的高度。《论衡》极具战斗性的唯物主义无神论思想,成为后来中国无神论的重要理论营养。并为后世科技的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