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读《中华上下五千年》笔记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一百一十章:襄樊之战/文天祥抗元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襄樊之战:

      

      1268年,忽必烈纳宋降将刘整,下决心拿下襄阳,而后浮汉入江,直趋临安。九月,忽必烈派都元帅阿术、刘整率军围攻襄樊。针对宋军长于守城和水战的特点,蒙古军依据襄樊宋军设防在城西,便南筑堡连城,切断城中宋军与外界的联系,完成了对襄樊的战略包围。阿术还建立水师,以防备宋水师援襄—刘整造船5000艘,并日夜操练,以改变战术上的劣势。

      蒙古军修筑的鹿门堡、白河城使襄阳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宋军几次反包围,都归于失败,伤亡惨重。1269年七月,宋将张世杰率军自临安来援,与蒙古军大战于襄城外围,被阿术打败。八月,宋将夏贵率军救援襄阳,遭蒙古军和被改编的汉军夹击,兵败虎尾州,损失2000人及50艘战船。1270年春,襄阳守将吕文焕率军出城攻万山堡,阿术诱敌深入,而后令部将张弘范、李庭反击,宋军大败,退回襄阳。九月,宋援军范文虎水军又为蒙古水陆两军击走。翌年初,元气恢复的范文虎卷土重来,阿术亲率大军迎击,宋军大败,损失战舰100余艘。3年中,宋蒙双方在襄樊外围反复争夺,宋军终未能突破包围圈。

      1271年,忽必烈改国号为元,随即采取措施加紧对襄樊的围攻。1272年初,元军对樊城发起总攻,三月,阿术率军攻破城郭,增筑重军,并进一下缩小了包围圈,宋军退至内城坚守。四月,宋名将李庭芝招募荆楚等地民兵3000人,派张顺、张贵兄弟率领驰援襄阳。临行前张顺激励士卒说:“此次援襄任务艰巨,人人都要有必死的决心和斗志。你们当中若有人贪生怕死,就请趁早离开,免得影响大家。”3000士卒群情振奋,皆表示愿拼死报国。五月,张顺、张贵在高头港集结船队,每只船都安装火枪火炮,结成方阵,备好强弩利箭,张贵突前,张顺殿后,驰入元军重围。在磨红滩,3000勇士强攻密布江面的元军舰只,将士先用强弩射向敌舰,靠近后再用大斧猛砍敌人,元军被杀溺而死者不计其数,张顺、张贵军冲破层层封锁,如愿进入襄阳城中。这一行动的胜利极大地鼓舞了襄阳军民抗敌的信心。张顺在这次战斗中战死,几天后,襄阳军民在水中找到他的尸体,只见他依然披甲执弓,怒目圆睁。军民怀着沉痛和敬佩的心情安葬了他,并为之立庙祭祀。

      张顺、张贵带来的大批军用物资缓解了襄阳危机,但在元军重重封锁下,形势仍很严峻。张贵与郢州殿帅范文虎相约南北夹击,打通襄阳外围交通线。范文虎率5000精兵驰龙尾洲接应,张贵率所部出城会合范文虎。张贵按约定日期辞别吕文焕,率部顺汉水东下,临行检点人数,发现少了一名囚犯军令而遭鞭笞士卒,他知道计划已泄露,决定迅速行动,在元军采取措施前实现与范文虎会师。张贵军趁夜放炮开船,突出重围。阿术忙遣数万人阻截,封死江面。张贵军接近龙尾洲时,遥见龙尾洲方向旌旗招展,战舰无数,张贵以为是范文虎之接应部队,遂举火晓示,对方即迎火光驶来。等至近前,张贵才发现:哪里是什么范文虎,尽是元军,他们接宋军叛卒告密,早占领了龙尾洲,专等张贵。于是两军在此处展开激战,由于元军是以逸待劳,宋军是长途跋涉,极度疲惫,结果宋军失败,张贵被俘,不屈就义。元军令四名宋降卒抬着张贵尸体到襄阳城下昭示宋军开城出降,吕文焕杀掉四个降卒,将张贵与张顺合葬,立双庙祭祀。

      1272年秋,元军为了尽快拿下襄樊,决定先攻樊城,襄、樊唇亡齿寒,樊城一失,襄阳即指日可下。1273年初,元军从三个方向进攻樊城,忽必烈又遣回回炮匠至前线,造炮攻城。元军烧毁了樊城与襄阳间的江上浮桥,使襄阳宋军眼见樊城危急却只能望江兴叹。刘整率元军战舰抵达樊城城下,用回回炮击塌城西南角,元军弃岸鼓噪而入城内。宋将牛富率军与元军展开巷战,终因势孤力单,牛富投火殉国。另一宋将天福见城告破,痛不欲生,拒降元军,也入火自焚,樊城失陷。

      樊城沦落,襄阳更加危急。城中军民拆屋作柴烧,苦苦支撑。吕文焕数次遣人突围而出向朝廷告急,但宋朝奸相贾似道当权,对告急置之不理,却在皇帝耳边大言“天下太平”。1273年二月,元骁将阿里海牙炮轰襄阳城。由于孤立无援,敌人攻势猛烈,城中人心动摇,城中将领纷纷出城投降。吕文焕自感大势已去,遂开城投降。

      ————————————————————————————————

      文天祥抗元:

      

      元军乘胜南下,眼看就要打到临安了。4岁的皇帝自然无法处理朝政,也祖母谢太后和大臣们一商量,赶紧下诏书,要各地将领带兵到临安救驾。诏书发到各地,响应的人寥寥无几,只有赣州的州官文天祥和郢州(今湖北钟祥)守将张世杰两人立刻起兵救援。

      文天祥接到朝廷诏书,立刻招募了3万人马,排除种种干扰,领兵到了临安。右丞相陈宜中派他到平江(今江苏苏州)防守。这时候,元朝统帅伯颜已经渡过长江,3路进兵攻取临安。其中一路从健康出发,越过平江,直取独松关(今浙江余杭)。陈宜中得到消息,马上命令文天祥退守独松关。文天祥刚离开平江,独松关已经被元军占领,想再回平江,平江也在这时陷落了。

      谢太后和陈宜中惊慌失措,赶紧派了一名官员带着国玺和求降表到伯颜大营求和。伯颜却指定要南宋丞相亲自去谈判。陈宜中害怕被扣留,不敢到元营去,偷偷地逃亡了南方。张世杰不愿投降,一气之下,带兵出海去了。谢太后无可奈何,只好宣布文天祥接替陈宜中做右丞相,让他到伯颜大营去谈判投降。

      文天祥答应在元营去,但是他心里却另有打算。他带着大臣吴坚、贾余庆等到了元营,根本不提求和的事,反而义正辞严地责问伯颜说:“你们究竟是想跟我朝友好呢,还是想存心消灭我朝?”

      伯颜说:“我们皇上(指元世祖)的意思很清楚,没有消灭宋朝的打算。”

      文天祥说:“既然是这样,那么请你们立刻把军队撤回。如果你们硬要消灭我朝,南方军民一定会跟你们打到底,那样对你们也不会有什么好处的。”

      伯颜把脸一沉,用威胁的口气说:“你们再不老实投降,就饶不了你们。”

      文天祥也气愤地说:“我是堂堂南宋宰相。现在国家危急,我已经准备拼死报答国家,哪怕刀山火海,我也毫不畏惧。”

      文天祥的气势把伯颜的威胁顶了回去,周围的元将个个都惊呆了。之后,伯颜让别的使者先回临安去跟谢太后商量,却把文天祥扣留了下来。

      随同文天祥到元营的吴坚、贾余庆回到临安,把文天祥拒绝投降的事向谢太后奏报了一番。谢太后一心想投降,便改任贾余庆做右丞相,到元营去求降。伯颜接受降表后,把文天祥请进营帐,告诉他宋朝已另外派人来投降。文天祥气得痛骂了贾余庆一顿,但是投降的事已无法挽回了。

      1276年,伯颜带兵进入了临安,谢太后和赵顯出宫投降。元军把赵顯当做俘虏押往大都(今北京市),文天祥也被一同押走。一路上,他一直在考虑怎样逃脱。路过镇江时,他和几个随从人员商量好,趁元军没防备之机,逃出了元营。

      后来,扬州的宋军主帅李庭芝听信谣言,以为文天祥已经投降,便悬赏缉拿他。不得已,文天祥等人日行夜宿,历尽千难万险,从海口乘船到了温州。在那里,他听说张世杰和陈宜中在福州拥立新皇帝即位,就决定去福州。

      文天祥复任右丞相兼枢密使。景炎二年(1277年),他进兵江西,收复州县多处,后因寡不敌众,败退广东,依旧坚持抵抗元兵。景炎三年(1278年)十二月,他在五坡岭(今广东海丰北)被俘。

      投降元朝的张弘范劝说文天祥招降张世杰,他写了《过零丁洋》诗作为答复。元朝专横跋扈的宰相阿合马来威逼利诱,文天祥不为所动。后来,陆秀夫背着南宋皇帝赵昺投了海,张世杰也以身殉职,南宋灭亡。

      南宋灭亡后,张弘范又劝文天祥投降,文天祥嗤之以鼻。到了元朝的大都以后,南宋的前丞相留梦炎、受封为瀛国公的宋恭帝赵顯前来劝降,都碰了一鼻子灰。文天祥的慷慨陈词、义薄云天让所有的人都无计可施。从这以后三年中,他一直被关在阴暗潮湿的监狱中。在此期间,他读到投降元朝的弟弟和在监狱中的妻子儿女的来信。但他没有被百般的折磨吓倒,没有被千般的利诱迷惑,更没有被万般的亲情感动,始终没有投降,表现了自己的气节。1283年农历一月八日,元世祖忽必烈召见文天祥,进行最后一次劝降。文天祥回答说:“我是大宋的状元宰相,宋朝灭亡,我只能是死,不能活。”第二天就慷慨就义。

      文天祥著有《文山先生全集》。他前期的诗文大多是应酬之作,赣州起兵以后,风格迥然不同,诗词散文都悲壮钢劲,被人传诵至今。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