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读《中华上下五千年》笔记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一百一十四章:《西厢记》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西厢记》:

      

      元成宗元贞、大德年间,杂剧作家王实甫完成《西厢记》。王实甫,大都(今北京市)人,名德信,为元曲四大家之一。他创作的杂剧有14种,今存《西厢记》、《丽春堂》两种。

      闻名古今的《西厢记》的素材来自于唐代诗人元稹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写成的传奇《莺莺传》:元稹从小便失去了父亲,家境贫寒,是母亲一的拉扯他长大。可是当他长大后,却因为文明元扬而过着轻裘肥马的生活。他生性风流,却又用情不专,早年和表妹崔氏相恋,并已成夫妻之实,后来却为了在仕途上更上一层楼,狠心将其抛弃,娶了裴尚书的女儿。若干年后,两人都各自成家之后,元稹仍要求崔氏以外兄身份相见,遭到了崔氏的拒绝。传奇故事《莺莺传》就是元稹这一段情感经历的真实写照,作品以细腻委婉的语言向人们诉说了崔莺莺和张生的爱情故事,故事哀婉凄绝,文字华丽流畅,使得它在文人中广为流传。《莺莺传》和后来文人们对这个故事的吟咏,成了后来《西厢记》的创作源头。而对元杂剧《西厢记》发展作出贡献最大的,当属金章宗时期的董解元。

      董解元,金国人,其生平无从考证。他在此前说唱文学作品的基础上,将这个缠绵动人的故事改编成了5万字左右的演唱词,名为《弦索西厢记》。在董西厢中,崔张的爱情故事产生了质的飞跃:崔张之间的爱情终于结出甜美的果实,才子佳人终于大团员,而不再是张生对崔莺莺的始乱终弃。作者理直气壮地宣告:“自古佳人,合配才子。”这就从张生为自己“忍情”辩护转而成为对男女相爱的真诚讴歌,使得这一流传数百年的悲剧终于露出人性美的光芒。

      如果说董解元的才子佳人自当相配的理想,是漫长的封建社会中露出的第一道人性曙光,那么王实甫的《西厢记》则更是第一声气贯长虹的号角,它直接喊出了“但愿有情人终成眷属”的呼声。

      《西厢记》在故事情节和董西厢基本上差不多,说书和张君瑞父母双亡,孤身一人,书剑飘零。正准备去京都赶考,在普救寺遇到了崔莺莺,两人一见钟情,他毅然放弃了进京赶考的计划,租了一间西厢房,希望能再见到崔莺莺。一次偶然的机会,两人隔墙联诗,从此产生了深深的感情。孙飞虎听说崔莺莺貌如天仙,发兵围住寺庙,威胁说如果不将崔莺莺献出,就将全寺僧侣一概杀死。老夫人只得许诺:谁能赶走孙飞虎,就将女儿许配给他。张生挺身而出,他修书一封,请同窗好友杜确将军发兵相助,战败了孙飞虎,张生和莺莺喜出望外,只等老夫人亲口许下这门亲事。可是老夫人让莺莺以兄妹之礼拜谢张生,张生和莺莺陷入了深深的相思中,不能自拔。在红娘的指点下,张生为莺莺弹了一曲《凤求凰》,悠扬的琴声在崔莺莺心中激起了深爱的涟漪。

      张生为莺莺陷入了难熬的相思而病倒,莺莺派红娘去探望他。张生挥毫染翰,文不加点地写了一首绝句,请红娘带过去。莺莺看了假意生气,却让红娘带回一封信:“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拂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暗示张生晚上过去约会。出人意料的是,晚上莺莺见了张生,却将他训斥了一顿。莺莺忽冷忽热,弄得张生神魂颠倒,不知所措,病情更加严重了。不久,莺莺背地里又托红娘带去一封含意隐晦的信。信中写道:“寄与高唐休咏赋,今宵端的雨云来。”这让张生吃了颗定心丸。晚上莺莺终于来了,两人终谐鱼水之欢。老夫人得知此事后,立即把红娘叫过来拷问,可红娘却有理有据地将老夫人驳得无言以对,只好顺水推舟,同意张生和莺莺的婚事。然后她却要求张生进京应试,并一再强调,如果不能得官就不要回来。

      张生应考中一举成名,考中状元,在京待选。此时,老夫人的侄儿郑恒出场,莺莺原来是曾许配过他的。为了夺回莺莺,他捏造谎言,说张生已被卫尚书招为女婿。老夫人听了这一面之词,又改口将女儿许给郑恒。莺莺不明真相,忧心如焚。张生回来后,老夫人十分愤怒,斥责他不守信用。张生发誓分辩决无此事。就在难分难解之时,杜将军来了,当场揭穿了郑恒的阴谋,郑恒羞愧难当,一头碰在大树上死了。最后,皇帝使者宣布张生和莺莺结为夫妇。在一片喜庆的气氛中,张生和莺莺拜堂成亲,戏剧最后顺理成章地唱到“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

      《西厢记》中的人物都有鲜明的个性。如张生对爱情热烈痴情,却不轻薄下流。作品一方面写张生思念莺莺时的惆怅和忧郁,同时又写他得到莺莺书信时手舞足蹈的喜剧性动作,使得这个形象呼之欲出,真实可信。崔莺莺多情执着,反抗老夫人也十分坚定,但她却不得不为自己设下种种防线,在爱情的道路上小心翼翼地试探着。

      作为戏剧艺术,《西厢记》巧妙地设置了一系列的“悬念”,使得剧情发展一环套一环,高潮迭起,引人入胜。老夫人赖婚,是第一个重大的“悬念”,即“赖婚”之后剧情会怎样发展?张生莺莺他们会采取什么行动?这让观众不得不怀着巨大的兴趣继续观看下去。张生莺莺他们采取的行动是“酬简”,进而私定终身,这是对“赖婚”的解答,又是引起下一段故事发生的新悬念。此后的“哭宴”又是一个悬念:老夫人赖婚之后,张生今后去向何方?这只能在全剧结束时才能得到解答。这三个悬念都设置在全剧的主干部位,使得剧本主干部分层次分明,有条不紊。《西厢记》善于吸取前代名句,再以深化加工,点染而成妙语。最著名的如“送别”一折:

      青山隔送行,疏林不做美,淡烟暮霭相遮蔽。夕阳古道无人语,禾黍秋风听马嘶。

      青山、疏林、淡烟、夕阳,本来都是客观的景物,没有情趣内涵的。但在这对即将离别的情人眼,都涂上了浓厚了主观感情色彩,青山疏林阻挡了自己的视线,淡烟夕阳默默无语,禾黍秋风随马远行,成了自己意念的化身。因而显得凄艳、悲怆,使人读了,对崔莺莺心里那种对心上人远离开后不能相见时的悲痛欲绝有更深的体会。这种大胆的兼收并蓄,使得《西厢记》的语言更为清新典雅,精工富丽。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