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之变:
明成祖从他侄儿手里夺得皇位,怕大臣不服他的管制,便特别信任身边的宦官。这样一来,宦官的权力就渐渐大起来。到了明宣宗的时候,连皇帝批阅奏章也交给宦官代笔,宦官的权力更大了。
有一年,皇宫要招收一批太监。蔚州(今河北蔚县)地方的一个二流子,名叫王振,年轻的时候读过一点书,参加几次科举考试都名落孙山,便在县是当了教官。后来因为犯罪改判充军,听说皇宫招太监,就自愿进了宫,从而充了罪罚。宫里识字的太监不多,王振粗通文字,所以大家都叫他王先生。后来,明宣宗派他教太子朱祁镇读书。朱祁镇年幼贪玩,王振就想出各种各样的法子让他玩得高兴。
宣宗卒时,朱祁镇仅有9岁,朝臣有人欲立襄王为帝。在大学士杨士奇、杨荣等人力争下,终使朱祁镇于正月初十即皇位,是为明英宗,以第二年为正统元年。二月,尊皇太后为太皇太后。太皇太后主持军政大事,下令停办所有不急之务,勉励幼小的皇帝好学上进。
这一做法致使仁宗时期政治较好的状况得以延续,“海内富庶,朝野清晏”、“纲纪未驰”。同时杨士奇、杨荣、杨溥等元老重臣依然在朝中发挥重大作用。他们遵从宣宗遗嘱,在太皇太后的领导下尽心辅佐幼主,对稳定明王朝政局、保持良好的局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当时,侍奉朱祁镇读书的太监便是王振,他善于迎合朱祁镇的心理,深受朱祁镇赏识。朱祁镇即位后不久,王振便当上了司礼监太监,帮助明英宗批阅奏章。明英宗年少好玩,根本不问国事,王振趁机掌握了朝廷军政大权。朝廷大员谁敢顶撞王振,不是被撤职,就是被充军发配。一些王公贵戚都讨王振的好,称呼他“翁公”。王振的权力可以说是顶了天了。
这个时候,我国北方的蒙古族瓦剌部已经强大起来。1449年,瓦剌首领也先派3000名使者到北京进贡马匹,要求赏金。王振发现也先谎报人数,而且还将进贡的马匹减少了,于是就削减了赏金。也不先又为他的儿子向明朝求婚,也被王振拒绝。这一来,也先被激怒了,他率领瓦剌骑兵进攻大同。守大同的明将出兵抵抗,被瓦剌军打得溃不成军。
边境的官员向朝廷告急,明英宗召集大臣商量对策。大同离王振家乡蔚州不远,王振在蔚州有大批田产,他怕家产受损失,竭力主张英宗带兵亲征。兵部尚书邝埜(“埜”同“野”)和侍郞于谦认为朝廷准备不够充分,不能亲征。明英宗是个没主见的人,王振怎么说,他就怎么听,不管大臣劝谏,就冒冒失失决定亲征。
明英宗叫他弟弟郕王朱祁钰和于谦留守北京,自己跟王振、邝埜等官员100多人,带领50万大军从北京出发,浩浩荡荡向大同开去。
过了几天,明军的前锋在大同城边被瓦剌军打得全军覆没,各路明军也纷纷溃退下来。明军退到土木堡(在今河北怀来东)时,太阳刚刚下山,有人劝英宗趁天没黑再赶一阵,进了怀来城(今河北怀来)再休息,即使瓦剌军来了也可以坚守。可是王振却想着落在后面装运他家财产的几千辆车子,硬要大军在土木堡停下来。土木堡名称叫做堡,其实没有什么城堡可守。不久,明军就遭到瓦剌军的伏击。明军毫无斗志,丢盔弃甲,狂奔乱逃。瓦剌军紧紧追赶,被杀和被乱兵踩死的明军不计其数,邝埜在混乱中被杀死,祸国殃民的奸贼王振也被禁军将领樊忠一铁锤砸死。明英宗做了俘虏。历史上把这次事件称做“土木之变”。
此一战役,明军死伤数10万,文武官员亦死伤50余人。英宗被俘消息传来,京城大乱。廷臣为应急,联合奏请皇太后立郕王朱祁钰即皇帝位。皇太后同意众议,但郕王却推辞不就。文武大臣及皇太后正在左右为难时,英宗秘派使者到来,传口谕命郕王速即帝位。郕王这才答应即位,于九月初六登基,是为景帝,以第二年为景泰元年,奉英宗为太上皇。瓦剌俘虏明英宗,便大举入侵中原,并以送太上皇为名,令明朝各边关开启城门,乘机攻占城池。十月,攻陷白羊口、紫荆关、居庸关,直逼北京。
————————————————————————————————
于谦守京城:
英宗被俘的消息传到北京后,满朝文武大臣乱作一团,没有一个人能拿出子主意。翰林侍讲官徐珵主张走为上策,向南撤退。但兵部侍郎于谦挺身而出,说:“京都是国家的根本,如果朝廷一撤出,大势就完了,大家难道忘了南宋的教训吗?”
于谦(1397年~1457年),字廷益,浙江钱塘人。为永乐十九年进士,曾任监察御史、兵部侍郎、大理寺少卿、山西、河南巡抚、兵部尚书等职。
于谦的主张得到许多大臣的赞成。皇太后和郕王朱祁钰眼看在这关键时刻,能站出一位力挽狂澜的忠臣,当然满心欢喜,立即委以于谦兵部尚书的重任,让他负责指挥军民守城。
景泰元年(1450年)九月,景帝即位不久,瓦剌军进逼宣府城下。于谦面对敌我兵力悬殊的态势,一面抓防卫,一面抓备战,大力征募新兵,调运粮草,赶制兵器,不到一个月,就征集了20万人马,做好一切迎敌的准备。
十月,也先挟持着被俘的皇帝英宗攻破紫荆关,兵逼北京城。于谦主张先打掉也先的嚣张气焰,鼓舞士气。他调集了22万军队,做好迎战准备,并作了周密布置:都督王通、副都御史杨善率部守城,其余将士分别驻扎在9个城门外,列阵待敌。
明军副总兵高礼首先在彰义门外告捷,歼敌数百,夺回民众千人。狡猾的也先眼看明军有于谦等将领指挥,硬攻不能取胜,便变换手法,以送还英宗为名,准备诱杀于谦等人,但被于谦识破了。
也先见此计不成,便采取强攻。于谦不再正面与敌人拼杀,他派骑兵佯败,把敌军引入伏击圈内,便用埋伏好的火炮轰击。瓦剌军伤亡惨重,也先的弟弟勃罗也在炮火中丧生。
瓦剌军围攻京都,屡遭挫败,进攻居庸关又遭守将罗通的抵抗。也先怕归路被明军切断,忙带着英宗向良乡(北京房山县东)后撤。明军乘胜追击,大获全胜。也先带着残兵败将逃回塞外。
北京之战,瓦剌军受到重挫,引起内部不和。也先见留着英宗没有多大作用,就把他送回了京都。从此,瓦剌军再也不敢进犯明朝了。
于谦迫使瓦剌于景泰元年释放英宗,并说服景帝迎英宗归国。他改革亲军旧制,创立团营,整肃军纪,加强训练,毫不松懈。他本人才识过人,忧国忧民,深受景帝器重。天顺元年(1457年)正月,于谦被陷害致死。他曾有“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著名词句,不幸竟成为他自身的写照。后人辑这位民族英雄的诗文为《于忠肃集》流世。
宪宗即位后,为于谦平反,恢复官衔。孝宗即位后,又追赠其为太傅,谥肃愍,为他建“旌功祠”。后神宗改谥为“忠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