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读《中华上下五千年》笔记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一百三十一章:康熙帝削藩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康熙帝削藩:

      

      顺治十八年(1661年)正月初七夜,顺治帝福临病逝。初九,其子玄烨即位,时年8岁,以第二年(1662年)为康熙元年。

      康熙亲自执政后,大力整顿朝政,使新建立的清王朝渐渐强盛起来。但是,南方的三个藩王却成了康熙帝的一块心病。

      三藩问题由来已久。早在顺治年间,平西王吴三桂、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继茂奉命南征,为清王朝一统天下立下了汗马功劳。因而顺治帝在统一天下后,并没有及时撤除三藩,而是命令他们留守其地。日积月累,三藩势力日盛,成为威胁中央的地方割据势力。三藩拥兵自重,把持地方财政,欺压百姓,甚至利用沿海交通的便利条件,置朝廷的海禁政策于不顾,大肆进行走私活动。

      康熙帝即位之初,四大臣辅政。他们对三藩采取笼络、包容之策,企图借助他们的力量对付南明、农民军余部,因而对三藩的所作所为不闻不问,三藩的势力更加嚣张。康熙帝亲征后,敏锐地看出三藩已成为国家的心腹之患,把它列为自己亲征所必须解决的大事之一。

      康熙帝亲征之前就采取措施,逐步削弱三藩的势力,他收缴大将军印,裁兵裕饷严禁欺行霸市、借势扰民,解除藩王总管云贵两省事务的职务。亲政以后,康熙专心学习经史典籍,借鉴历朝历史,他清楚地认识到:三藩的性质不是同宋初的开国功臣一个类型,而是同唐末藩镇一个性质。于是他更加抓紧整顿财政,筹措军费,扩大兵力,并主动缓和满汉矛盾,以争取民心,为撤藩工作做准备。

      康熙帝虽有撤藩之意,但鉴于“三藩俱握兵柄”,他也不敢贸然行动。正在他犹豫不决的时候,平南王尚可喜给他提供了一个机会。康熙十二年(1673年)三月,尚可喜上奏要求“归老辽东”,主动提出了撤藩的问题。康熙帝立即抓住机会,顺水推舟,应允了尚可喜的要求,并对他的行为加以表彰。

      一石激起千层浪,康熙帝的行为引起了其他二藩的恐慌。其时,吴三桂之子吴应熊正在京师,他立即派人快马加鞭送给其父书信一封,信中写道:“朝廷久疑王,今二王皆有辞职疏,而王独无,朝廷之疑愈。速拜疏岁使来,犹可及也。”吴三桂为了消除皇帝的疑心,便接受了其子的建议,立即上疏“请求撤回安插”,耿继茂之子耿精忠迫于形势,也上书一封,请求撤回安插。

      两王上书到达京城,朝臣对是否撤藩的事情意见不一,大多数官员俱怕吴三桂的势力,主张暂时妥协,先行撤去耿精忠的藩国。康熙帝认为与其等吴三桂蓄谋已久,养痈成患,不如痛下决心,三藩并撤。于是康熙十二年八月,康熙帝派礼部侍郎折尔肯、翰林院学士傅达礼带手诏前往云南;户部尚书梁清标赴广东;吏部右侍郎陈一炳往福建,会同地方官员料理三藩迁移事务。

      但是吴三桂申请撤藩不过是故作姿态,没想到康熙帝竟然如此迅速地批准他撤藩。吴三桂感到愤愤不平,即与其党羽密谋起兵。九月初,康熙帝所遣办理迁移事务的大臣到达云南后,吴三桂阳奉阴违,表面上接受诏书,暗地里却一再拖延动身日期,加紧叛乱的步伐。十一月二十一日,吴三桂杀死云南巡抚朱国治,逼使云贵总督甘文翯自杀,扣留了折尔肯,自称“周王”,决定明年为周王元年,公开反叛清朝。

      吴三桂反叛的消息传到北京,举朝震惊。大臣中主张向吴三桂妥协的人很多,大学士索额图竟然要求将“前议三藩当迁者,皆宜正以国法”。康熙帝也知情势严重,但他知道撤藩的决策没有错,此时向吴三桂妥协,只能长他的气焰,灭自己的威风,他下决心要与吴三桂一比高低。吴三桂起兵前后,曾经致书平南王、靖南二藩、台湾郑经以及贵州、四川、湖广、陕西等地官吏,他还发布了蛊惑人心的《反清檄文》。一时间,滇、黔、湘、蜀纷纷响应。吴三桂主力东侵黔湘,很快兵力便达到14万。接着河北总兵察禄也反于彰德,塞外又有察哈尔部布尔民的叛乱,可谓“东南西北,都在鼎沸”。

      康熙帝没有退路可走,当即采取措施,布置兵力,“增派八旗精锐前往咽喉要地荆州固守”;停撤广州和福州二藩,孤立吴三桂;拘禁额驸、吴三桂之子吴应熊及家属,赦免散处各地的原属吴三桂的官员,削除吴三桂爵位,并悬赏捉拿吴三桂。

      康熙十四年(1675年),吴三桂与清王朝的对抗达到了顶峰。叛军在全国形成了三大战场:耿精忠控制的福建、浙江、江西为东线,湖南是正面战场,以及四川、陕西、山西、甘肃为西线。康熙帝分析形势,定下战略方针:以荆州为战略立足点,顶住湖南战场的吴军主力,只对峙而不主动出击;主功从侧翼入手,先解决耿精忠、王辅臣两股主要叛军,然后再集中力量对抗吴三桂。康熙帝还并用剿灭、招抚两手,亲自致书王辅臣、耿精忠等人,表示只要他们“投城自归”,即赦免前罪,仍然像从前一样对待他们。康熙十五年(1676年),王辅臣兵变降清。十月,耿精忠投降。十二月,尚可喜之子尚之信也公开反吴。康熙帝践约,一律优待他们。如此一来,那些蒙受蛊惑的将领和将官纷纷投降,吴军渐渐分化瓦解。

      康熙十七年(1678年)八月,吴三桂暴病身亡。其孙吴世璠即大周皇位,改元洪化。他见势不妙,退居贵阳。清军在解决两翼之后,开始战略反攻,进入湖南。康熙十八年(1679年)正月,清军攻克岳州。接着势如破竹,一路收复长沙、常德、衡州。至此,湖南、四川、贵州、广西被收复。康熙帝又下令兵分三路,进军云南。康熙二十年(1681年)十一月,昆明城破,历时八年的内战以吴三桂的覆灭而告终。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