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清和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正文 第十章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洪武三十一年,春四月,北元犯边,聚骑千余人,袭开平。

    后世的史书上,对大明和北元的边境摩擦通常只有寥寥几笔,除非是北元到大明来杀人放火抢粮食,或是明军进入草原杀人放火烧帐篷,否则,史官绝不会过多的浪费笔墨。

    华夏语言博大精深,说话办事写文章,自然是越简洁越好。

    一言两语便能叙述清楚,自然大善。

    对屯守开平卫的边军来说,这场战斗和以往发生过的没有多大区别,无非是你杀我我杀你,杀死了鞑子就是战功,被鞑子杀死就算玩完。

    抚恤金和安置家小什么的,在万恶的封建社会,向来是个含蓄且隐晦的问题,基本全看上官的良心。

    孟初来乍到,心理准备不足,初次见到血淋淋的战场,奔腾的战马,喷溅的鲜血,手脚不自觉的冰凉。

    出生在和平年代的人,根本无法想象冷兵器时代的战场到底是何等的残酷与血腥。

    从城头向下望去,草原上的骑兵就像是渴望血肉的狼群,露出锋利的獠牙,试图从大明边军屯守的卫所撕开一道豁口,冲入其中大肆的抢劫杀戮。

    这是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的冲突,自久远的春秋战国时代便已存在,一切都只是为了生存。

    所谓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从忽必烈建立元朝到被明朝取代,至今不到二百年的时间。被赶回草原的游牧民族,除了坚强的意志以外什么都缺。偏偏大明皇帝认死理,动不动就派兵到草原杀人放火烧帐篷,还死活不开互市。若是抓到胆敢往草原贩卖“违-禁-品”的商队,更是只一个字,杀!

    为了生活,就算对面是燕王和宁王等几个狠人,北元贵族和骑兵们也必须重操旧业,抢劫!

    抢人,抢粮食,抢牲畜,但凡是能抢的,一样都不放过。

    逮着机会就抢,抢完就跑。

    跑得了算胜利,跑不了就回归长生天的怀抱。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北元骑兵和大明边兵思考的方式和某个时间段的脑回路,倒是有异曲同工之妙。

    以往,草原上的邻居大多在秋季时兴兵来犯,无他,正赶上麦田成熟,牲畜最是膘肥体壮。

    近几年,造访的时间却越来越提前,归其根本,不是北元势力增强,或是那个连印都丢了的朝廷突然头脑发热-激-情-澎湃,只因日子实在是太难过了。

    有这一体会的不只是北边的邻居,屯守在开平卫的边兵也发现田中的出产越来越少,每年的节气也越来越不正常。往年开垦出的农田根本不够卫所上下支用,更多还需依靠商人从外地运粮。由此,便不得不称赞洪武帝的先见之明,若无《开中法》用盐引吸引商人,恐怕边防卫所的官兵吃饭都成问题。

    即便如此,到明中期以后,开中法也和卫所制度一样逐渐崩坏。豪绅,勋贵,甚至是饱读诗书的官员,都是其背后的推手。

    此时的人不知道有个叫做“小冰河时期”的学术名词,只知道日子越来越不好过,草原邻居的应对办法是到邻居家里去抢粮,不甘心被抢劫的大明自然奋起抵抗,更多的时候是到邻居家中去表示抗-议。这一点上,永乐帝做得尤为突出。

    敢抢我家的粮食牲口?抢回来不说,把你家房子也烧了!

    孟从军的目的是为实现“理想”,但实现的过程绝不包括拿着大刀在战场上与人拼命。

    生命是宝贵的,一个人只有一次……好吧,算上前一世,他应该有两次。但上天应该不会再给他第三次机会。

    沉甸甸的腰刀握在手里,耳边充斥着北元骑兵和守城边军的喊杀声,有一瞬间,孟切实的感到了恐惧。

    很丢人。

    事后想起,孟很想抱头撞墙。

    即便时光回溯,他也无法欺骗自己,他的确是害怕了。

    马总旗凶神恶煞的大喊着什么,孟清江和孟虎都被拦在了城墙之下,孟双手握着一把边军的制式腰刀,光是拔刀出鞘就费了他极大的力气,举刀的动作更是引来一阵哄笑。

    旁边的几个边军都是五大三粗的威武汉子,撸起袖子,绝对的肱二头肌闪亮,肱三头肌鼓起,一点也不含糊。

    孟就像是闯进了鸵鸟群的水鸭子,再蹦跶也及不上人家肩膀高。

    “马总旗,这哪来的?”一个弓兵侧头,咧嘴,“个头怕是没我婆娘高,能杀鞑子?”

    说话间,弓弦声响,飞出的箭矢狠狠扎入了一名北元骑兵的眼窝。

    孟仍在和腰刀较劲,奈何用尽全身力气,也没办法像其他的军汉一样威武,连摆个姿势都做不到。

    “你们这帮杀才!孟兄弟可是大孝之人!”

    马总旗拿起一张长弓递给孟,三言两语的解释了他的来历,倒是让周围的军汉们对孟十二郎“肃然起敬”。

    “明知道是来找死的……不容易!”

    “读书人的脑袋果然非比寻常!”

    “人才!佩服啊!”

    说归说,不耽搁他们杀敌。城头箭雨纷纷,城下北元骑兵的攻势为止一滞。

    双方打老了交道,连对方身上有没有虱子都一清二楚。

    北元骑兵的目的不是打下卫城,仅凭这点骑兵压根办不到。没来及躲进城内的人丁,牲畜和田中早熟的作物,才是他们的主要目的。还有散布在开平卫东西两侧的瞭望墩台,那里的边军是肯定来不及撤回城内的,附近也没有砖石建造的边堡给他们充作防御。

    每次鞑子犯边,这些边军几乎都是弃子。可他们仍没有一个人临阵脱逃,凭借着手中的武器,凭借着居高临下的地势,拼着以命换命,也不让鞑子再进一步。

    为国而死,是他们一生的终点。

    城墙上的明军能清楚看到最近的瞭望墩台上在发生些什么,他们唯一能做的,就是赤红着双眼,用手中的长弓,劲弩,用声嘶力竭的吼声为同袍送行。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戈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这是汉家儿郎的战歌,流淌在大漠边塞,回响在华夏千百年的历史之中。

    每一个字,每一个词,在汇聚成声音的刹那,都承载着士兵的血肉与灵魂。

    孟突然不再恐惧,他放下拉不开的长弓,颤抖着重新抓起腰刀,单手握不住,便用双手,咬紧牙关,踉跄两步,一丝鲜血顺着嘴角流淌。

    没人再笑话他,也没人再拿他打趣。

    此时此刻,一切的算计和心思都离他远去,被苍凉和血腥包裹,仿佛灵魂也变得沉默。

    两尊洪武二十一年铸造的铜炮被推了出来,炮口对着的不是正面的战场,而是即将被北元骑兵攻下的一处瞭望墩台。

    号角声再次响起,却不是对面来犯的敌人,而是城中。

    紧闭的城门突然打开,两队明军骑兵纵马而出,为首两人均是一身山文甲,手持长刀,一马当先,明军骑兵如两支锋利的长矛,狠狠凿入北元的骑兵之中。

    突来的冲击,让进攻的北元骑兵起了一阵混乱。

    此时,另有一队骑兵从开平左屯卫方向驰援而来,远处掀起的滚滚沙尘,彻底使攻守易位。

    身处战场中的北元骑兵,只知道有两三股敌人不断切割着己方的队伍,城头的明军却能清楚看到,闯进北元骑兵阵中满打满算不过三四百人。

    冲杀在首的一人,正是被开平卫指挥使徐忠和西城卫郑千户视为烫手山芋的沈瑄。

    将军策马,长刀渴血,毙敌于马下。

    铠甲和马身均已被献血染红,每一次挥刀,都能带起一片血雨。

    只一人,便如杀神,

    刀光交错间,身着朱红鸳鸯战袄的明军步卒也集结而出,铜制火铳,长矛,铁镗,腰刀,组成了明军战阵。

    孟不知道自己是怎么走下城头,又是怎么上了战场,他只是本能的效仿另一名边军的动作,立于阵中,举起腰刀。

    “杀!”

    第一次杀人,第一次手中染血,对上那双凶狠却一点一点变得黯淡的双眼时,一切的感觉都已经麻木。

    背后突然传来一股巨力,马总旗的吼声响起,“你这酸丁,发什么呆!不要命了!”

    孟这才发现,自己险险在鬼门关走上一遭,不及道谢,一个北元骑兵已然挥刀向马总旗斩下。

    他想要扑过去,哪怕能拦一下,哪怕像之前一样把马总旗推开……

    刀锋划开血肉的声音是如此的清晰,一切都好似慢动作一般。

    孟发不出一点声音,只能看着马总旗如山岳崩倒,缓缓的,一点点的,倒在地上。

    鲜红的血从口中喷出,染红了他身上的战袄,也染红了孟的双眼。

    仇恨,愤怒,杀意!

    在今天之前,他们甚至还是陌生人!

    马总旗倒下,北元骑兵却并未停手,孟眼睁睁的看着到马刀挥落,手上突然有了力气,弯腰抓起一支长矛,狠狠的朝着北元骑兵的腰腹部扎了过去。

    若他还能活下去,肯定会觉得这种举动奇傻无比。

    但是现在,他只想这么做,也必须这么做!

    因为他是人,一个大明军人!

    而这里,是战场。

    矛尖刺——穿了敌人的侧腹,头顶的长刀却没有落下。

    孟抬头,只看到北元骑兵滚落的人头和纵马驰过的武将。

    马上之人如刀锋,似剑戟,像撕开边塞的冷风,扬起一片兵戈之意。

    看不清面孔,只有那双冷锐的眸子和一身的血腥与煞气。

    背后陡然升起一片寒意,一瞬间,孟竟然觉得,眼前这名大明武将比之前要取他性命的鞑子更加可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