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高脚椅、枷椅和大炕桌、可以读书写字的小桌小靠背椅也都按需求打了几套。
以后在烧炕的屋里,孩子们读书也不用挤在炕上。
将一套小桌椅摆在屋子里,他们坐在那儿就可以便捷地读书、写字。
当然,今年应该还用不上,但到明年是肯定要给他们用的。
大家商量好了,有文大爷这样住在府里的老夫子,孩子们明年开年就可以正式启蒙上学了。
这一批大的也将满四岁,小的也有两三岁。
他们学多少知识不是重点,重要的是先融入这种气氛。
大家都是给自家孩子们打制这些家具。
因而尽管一到京城就忙起来,却也是忙得很乐呵,对这些活儿也做得很细致。
边边角角都打磨得很光滑,以免伤着他们细嫩的肌肤。
除了这些,还做了冬天方便挂上的棉门帘子。
烧炕也好,没烧炕的屋子也好,家里人来来去去的地方,就挂一副棉门窗子挡风挡寒气。
唐简这才想到这东西。
在她熟悉的《红楼梦》里常见之物,她在《嫡女风华录》里边也写过的物件。
她竟然忘了冬天还要准备这个神器。
像他们东院,敞轩那边不装门扇的地方,是可以挂上竹帘子的。
而在上房这边,厅门白天则可以挂上棉帘子,东、西两屋一样如是。
木匠用木条与竹条来做帘夹,布帘子却还没有做出来。
后来唐简才知道,舅娘她们一直在忙着做这些呢。
到京城后就买了棉花回来,各家忙着针线活儿。
除了自家的冬衣、给他们未出生孩子准备的四季小衣裳、襁褓、包片、小斗篷等等。
此外就还有各处的棉帘子。
至于连接两宅的中间那道长廊?
周管家这两天也带着人挂上了芦苇帘子遮风。
不过挂得都没那么密实,有宽缝采光、看外头的情况,自然也就透风了。
但也聊胜于无,大家又不呆在这里不走,不过是条方便穿行的遮风雨道路罢了。
十月的最后一天下午,天空就飘起了丝丝寒雨。
不似夏天的雨噼哩叭啦浇灌而下,也不似汛期的大雨倾盆、平路成江。
就如飞絮寒烟般绵绵密密地裹夹着浓浓地寒意,若有似无地从天而降。
或是被一阵风吹来,一阵儿一阵儿地刮着风雨。
天空更如烟雾笼罩,不见云不见光地,灰蒙蒙一大片。
北地来的人对这样的天气觉得新奇,也感觉到压抑。
但对唐简来说,这样的气象是很平常的,她前生经常见到。
而这样的天气,若非必要她是不愿意出门的。
呆在屋里亮着灯光,看看书、听听音乐或是追一部剧,怎样都好。
再不济也可以去写一篇论文。
总之就是将心思投入专注的事情里,而不是去看外面灰蒙蒙的风景。
对这样天气不是很熟悉的其他人,除了要去作坊的,大家也都呆在家里。
一家老小聚在一起,烧起了火炉、火炉上煨着茶,冒着丝丝热气。
做着针线活儿的、做着篾匠活儿的、绣着花的、看着书的、玩着小游戏的……
这时候,唐简与楚默云才往各处去看了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