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厨子很忙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一百九十五章 跟说相声的谈吃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厨子很忙

    听说有大明星来自己餐厅吃饭,姚远屁颠屁颠地就前后张罗。

    对于郭老板,姚远的印象还就那么回事,谈不上有多好。

    这位虽然相声说的好,但为人不算是那么亲和,有本事的人都有点自己的个性,郭老板就属于那种比较有个性的,给人感觉就是不太容易打交道的那种。

    但是他的搭档仟儿哥可就有点不一样,那是个地地道道的吃货,还挺爱玩,玩的东西大多还是姚远比较喜欢的,以前总听他在节目当中白话吃喝玩乐那点事,今天碰见活人了,总要近距离接触一下。

    仟儿哥就是个好吃的,也是个懂行的,看到桌上摆的琳琅满目就乐了:“嗨?今天这个饭有意思,怎么都是农村上筵席的东西?”

    姚远也乐:“仟儿哥,咱这不就是农村吗,厨房主打的就是这个风格。”

    “那我今儿可是来着了,咱爷们就最爱这一口!”真正的吃货就挡不住美食的诱惑,吃惯了山珍海味的筵席,没想到在这里碰上了一桌地道的农家喜事宴,还是旧时候赶上大户人家摆流水席才有机会吃到的,这就不能再等了,马上动筷子才是正格的。

    姚远把一坛酒打开,倒在杯子里,清冽的酒浆倒出,房间里马上就充满了浓烈的红枣香气。

    笑着把酒杯给仟儿哥递过去:“仟儿哥,喝过这个酒没有?太行山里的特产,枣儿酒。”

    仟儿哥闻到香气,诧异地接过杯子,又把鼻子凑近,仔细分辨了一下:“枣儿酒我以前喝过,香是香,但度数太高酒性很烈,那个玩意喝了就直接上头,第二天都脑袋疼,怎么觉得你这个酒有点不一样啊?”

    姚远挑了个大拇指:“看来您是真懂酒啊,咱们今天这个枣儿酒跟市场上卖的那些可不一样,这是我从大山里的私人酿酒户里收来的,最少已经陈了二十年以上了,里面的杂醇都已经挥发干净,味道更醇厚,喝了肯定不会上头。”

    仟儿哥看看郭老板,在看看周围的人:“今儿晚上也没演出,要不就喝点儿?”

    众人就哄笑。

    仟儿哥好酒,曾经因为喝酒耽误过演出,酒后上场演过一出经典的“醉汾河湾”,这事后来总被大家当做“包袱”翻来翻去的,现如今天底下就没人不知道的。

    脏鹤轮就话密:“没事的,大爷您就只管喝,就算是真有演出,到时候我给您垫场,抻他个三五个小时没问题!”

    郭老板:“这孩子,没规矩,大人说话,你这瞎搭什么茬。”

    刘能兴就赶紧举杯:“郭老板、于老师,还有各位老师,以前总在电视上看你们的演出,今天能有幸请到大家一起吃个饭,简直是荣幸之至,我就借花献佛,先敬大家一杯?”

    郭老板颇给面子,端起自己随身带的保温杯:“感谢领@导的热情招待,诚惶诚恐,咱们一个说相声的无以为报,到时候一定会卖力气演出。”

    仟儿哥则不废话,端起面前的牛眼杯,”吱溜“一声,一饮而尽。

    喝了两杯酒,把桌上的菜挨个都尝了一遍以后,仟儿哥就有些感慨,话也渐渐多了:“俗话说的没错,最饱是家常饭、最暖是粗布衣,今天这桌饭是真有那么点意思,好多都是小时候吃过的味道,如今在城里可是很难碰到了。”

    姚远就盯着问:“仟儿哥小时候还吃

    过什么,到现在印象还比较深的?”

    仟儿哥指了指桌上的咸菜汤卤面:“就这个,我都惦记好久了,你说这么简单的一碗面,怎么后来就消失了,在哪里都找不见了呢?”

    “首先是没利润呗,一个咸菜汤子打卤面,根本就买不了几个钱,餐饮店都不爱做,再有不是土生土长的本地人根本就不知道还有这个吃法,现在好多餐饮店都是外来人经营的,这些特别有本地特色的东西可不就是少了嘛。”姚远回答。

    “没错,现在好多卖早点的连个油条都没弄明白,连个油饼都不会炸,哪一行都有哪一行的讲究、传承,离开了这些,就连早点摊都没了小时候的味道啦。”郭老板也有些感慨。

    看来这位郭老板很是感慨,但是就不知道他那么大的一个腕儿,怎么还要去早点摊上买油条?

    “没错,我说怎么觉得我家门口的老卤煮不那么地道呢,后来听他们家老板一说话,就是一嘴鲁省的味道,那个味道还能地道的了?。”脏鹤轮在旁边也附和着。

    “你懂个六啊,东山人做卤煮没毛病,最早在东安市场茶园子门口,咱们平城第一家摆摊买卤煮的就是鲁省人!专门卖给看戏、听相声的客人当夜宵,卤煮就是打那慢慢流行开的,说起来也就是上世纪一二十年代的事情,那个时候大清国才刚刚倒台。做餐饮算是勤行,平城城里人不惜的干这行,那个时候好多这些平城小食摊都是外省人经营的。”郭老板又开始训徒弟。

    郭老板肚子里果然是有点东西,他讲的这些算是平城的市井文化一部分,最近的百年以来,世道多变,能考究出最早卤煮火烧的出处,也算是平日里没少留心。

    东安市场作为上个世纪初,平城的经济文化中心,当时商铺、市场林立,戏园子、茶馆包括第一家电影院都在这周围,确实很多平城传统的小吃就是从那里开始发迹的。

    包括卤煮火烧、也包括现在尽人皆知的涮羊肉,第一家店都是从那里开始经营,然后才被大家争相效仿,慢慢流传开来。

    谈起来吃,大家都特别有兴趣,仟儿哥看着窗外的山水,突然想起来:“小时候吃过一种东西叫做‘蒸苦勒’你们谁还有印象?”

    姚远就接茬:“是那种槐花、榆钱饭吗?”

    “没错,就是开春时候,用槐花、榆钱也行,还有用芹菜、香椿做的,掸上面粉上屉蒸熟,再蘸着蒜汁一吃,那就是春天的味道啊。”仟儿哥说话间带了向往的神情。

    “那没问题呀,等开春了您想吃这一口就过来,咱们村里肯定得有这个东西。”刘能兴顺势就邀请。

    “你们清水镇的豆腐挺有名,把这个豆腐掰碎了,拌上开春的头茬韭菜,那个味道也不错。”郭老板原来喜欢吃豆腐。

    “是啊,这些民间老百姓弄的吃食,有时候饭馆里还真的学不来,就算是做出来了也没有那种味道。”仟儿哥就感叹。

    姚远作为餐饮从业者,当然得解释一句:“仟儿哥,您说的那种吃食,多半就占了一个食材新鲜,您想啊,豆腐坊里刚刚磨出来的豆腐,加上地里刚刚割的韭菜,听着就透着新鲜,这两样食材进了饭馆一折腾,等到了食客嘴里早就不是当天的东西了,您想那味道能一样

    吗,还有您说的‘蒸苦勒’,这个也是刚刚从树上捋下来的榆钱,趁着新鲜蒸才会有那个鲜甜味道。”

    仟儿哥频频点头表示同意:“说起来各地的吃的,你们觉得哪里的人是最会吃的?”

    “粤省人吧,天上飞的、地上跑的,两条腿的除了人,四条腿的除了桌子,他们就没有不吃的东西。”刘能兴抢答。

    “那北方人呢?北方也有地方挺讲究吃吧?”仟儿哥接着问。

    郭老板嘿嘿一笑:“我觉得就得算是津门人了,津门人好吃、也会吃,你们知不知道津门有一句顺口溜叫做‘当了皮裤吃海货,不算不会过’?这就是说的每年清明节一过,海鲜开始肥了的时候,天气也暖了,皮衣、皮裤的就暂时穿不住了,兜里没钱又好吃的人,干脆就把皮衣皮裤送当铺当了,先吃上两口新鲜的海鲜再说。”

    仟儿哥乐了:“这么说有点夸张了,但是挺符合津门人的性子,他们这个地方开埠比较早,南北人混杂,当中还有不少洋人,尤其是到了近代,有不少民国的总@理、大臣,高官显贵们也都纷纷定居于津门,这就给津门带来了各地的美食。而且人家那个地界还靠海、物产也丰富,所以呀,现在的津门菜独走一个路子,跟咱们传统的八大菜系都有些不同,我觉得都应该算的上是咱们的第九大菜系了。”

    仟儿哥侃侃而谈,说完目光转向了姚远,这个席上的唯一餐饮专业人员。

    都说说相声的这帮人会吃,这回真是见识到了,人家不光是会吃,还把每道吃食后面的传统与文化都能讲的挺清楚。

    姚远就挺佩服:“仟儿哥说的对,津门菜在操作技法上跟传统的鲁菜还有别的菜系都有挺大的分别,确实算是独走了一路,他们的家常熬鱼、罾蹦鲤鱼、清真烧牛肉,这些代表菜都挺有特点的,而且都非常有文化传承。”

    郭老板谈兴也正浓:“其实你们发现没有,不管是南北大菜,都有些历史的影子在里面,比如南方的‘咕噜肉’跟北方的‘锅包肉’这两道菜就都挺有意思,都是清朝开埠,最南边的粤省、还有最北边的冰城那里进来的洋人最早也最多,厨师们为了取悦洋人的口味,才发明出来的两道典型的糖醋口的肉菜,算是一种不谋而合、异曲同工吧。”

    九灵年岁比较小,像是这样的话题感觉就插不进嘴,可是还是提出来了自己的疑问:“师傅,您说沪上开埠时间也挺早,怎么就没有类似的菜流传下来呢?”

    郭老板清了清嗓子:“沪上最早开埠的时候,就是一个荒滩小渔村,一帮渔民能有什么饮食文化积淀?开埠以后洋人来了,本地人最早涌进去的都是些妓@女和帮办,这能形成什么气候,所以在沪上开埠以后,留下来的东西就是什么炸猪排、红菜汤,这种纯西式的东西,后来被本地人接受并且流传到了现在,还成了很多老沪上人的记忆。而沪上所谓的本帮菜是最近这些年才兴起来的,算是另外一码事,所以呀,美食都是需要有时间和文化积淀的。”

    姚远就在一边赞同:“您说的真对!就连您刚刚提到的炸猪排、还有红菜汤都是津门的老师傅,跑去沪上开馆子,后来才流传开的。”

    就没想到,跟一帮说相声的聊起来餐饮这点事,聊得还挺热络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