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穿越:赳赳大秦,做我打工人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134 斥候小队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衣服、鞋子,厨师,裁缝,车夫,这里的繁华程度虽然比不上咸阳,但是在秦国境内,也是数一数二的大城市。

    除了咸阳城,没有哪个郡县能像骊山这样,聚集35万青壮年劳工。

    在骊山城里,茶馆、酒肆、饭店、旅馆一应俱全。

    甚至有不少人把骊山县称作“小咸阳。”

    骊山的劳工有钱,他们有黄贺发的粮票,这些粮票是最硬的硬通货,真正做到了一票在手,什么都有的地步。

    要说哪里的人民最不想打仗,那非的是骊山县的百姓莫属。

    阿兰是土生土长的骊山人,她的父亲“山”是一个老猎人,都说靠山吃山,“山”就是靠着骊山这座宝藏,养活了一家五口。

    阿兰的母亲做得一手好羹汤,她用丈夫在山中采的香料磨成粉,做成了一种类似于后世的胡辣汤一样的食物。

    阿兰今年十四岁,跟着母亲一起在骊山卖胡辣汤。

    自打半年前,黄贺来了之后,她们家的生意就越来越好。

    “山”只有阿兰一个女儿,他还有两个儿子,最近这段时间,来阿兰家提亲的煤人几乎要将门槛踩平了。

    阿兰最终选择了骊山钢铁厂的一个棒小伙,这个棒小伙同时也是黄家军的一员,小伙名叫西亭智,出自陇西,当初也是10000号工地的。

    阿兰帮着母亲磨香料,心思却不在这里,一不小心,将磨香料的小杵打翻,香料撒了一地。

    “阿兰,你又想他了?”阿兰的母亲没有责怪女儿,将女儿搂在怀里。

    母女俩的关系很好,阿兰也会将自己的事情告诉妈妈。

    阿兰点点头道:“阿娘,我心里乱的很,总是扑通扑通的跳个不停。”

    "你说西亭智他能安全的回来吗?"

    阿兰母亲面如娇花,身材丰腴而匀称,姿色比女儿更是成熟许多,明明是三十多岁的年纪,看起来却更像是阿兰的姐姐。

    “傻孩子,有黄大仙保佑着他,小西肯定能安全回来。”

    阿兰把头埋在母亲的怀抱里,想要寻求一些温暖,但是她发现自己的母亲也在颤抖。

    “这该死的秦军,黄大仙对咱们老百姓多么好,给咱们吃,给咱们穿,干活还给粮票,天下间哪有这样的好神仙?”

    “我看这群秦朝的官吏,就是见不得老百姓过一天安生日子,这些贪官污吏,叫他们不得好死!”

    阿兰的母亲咒骂道。

    阿兰还没有学会母亲骂人的本事,只能在心里暗暗祈祷,希望自己的西亭智哥哥能够平安归来。

    阿兰的母亲骂的口干舌燥,嘴边冒着白沫,她忽而压低了声音问道:“阿兰,你实话告诉我,那些官老爷为什么偏要打咱们骊山县?是不是黄大仙得罪了什么人?”

    阿兰摇摇头道:“我也不知道,亭智说,好像是朝廷要向大仙征收粮票,大仙不给,朝廷就要派兵来抢。”

    “粮票?”阿兰的母亲愣住了。

    粮票是什么,她这个妇道人家最清楚了,那是比真金白银还要值钱的东西。

    那些花花绿绿,印着黄大仙头像的粮票,就是骊山县的硬通货。

    上至各大商行,下至贩夫走卒,买卖东西,全都靠粮票。

    在骊山,没有粮票,简直是寸步难行。

    在这里,秦半两都不如粮票好使。

    阿兰的母亲心里明白,朝廷这是要断她们的根,要把粮票变得跟秦半两一样。

    秦朝因为青铜、铁的短缺,制造出来的秦半两铜钱,缺斤少两,使用起来非常不方便。

    一些商家甚至还不收破损的秦半两,这就让许多老百姓吃了亏。

    “玉皇大帝、各路神仙,请求你们保佑黄大仙,赶跑这些该死的秦军,保佑咱们骊山县免受兵祸。”

    黄贺的宣传工作已经做到位。

    大街小巷都张贴着秦军即将攻打骊山的消息,骊山县城的各大人员聚集处,都张贴了告示,上面历数秦军三大罪、八大恶行,着重描绘了城破家亡的惨状。

    同时表明了黄贺的态度,告示上最后写到:

    “我们的骊山县已处在存亡绝续的关头,骊山县的各界、各军密切的团结起来啊!

    全县一切不愿当亡县奴的同胞亲密的团结起来啊!

    实行一切必要的手段来战胜一切困难。完成了这个任务,就一定能够打倒来犯之敌!

    只要我们努力,我们的前途是光明的。”

    骊山城中,宽大的街道上空荡荡的,不见半个人影,店铺门头上的灯笼孤零零的挂着。

    往日的车水马龙消失不见,取而代之的是寂静,死一般的寂静,仿佛暴风雨来临前,没有声响的山谷。

    骊山城外,鱼池河边。

    鱼池位于秦始皇陵东侧,是一处人工改造的活水。

    水出骊山东北,本导源北流,后秦始皇葬于山北,水过而曲行,东注北转,始皇造陵取土,其地愈深,水积成池,谓之鱼池也。池水西北流,途经始皇冢北。

    修建秦始皇陵的时候,在西侧修建了一条东西向的大坝。

    大坝长一千多米,宽四十余米。

    大坝的下游,正是冯嚣亭率领的五万都尉军营地。

    在大坝的闸门处,此刻正潜伏着一支来自骊山县的哨兵。

    “咱们带的火药够吗?要不要让小崽子们再送点过来?”一个身材瘦削汉子说道。

    他穿着黑色保安制服,后背上保安的字样换成了“黄家军四师二团”,肩膀上扛着一杠带一颗星的肩章,是黄家军连长级别的战士。

    他怀里抱着一个麻布包,方方正正的,背后还带着一个麻布包,也是豆腐块模样。

    这个一杠一叫氟,是元素周期表小队的成员,负责硝石的收集,同时也是黄家军火药兵团的二连连长。

    他原本是骊山的一名刑徒,因为在扫盲学校毕业考试中,化学成绩满分得到破格录用。

    旁边的人看了他一眼,说道:“连长,团长说了,就咱们扛的这些炸药包,别说是炸这个鱼池,就是炸皇陵,也能炸塌了!团长还让咱们收着点呢。”

    这些人说话的声音压得很低,生怕引起下游秦军的注意。

    在大坝的陡坡处,一个哨兵正拿着望远镜对着下游秦军的方向看,“你们快把引线埋好,我看到他们的军旗了,估计他们马上就要从军营里出来。”

    哨兵名叫偃南,二十出头的年纪,人长得黑瘦,不注意还以为是昆仑奴。

    偃南是九江郡六县人氏,早年跟着英布在家乡厮混,去年和英布在临潼伏击黄贺,被一并收编。

    黄家军成立哨兵时,偃南因为人机灵被选中。

    偃南平时说话,总是带着浓重的南方口音,队里的人都喊他南蛮子。

    偃南为人性子跳脱,擅长追踪,是哨兵小队的开心果。

    他的脸上,还有刺字,听说是当初和英布一起受的黥刑。

    黄贺的斥候军,都是从军队中优中选优的特种兵,他们或许在格斗、器械、文化等方面不是最强,但是论全面性,他们每个人都可以独当一面。

    无论是追踪、刺探、放哨、武器使用、物理化学小常识,他们都懂。

    而且这些斥候还掌握了一种特殊的交流方式。

    那就是——英语。

    所有加入斥候队的战士,在扫盲学校学习的时候,都要增加一门必修课——英语课。

    他们的老师,也是黄贺拷贝的网上英语自学视频。

    可以说黄贺的扫盲学校没有老师,都是通过投屏、大荧幕学习。

    这也顺应了时代的潮流,就跟后世学生上的网课差不多。

    学多学少,全看自己。

    在战场的另一边,从饮鹿槽往西,是一条深沟大壑,后世之人称其为牡丹沟,因为在唐朝的时候,唐玄宗在牡丹沟,用沟中美泉浇灌牡丹,花色娇艳。

    但是在秦朝,它就是一条大沟,当地人叫它“泉沟。”

    在这处泉沟中,潜伏着十个黄家军的斥候,斥候小队的队长肩上扛着两颗星,是军中的班长。

    班长的名字叫王拴,据说他爷爷曾经给大将军李牧拴过马。

    这些斥候没有着甲,他们穿着的,是黄贺从网上订购的迷彩服,45元一套,优质面料,强力抗撕裂,舒适透气,亲肤耐磨。

    斥候小队的成员人手一套,他们对这种花花绿绿,极富战斗色彩的服装爱不释手。

    他们的头上,带着迷彩头盔,一个就要1890元,这是保命的东西,黄贺不敢偷工减料。

    一堆人潜伏在山沟沟里,不靠近了看,根本发现不了他们。

    这些人身上的武器也是齐全,腰带、绑腿、匕首、望远镜、作战皮鞋、军用四棱刺……

    一个斥候小队全套装备,顶得上一个普通战斗小组,全班的价钱。

    早在都尉军从咸阳出发的时候,这支斥候小队就已经盯上了他们。

    黄贺一直在关注咸阳方面的动静,他知道,随着自己实力越发壮大,必定会引来咸阳城里的豺狼虎豹。

    这就是人性。

    黄贺派出十几支斥候小队,王拴的这支小队只是其中之一。

    随着都尉军的推进,王拴小队的人也跟秦军的斥候打过交到,战绩是4——0。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