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救世秦皇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418章 剑指燕赵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冰雪已融,天气渐暖。

    明媚的春阳似乎敞开了心情,温和地烘暖着每一寸土地。

    和风则不经意地打着下手,将残存的寒意一扫而光。

    河水高兴地流动起来,像是在庆祝解脱了冰封之苦。

    鸟儿也急不可待地飞出来觅食,即便虫儿的肚里也没多少油水。

    本该安宁的咸阳宫,却略显嘈杂,本是和暖的天气,却微呈阴冷。

    这一天,是安葬华阳夫人和南苏王妃的日子。

    依照秦制,华阳夫人必须入岐山王室祖陵,而南苏则要根据嬴政的意愿,可入可不入,因为她既非王后,所生之子也并非太子。

    而嬴政又怎会将她葬入岐山的外陵?

    应有的仪式举行完毕,嬴政率领禁军,带着两口棺椁,启程前往岐山祖陵。

    因为行进的缓慢,第二天巳时才到达岐山的外围,却见几万大军立在山门处迎候。

    “末将王翦,恭迎太王太后圣驾,南苏王妃圣驾。”

    原来是王翦带着大军在此等候。

    之前在嘉峪关,嬴政火急火燎地赶回咸阳,脚程比王翦的五万大军自然是快了不少,而昨日王翦带大军途径岐山的时候,收到咸阳传来的消息,说秦王将来这里安葬华阳夫人和南苏,所以就在这里等了一天。

    嬴政冲王翦点了点头,然后自言自语道:“有这种阵仗,想必王祖母和南苏到了那边也不会受什么欺负。”

    大军向两边分散开,拥着安葬的队伍进了祖陵。

    再次来到岐山,嬴政不禁有些感慨,上次来这里还是安葬成嬌,这次却换成了华阳夫人和南苏。

    真不知道下次还会来送谁,或是他自己被谁送。

    正胡思乱想间,宁老和殇公已经开启了祭拜仪式。

    捶胸顿足,痛哭流涕,二位老者与华阳夫人相识几十年,一起经历了不少风雨。

    而这几十年,也正是大秦由弱转强,与三晋的争斗最为激烈的几十年,也是决定大秦未来命运的最为关键的几十年。

    对于嬴政来说,没有这几十年来几辈人的励精图治,哪能换来如今的大好局面,又何谈一统大业的雄厚根基?

    可是一想到自己所指定的千年大计中,关于秦国最终的命运,他就不免有些惭愧与自责。

    祖宗留下来的基业,会被他故意搞丢,这以后还怎么去那边面对列祖列宗?

    心怀着这种纠结与惭愧,嬴政干脆多磕了好几个头,脑门都快要磨破了皮。

    而在外人看来,秦王这孝心可不是一般的足啊。

    磕完了头,他也并没起身,心中将对诸位老祖宗想要说的话又暗自嘀咕了一遍,这才站起身来供奉。

    仪式过后,两幅棺椁开始入葬安放。

    嬴政瞪眼看着对于他来说很重要的两个女人逐一被放进了地穴之中。

    一个,是他无比敬重,也是王族里辈分地位最高的王祖母。

    一个,是他十分喜爱的第一个女人。

    一阵失落的空荡感突然充斥进他的内心深处,往事一幕幕地浮现在眼前。

    那时的王祖母还没有那么多的白发,她总是显得很威严,但心地却十分良善。

    那时的南苏还略显羞涩,经常温婉地笑着拨弄她最爱的琴弦,同时也撩动着他的心神。

    如今,却已经天人永隔,再也无法相见。

    悲从心中来,泪向目外滴。难掩离别痛,相聚再无期。

    突然这一刻,嬴政想为葬于祖令的王族成员做些什么,于是他宣布,重修岐山王陵!

    大秦立国四百余年,岐山葬了不知多少的嬴姓先祖,有些年头久远的陵墓的确需要修复一番。

    况且嬴政还有一个目的,那就是几十年后的千年大计开启,改朝换代之后,那又如何保护这些祖陵?

    看来只有使其变得更为隐秘。

    密石既然即将会被大量制造出来,那用来修葺一下祖陵似乎也不错。

    一切仪式全部完毕,嬴政再次祭拜了列祖列宗,然后回师咸阳。

    回去的路上,嬴政与王翦骑马并肩而行。

    “王将军,这次的事情,寡人已经查清楚了。”嬴政道,“乃是燕丹和樊於期在背后算计咱们大秦,这口气我可没法咽下去。”

    王翦一听来了兴致,拱手说道:“王上要打燕国的话,末将随时待命。”

    嬴政却摇了摇头,说道:“不是攻打燕国,而是要先打赵国,拿下了赵国,随后才轮到燕国。”

    王翦道:“不管是打那赵国还是燕国,王翦都向您请战!”

    嬴政颇具意味地看向他,笑了笑说道:“要是寡人命你为主帅征讨赵国,你会给我一个什么样的结果?”

    王翦信誓旦旦地说道:“管保打的赵国割地赔款,并且交出那樊於期。”

    嬴政摇了摇头:“不够。”

    王翦眉头一动,又道:“那就打的赵国向咱们俯首称臣,年年纳贡。”

    嬴政又是摇摇头:“也不够。”

    “王上的意思,莫非……”王翦有些惊讶地问道。

    嬴政道:“韩国并入咱们大秦已然一年有余,是不是因为咱们没费什么力气,反而将你的胆子给弄小了?”

    【话说,目前朗读听书最好用的app,野果阅读, 安装最新版。】

    听秦王这么一说,王翦哪还不明白他的意思,嘴角微扬着说道:“如此说来,王上这次是要一劳永逸,彻底灭了赵国?”

    嬴政点点头:“战争与战役的差异,灭国与降服的区别,早先我就跟你探讨过。如今的世道,再进行局部的战役已经没有了意义,况且咱们大秦,也的确具备了一统的实力。”

    “寡人已经筹谋了许久,却还不知,我手下的这些心腹爱将有没有做好心理上的准备。”

    停顿了一下,嬴政看向王翦道:“尤其是你,王将军。”

    行军打仗,尤其是主动出击,定然需要一个既定的目标,也就是打到什么程度才能停止战争。

    早在西周的时候,诸侯国之间的争斗,更像是百姓之间的斗嘴,即便是兵戎相见,也大多是出人不出力,因为要是打狠了,害怕周王室怪罪。

    随着西周的没落,京都东迁洛邑,华夏进入东周的春秋时代,周王室的实力大打折扣,对诸侯国的威慑也越来越小。

    直到齐桓公、晋文公等五位霸主的相继出现,从而或多或少的改变了战争形式。

    后来赵、魏、韩三家分晋,华夏进入战国时代,各诸侯国之间的杀伐突然加剧。

    随着吴国、鲁国、越国、宋国、郑国等等原本的强国陆续被吞并,战争的形式又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余下的战国七雄,互相牵制近百年,却并没有哪一国被彻底消灭。

    这种常态化的并存几乎已经成了常识,即便是王翦这样身经百战的出色将领,其每次出征的目标,也都是定为在攻城略地,抢占资源上,压根也没想过将哪个强国彻底吞并。

    所以嬴政在发动一统之战的前夕,需要将目标明确给每一个参战的人,尤其是带兵的主帅,带队的将领,甚至是后方的火夫。

    对于一统之战,王翦不是没有听说,也不是未曾考虑,只是他觉得事情不会来的这么快。

    但放眼看去,这几年五谷原种顺利推行,为大秦积攒了数不尽的粮草,足以支撑几年甚至十几年的战争。

    与西域的通商,也让大秦捞了不少的油水,用这些钱能造出更多的军械,养育更多的战马。

    反观列国,却大多是安于现状,并没什么太大的改变。

    王翦捋了捋自己的短须,心中的格局被瞬间打开,但他心智老成,顾虑周全,还是疑虑道:“纵观如今大秦的实力,的确有能力与列国一战,就是怕他们连横起来,共同抵御咱们,如此一来,就又会是一个僵持的局面。”

    嬴政道:“对于这一点,我早有算计。尉缭近日就会代表寡人与齐王签订新的盟约,他们这些年不问外事,定然不会帮助三晋。”

    “至于地盘最大的楚国,因为这次南苏的事,也是欠我一个交代,定然会将矛头瞄向燕国。”

    “而燕国此次虽然与咱们交恶,却也不一定是燕王的本意,很有可能是燕丹自己私下的主意,况且燕、赵两国素来不合,咱们只要略施手段,就能迫使燕国按兵不动。”

    王翦点了点头,心中暗自佩服秦王竟有如此谋略。

    “至于魏国,到是有理由与赵国联合。”嬴政继续道,“但我会让诸葛腾在颍川郡出兵,牵制魏军无法驰援赵国。”

    “余下的,就是怎么专心对付赵王了。”

    王翦明白,秦王对他说了这么多,那是已经摆明了,这次攻赵的主帅非他莫属。

    “如何攻赵,请王上示下。”

    “不急,你也想一想策略。”嬴政道,“咱们回宫再议。”

    说罢,嬴政拨转马匹,坐进了胡羽的马车之中,安葬了南苏之后,他还需要再安抚安抚扶苏的心情。

    王翦心中振奋,盘算着各种战法,一路护送着王族回到咸阳。

    嬴政让王翦回府带上王贲,然后回御书房打开了一份精要地图,铺在桌子上,一边琢磨,一边等着他们。

    不多时,父子二人进门问安。

    “考虑的怎么样,想怎么打?”嬴政问道。

    王翦笑了笑,回道:“其实王上早已想好了策略,不然怎会在嘉峪关就让羌瘣他们去往上郡,而我应该考虑的,只不过是怎么对付李牧而已。”

    嬴政笑道:“不亏是王将军,果然能猜透我的心思,你们看。”

    一边说着,他一边指向地图的一个位置。

    “这里是上党郡。”嬴政道,“这里与赵境接壤,我先给你们十万大军,你们先打下几处城关,问题应该不大吧。”

    “只打几处城关?”王翦问道。

    嬴政点点头:“打下几处城关之后,你们就分兵几路,然后互相配合,继续袭扰对方的城池一年,记住,是袭扰。”

    王翦手捋短须,思考着秦王的用意。

    “为何打下几座城后,却变成了袭扰?”王贲不解地问道。

    “因为我要将赵国拖垮!”随即,嬴政将关于赵国粮草的事情对父子二人说了一遍。

    “哈哈哈……”王翦大笑道,“想不到司马大人还藏了这么一手,要是赵国因此而闹起了饥荒,那攻陷邯郸可就容易得多了。”

    “所以说,这一年里不能急。”嬴政道,“一个字,拖!”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