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家兄朱由校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一百五十五章 亩产八石的番薯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复起?”

    文华殿内、当听到可以换杨镐活下来时,叶向高眼前一亮。

    刘一燝也认为,若是将杨镐放到朝鲜去,可能会起到不一样的效果。

    毕竟当初朝鲜之役,杨镐离开朝鲜那日,朝鲜百姓“遮道号哭”为杨镐送行,朝鲜国王难过得不能自已,“呜咽哽塞,涕泪横流”。

    杨镐走后,朝鲜君臣为称颂杨镐之功,给杨镐立碑。

    每当有明朝使臣或将领来朝,朝鲜君臣都会询问杨镐的近况,朝鲜建宣武祠,朝鲜国王提出应以杨镐配享,可见杨镐在朝鲜君臣心目中的地位是何等之高。

    这样的人调去朝鲜,或许只有已经故去的朝鲜国王李昖才能勉强和他对垒。

    至于李珲?比起民心和士大夫的心、他远不如杨镐。

    一旦他要搞什么小动作,只要杨镐随便扇动扇动,李珲被废都是轻的。

    想到这里、叶向高和刘一燝纷纷作揖道:“臣以为、齐王之言可行。”

    朱由校看着这二人都同意了,便看了一眼朱由检,随后道:

    “既然如此、便复起杨镐、李如松、李如桢三人,复起杨镐为礼部侍郎,开春后巡查朝鲜,居于汉城,再派骁骑卫一百户护送他前往朝鲜,担当其护卫。”

    朱由校在杨镐身边留了钉子,便是十六卫军之一,骁骑卫的一个百户人马,而这样的做法,虽然让叶向高二人皱眉,却依旧深深作揖应下。

    不过在应下后,叶向高又拿出了另一份奏疏道:

    “万岁,兵部覆总督京营陈良弼疏言,原额三大营马二万一千二百五十匹,万历四十八年倒死一千七百九十三匹,您看……”

    “调给御马监!”朱由校听到三大营连养马都能养死,果然如叶向高所想一样,要所有军马调给御马监。

    朱由检听到这安排,心里也挺高兴的。

    御马监眼下多次互市,加上缴获巴约部军马,数量是增加了不少,但军马依旧不足四万,连装备两个骑卫军都做不到。

    现在把京营的马调来,那手头的军马就富裕多了,估计等裁撤了山西三镇之后,就能让四骑卫达到一人四马的配置了。

    “臣遵旨……”

    见朱由校这么说,叶向高回礼应下,随后与刘一燝一同,和朱由校又说了一下一些其他的政事,最后二人见事情谈好后便离去了,倒是朱由校在二人走了之后才对朱由检道:

    “弟弟让杨镐去朝鲜,如此一来、恐怕朝鲜君臣都会小心翼翼了。”

    “不过如果朝鲜真的和建奴有贸易往来,并且在杨镐的监督下断绝了贸易,恐怕老奴会引兵前去攻打朝鲜。”

    朱由校这话,让朱由检笑着回应道:“老奴若是敢大举出兵,也便是我辽东将士收回抚顺和铁岭、开原的时候了!”

    说罢、朱由检又说了一下建造船坞和武装商船的事情。

    朱由校虽然不明白要建造那么多大船干嘛,但一想到是自家弟弟所决定的事情,还是微微颔首认可了。

    于是乎、接下来的大半个月里,御马监支出的银子如流水般,而天津沿海也被填土建造船厂,一座座庞大的船坞拔地而起。

    时间在消耗、一点一点的来到了九月下旬。

    此刻、秋收已经结束,而与此同时,永平府南部的试验田也全面收获。

    得知这个消息的朱由检,当即便在骁骑、锦衣卫等数百人的拱卫下,朝着永平府赶去。

    九月二十五的午后,他来到了试验田,而田地上已经是光秃秃的一片,负责这块地方的王承恩,在试验田不远处的邬堡门口接待了朱由检。

    曹化淳扶着朱由检下马,而王承恩也凑上来道:

    “殿下、这些作物都已经收在各地的邬堡之中,永平府被圈出来的百万亩试验田都丰收了。”

    “各种粮食的亩产如何?”朱由检拍了拍曳撒上的灰,高兴的询问。

    王承恩见状,当即从怀中拿出了一份文册道:

    “麦122斤、蜀黍(高粱)175斤、豆126斤、谷224斤、玉麦184斤、番薯1245斤,马铃薯(土豆)458斤。”

    “玉麦和马铃薯多少?”朱由检以为是自己听错了。

    王承恩见状,便翻到了记载三宝的一页,指着说道:

    “玉麦上田可收二百一十斤左右,中田一百八,下田一百五。”

    “番薯上田可收一千四百余斤,中田一千二余斤,下田八百斤。”

    “马铃薯上田可收六百四,中田四百五,下田三百二”

    王承恩的指出,让朱由检一时间精神恍忽。

    他原本以为玉米会是其中主力,但现在看来、玉米完全比不上番薯和马铃薯。

    这点便是朱由检所不了解的了,在没有改进品种的年代,玉米的产量还不如谷子,和高粱差不多。

    加上没改良后的玉米是喜温的作物,注定无法承担开发东北的重任。

    “这三种作物,谁耐寒,谁抗旱?”

    朱由检铁青着脸询问,而王承恩见状,当即翻了翻文册,找到燕山所教习所记录的生长习性后便道:

    “番薯倒是比起我大明大多数作物都抗旱耐寒,土豆最不耐寒,但十分抗旱,玉米比土豆耐寒,但抗旱不如番薯和土豆。”

    说到这里、王承恩笑着道:

    “殿下您不知道、百姓们知道番薯产量的时候都高兴坏了,按照殿下您所传授的《番薯十用》,一些百姓已经开始食用烤番薯了。”

    “唉……”朱由检心中叹了一口气,心中十分无奈。

    他本来以为玉米和土豆会是主力,却不想在这个时代,玉米的经济效益远不如番薯和土豆。

    不过也还好、有了番薯和土豆,大明对大旱的抗性增加了不少。

    “百万亩耕地,出产多少粮食?”朱由检对王承恩询问,而王承恩翻了翻文册道:

    “番薯三十万亩,产二百四十万石,玉麦四十万亩,产四十七万石,马铃薯三十万亩,产八十八万石。”

    “百万亩地,共产出三百七十五万石。”王承恩看着这文册上的亩产,心里乐开了花,说道:

    “番薯和土豆若是推广,恐怕大明会迎来盛世!”

    “那些前来耕种试验田的各处佃户都知道了吗?”朱由检松了一口气,说起了他当初的安排。

    当初的他、是从北直隶和南直隶的众多佃户之中,一村村找来的数万佃户,让他们来永平府耕种。

    眼下的他们、亲眼见证了番薯和土豆的成长,而这三百七十五万石的作物,足够种满数百万亩御马监的田地。

    玉米就算了,不太适合大规模推广,但番薯和土豆是必然要推广的,尤其是番薯。

    番薯的可怕之处,便是亩产高,可在地窖的恒温环境下,存放半年之久。

    眼下只要把数万佃户放回去,并且宣传让御马监的百姓种植,那么御马监的养殖官场,还有百姓之间就可以在种植主食的同时,用番薯来圈养牲畜了。

    这样的养殖一旦成型,规模是十分恐怖的。

    数百万佃户,哪怕一人只养四五只家禽,一两头猪,那规模也是极为庞大的。

    他们成了规模,御马监养军的成本就会降低,而他们的种植事情一经传开,便会向四周蔓延。

    强制让百姓种新作物,百姓是难以接受的。

    但如果是民间风气导致的传播,百姓比谁都种的热情。

    “让各地拱卫营兵马前来接应百姓回家,顺带押运土豆、番薯、玉麦给百姓,只要他们愿意耕种,便可以自取种粮。”

    “燕山所的学子和教习们,会在开春后前往各地教导他们种植。”

    说到这里、朱由检脸上也露出了高兴,并对王承恩道:

    “番薯给满桂留一点,大宁三卫的耕地有限,正好用来种植番薯,主粮可以等贩粮结束,去湖广、四川购买,明年开春后运粮前往。”

    “奴婢领命!”王承恩心里也高兴的紧,王承恩、还有骁骑卫、锦衣卫等人也是纷纷诧异。

    他们大部分都是农家子弟,自然知道亩产八石的番薯和亩产近三石的马铃薯一旦传开,天下会变成怎样的局面。

    以大明眼下的土地规模和人口数量,只要传开,就基本不会有风调雨顺而饿死的百姓。

    甚至因为这些新兴粮食流入市场后,米麦等粮食的价格会降低,让更多人能吃得起饭。

    因此、在朱由检接下来视察邬堡粮仓的时候,所有人都伸着头眺望粮仓,恨不得用眼睛把番薯、马铃薯上的泥巴都看得一清二楚。

    好不容易逛完了整个邬堡,朱由检又想到番薯所带来的影响,于是对曹化淳道:

    “番薯、马铃薯等作物、必不可落入后金手中。”

    “奴婢会转告陆指挥使的。”曹化淳作揖回礼,而朱由检也微微颌首。

    对于缺粮的后金来说,要是其麾下三百万亩耕地种上番薯,那么完全就可以让百姓吃番薯,士卒吃米面。

    到时候粮食危机对对方来说就不再是危机,并且进攻也就更肆无忌惮了。

    因此、推广番薯是必然,但禁止番薯出关也是必然。

    这一点、就需要锦衣卫做出努力了。

    北直隶、山西等地的万余锦衣卫,只要懈怠,就会给老奴可趁之机。

    他话音落下、王承恩也适当的站出来道:

    “殿下、可以去看看盐场去了。”

    “嗯……”闻言,朱由检颔首,随后带人向着海边的盐场赶去。

    经过几个月的扩充,盐场的规模越来越大,从最开始的几千亩,已经发展到了两万亩,延绵海岸线二百里的程度。

    步入盐场之中,或许因为今年气候的反常,少雨的原因,因此盐场的晒盐期比预料的还要长。

    朱由检可以看到在铲盐放入推车,随后将粗盐推往卤煮区的民夫们。

    他指着民夫开口道:“这些民夫工钱几何?”

    “回殿下……”王承恩作揖回礼道:

    “一日三十五文,整个盐场有一千二百民夫,算上一些卤煮的原料,每月盐场支出三千七百余两,收获盐三千余万斤,去了盐场,运输,皇店成本,获利十四万两左右。”

    “目前应该还有半个多月的晒盐时间,再往下便应该要下雪了。”

    不得不说、贩卖私盐确实暴利,尤其是像朱由检这样贩盐的规模,更是前无仅有。

    北直隶每年的日照时间在五十到六十天,阴晴不定,主要还是靠夏季和秋季。

    如果日照好,一亩盐田一天产盐千斤并不难。以眼下两万亩盐田的规模,明年盐场的产出在三四亿斤左右。

    这么多私盐,足够摧毁整个北方五省的私盐贩子了。

    只要牢牢占据北方私盐市场,朱由检也就可以开始稍微提价,然后谋求击溃南方私盐市场了。

    哪怕没有击败,但北方的市场,哪怕保持五文一斤的私盐价格,也能收入一百四十多万两,每提高一文的盐价,便能多收入几十万两。

    提高盐价会苦了百姓,朱由检知道,但他手里只要有银子,就可以发银子搞道路、驿站、水渠等民用基建,再把银子发到百姓手上,循环经济。

    想到这里、朱由检转身便准备离开盐场,王承恩和曹化淳也带着骁骑卫和锦衣卫护送。

    最后朱由检拿了粮食亩产的文册,随后在曹化淳的帮忙下上马,末了交代了一句王承恩:

    “承恩、留下十万亩试验田就可以,其他的田地发给当地的百姓,收为御马监佃户。”

    “试验田就种植番薯,还有少量土豆和玉米、水稻、麦子、蜀黍就行。”

    “日后燕山所的学子扩充后,这片试验田会用上的。”

    “奴婢领命。”王承恩作揖回礼,而朱由检也微微颔首,踏上了回京城的路程。

    这一路上、他在想如何提高粮食亩产。

    搞杂交水稻没技术和条件,但筛选良种,培育良种还是可以做到的。

    哪怕只能让粮食增产十几斤,几斤,也是功德无量的事情,更何况还可以搞杂交家禽牲畜。

    以朝廷付出财力来牵头,朱由检就不信,不能搞出一些优良的品种。

    这么想着、他紧赶慢赶,终于在两天后的九月二十八这一天回到了京城,并前往了养心殿,将试验田的文册交给了好皇兄。

    “亩产八石?亩产三石?”

    养心殿内,当朱由校看到文册上的各种记录,他第一反应就是“夸大其词”。

    但当他抬头看向了自家弟弟,随后见到对方严肃的模样后,才知道了这事情不是说笑。

    他合上了文册,对魏忠贤道:“去宣叶阁老前来。”

    “奴婢领命……”魏忠贤作揖回礼,随后让人前去传唤在文华殿办公的叶向高。

    当叶向高急匆匆赶来时,朱由校便让人将文册递给了对方。

    叶向高一头雾水的翻看着文册,当见到亩产八石的番薯、以及亩产三石的马铃薯记录后,几乎屏住了呼吸。

    作为一个福建人,叶向高可以说早就见过番薯和马铃薯了,因此他决然道:

    “万岁、此事断然不可能!”

    “老臣生长于福建,上次辞官归乡后,便回家见到了有人耕种此二等作物,但番薯也不过是亩产二三石,马铃薯不过亩产半石罢了。”

    “那是因为种植的方法不对。”朱由检抢先对叶向高解释道:

    “叶阁老可以仔细看看这书上的耕种方法,可是与福建百姓不同?”

    “嗯?”听到这话,叶向高翻了翻文册,果然在之后找到了种植的方法不同。

    在文册上,将两种作物有可能遇到的病害、以及种植方法,预防病害方法都说了出来。

    逻辑之严谨、流程之完整,自然要比用种寻常蔬菜方式的福建百姓更合理。

    看完之后,叶向高心里的石头落了大半,但紧接着又反应过来道:

    “此作物如果由朝廷推广,恐怕百姓难以信服……”

    农民是执拗的,他们执拗的只种植自己了解的作物,这并不是傻,而是他们的抗风险性太低了。

    大部分的农民没有入城打工的资格,也没有那么多工作给他们,因此他们只能守着田地。

    一旦种植新作物失败,那么所要付出的代价是他们所不能接受的。

    不过对此、朱由校却很开心的笑着对叶向高道:

    “阁老所言,与弟弟所说一样,因此弟弟早就做了准备。”

    说罢、他将朱由检所做的事情说了出来,而叶向高听后,最后一块石头也落地了,作揖道:

    “齐王高见,如果是这样的话,估计明岁秋收之中,北直隶、山西、山东、河南等地的百姓恐怕就不会抗拒这作物了。”

    “唯一需要在意的便是,有没有那么多人,可以教导数以千万记的百姓耕种新作物。”

    “这点叶阁老不用担心。”朱由检开口道:

    “明岁收获后,孤会让锦衣卫出银子,将一些熟练的老农带往其他三省之地,教导他们耕种后,以一日二十文的工钱付账,送他们回家。”

    朱由检没有说燕山所的事情,因此燕山所是他扳倒文官体系的一把刀。

    眼下的文官们虽然知道燕山所,但只以为是朱由检训练新卒的地方,并不知道里面在接受教育。

    等他们反应过来也没用了,眼下即将渡过第一年,只要第一年渡过,燕山所的孩童学子们都识字,那么第二年的教育就简单多了。

    这些文官没有能力制止数百万佃户的孩子去燕山所就学,就无法阻挡农家子弟的崛起。

    “对了哥哥。”朱由检侧目看向自家皇兄道:

    “臣弟以为,此物不可流传北虏、西番、建虏等地,一旦他们获得番薯,人口和实力都会剧增。”

    “嗯!”朱由校也严肃着点了点头,明白其中的关联。

    叶向高这时也开口道:“眼下最应该做的,是齐王殿下警惕麾下佃户走漏风声,只要撑到后岁,到时候消息走漏也无碍了。”

    “况且,老奴若是只得到少量作物种子也无用,需要花数年时间才能培育到足够百万亩耕地耕种的种子。”

    “当年南洋百姓将番薯传回,百姓足足花了数年时间才培育出千余亩的种藤,直到如今,二十几年过去,该物也不过流传在福建一省之地。”

    “不想殿下弄来这么多种子,一下子种植数十万亩,耕种得利。”

    “如果以此方法传下去,以百姓自主,朝廷推波助澜,恐怕不用五六年,就能让大明百姓都知道番薯之利!”

    说到这里、叶向高不由高兴的笑道:“到时候、恐怕我大明百姓,便少有受饥者了。”

    “倒也没有那么夸张……”朱由检苦笑,他可是知道大明接下来要面对什么样的局面。

    番薯再厉害,也不可能在大旱之下无水而生长,该有的饥荒一个都不会少的,关键还是得看到时候大明的调度能力是否提升……

    “哈哈!弟弟大功一件,该赏!”

    见叶向高都这么夸赞自家弟弟,朱由校笑了一声,随后对魏忠贤道:

    “把哈密上贡的那十匹天马送给弟弟!”

    “天马?公的母的?!”朱由检一听,顿时眼前一亮。

    天马即汗血宝马,如果是十匹公马,完全就可以拿来做种马,改善马种质量。

    “好像是四公六母……”魏忠贤尴尬一笑,而叶向高也咳嗽道:

    “咳咳、既然事情说了,那么番薯一事还希望齐王殿下上心,万岁,老臣先告退了。”

    “去吧去吧……”朱由校一门心思都在自己弟弟的问题上了,随意摆了摆手。

    叶向高退下后,朱由检就开始对朱由校说培育军马,改善马种质量的事情。

    这样的事情,让魏忠贤听着,总有一种蛋蛋的忧伤……

    只是这种忧伤没有持续太久,便伴随着急促的脚步声被打破。

    “八百里加急!”

    喊叫声忽的出现,随后满头汗水的陆文昭便带着李若涟、崔应元二人直接走入乾清宫,面朝养心殿跪下,大声道:

    “万岁、殿下!八百里加急,水西宣抚司同知安邦彦、永宁宣慰使奢崇明,水东宣慰使宋万化约定十月五日起兵七万造反,贵州西南上百土司纷纷响应,西南战事将起!”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