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虎一麒麟”说的是孙坚与姜维,孙坚虽然号称是兵法宗师孙武的后人,但传到他这一代的时候,家境已经趋于平常,不得不与父亲一起走南闯北。有一次遇到了大群的海贼,所有的人都非常恐惧,17岁的孙坚独自向前,一刀就斩杀了海贼的首领,击退了整群海贼,后来领兵起义,让董卓也为之畏惧不已,被人们称为“江东猛虎”。”
“姜维被人们称为“幼麟”,继承了诸葛亮的遗志多次北伐中原,在曹魏入侵蜀汉之前,事先向刘禅上书警示,并且建议在要害道路增强军备,然而刘禅不以为意,只顾寻欢作乐,最终导致了蜀汉灭亡。姜维在刘禅被俘虏以后,依然没有灰心,积蓄力量并且煽动曹魏首领造反,想要复兴蜀汉,但是最终在乱军之中被杀。”
“而在三国中这样的名人数不胜数,“马中赤兔”吕布,“常胜将军”赵云,“武圣”关羽等千古名人,还有“第一美人”之称的貂蝉也是流传后世。”
李世民:这三国时期,确实人才颇多,不过可惜了曹操打下的江山,全给别人做了嫁衣。
朱元璋:那位也是不行!夺了江山不还是败在了子孙后代上。
曹操这时候可真坐不住了,张姑娘说他屠城时,他也就是有点懊悔,人杀都杀了,只能以后处理事情还是要小心点,对于悔改他没有,他想要称王,就得够狠,不过什么叫他给别人做的嫁衣?难道让刘备吞了,也就他能与我魏国抗衡,吴国还是差远了。
“弹幕上所说,确实是真的,只能说这一位“会装”,装的好!”
“三国鼎立的局面不是在曹操这,而是在曹丕称帝后,虽说没有曹操的功绩高,他所做的成就也是很不错的,像我们的汉武帝刘彻,早年功绩再大,也不能挡住晚年他的昏庸。”
“不过我们还是回归话题,这次讲的是曹操不是刘彻,继续讲曹操死后,曹丕所做之事。”
刘彻:……
话题都扯出来了,心都提到嗓子眼了,居然不说了。
“曹丕称帝前,曹操、刘备、孙权三方势力虽然一直在彼此征伐,但主要的斗争一直都来自于曹操和刘备两方。反观东吴,一直以来几乎充当的要么是一个旁观者,要么就是因为自己利益的原因,暂时和曹操或者刘备之中的某一方形成短时间的联合,一起对付另一方势力,几乎从来没有单独地对某一方势力发生大战的例子。”
“可是在曹丕称帝后,这一切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改变,整个三国的局势风云突变。三国势力的战争,逐渐开始向东吴倾斜。曹魏不在重点针对蜀汉,反而是对东吴发起了一次又一次猛攻。”
“延康元年正月,曹操逝世于洛阳,曹丕从邺城至洛阳继位丞相、魏王,改建安二十五年为延康元年。延康元年十月,汉献帝正式禅让帝位,曹丕三次上书辞让之后,登受禅台称帝,改元黄初。由此,曹丕正式登基称帝,促使曹魏取代了东汉王朝。在即位之后,曹丕自然希望可以实现曹操一统天下的夙愿。”
“那么,曹丕称帝后,为何放弃了和宿敌老冤家蜀汉的对峙,反而把更大的精力放到了一直以相较于来另外的国家,都更加默默无闻的东吴身上呢”
“因为关羽的大意失荆州,经过荆州之战和夷陵之战后,东吴的势力正处在上升阶段,相反蜀汉却是最弱小的一位了,如果不能遏制这一势头的话,东吴对曹魏的威胁,显然是比较大的。”
“东吴想要进攻东吴,既可以从荆州出发,也可以从江淮一带出兵。但是,蜀汉想要攻入到曹魏腹地,则需要先经略雍凉,再攻打关中,最后才能直指洛阳,考虑到蜀汉的实力,这几乎是无法完成的目标。”
“而且蜀汉易守难攻,曹操生前也试过和蜀汉硬杠,派了夏侯渊守汉中,结果被黄忠偷袭,连得力干将夏侯渊也被杀死了。”
“虽然曹丕也明白,蜀汉的力量非常薄弱,但是汉中地区地势复杂,易守难攻,根本不适合大规模进攻。哪怕最后吃下蜀汉,也必定会付出极大的代价。”
“这对于刚刚登基局势未稳的曹丕来说,是一个吃力不讨好的选项。更何况此时的蜀汉被孙权打得大败,暂时也不可能威胁到自己,所以曹丕就放弃攻打蜀汉了。”
“特别是在关羽大意失荆州和夷陵之战后,蜀汉已经是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了,哪还有什么能力来威胁曹魏。所以,从曹丕的角度来看,蜀汉短时间内不会威胁到曹魏,但是,东吴如果不削弱的话,很可能会继续增强,这才是一个现实和紧迫的威胁。”
“只不过攻吴三次,都被对方给轻松化解了。”
“只可惜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在夷陵之战后,曹军这边占据上风,已经攻破了吴国的核心城,正值这关键时刻,曹丕竟然得了重病,再加上东吴的防守异常顽固。所以曹丕也只能和东吴握手言和,罢兵了,这场战争打了一个平手。”
“第二次就是刘备去世,刘禅登基,为了两国友好,诸葛亮亲自去吴国求和,两国握手言和,一起攻打魏国,这让曹丕愤怒不已,派兵去攻打,可惜去到金陵后,刚好下狂风暴雨,路上还设有多种疑墙,怕对面有埋伏,只好退兵。”
“第三场石亭之战是是两国对江淮地区的争夺而发起的大战。这场战役因吴国出的谋计,让曹军上了当,中计的曹军自然没有讨到好处,曹休深陷重围,还是靠后面的援军才得以带着一群残军撤退,这场战役又败了。”
“曹丕很想完成曹操没完成的统一大业,他三次亲征东吴,却都被孙权轻松化解,曹丕差孙权太远了,真应了曹操那句话——生子当如孙仲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