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上黄金瞳 - 第284章 日本式财团
跟韩国相比,日本的金融市场无疑要强大多了,不管是从股市总市值还是上市公司的数量和实力,以及国内大财团的实力上来看,韩国都远远不能跟日本相比。要知道,日本的六大财团中有四个已经迈进了大型财团的门槛(总资产超过五万亿美元),另外两个也是中型财团中的佼佼者,这一点是韩国那几个只能在自己国内称雄称霸,在国际市场上只能算小字辈的小型财团无法比拟的!
说起日本财团,他们的历史也挺悲摧的,不过,也正是波折坎坷的历史才造就了他们特殊的组织架构。跟咄咄逼人的美国财团相比,日本的财团在国际市场上要低调得多,但若是要用一个词来形容他们的话,“重剑无锋”显然是最合适的。
日本财团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一种新型的家族企业,它不再依靠自然人的血缘关系界定家族成员,而是以企业法人之间的资本关系形成了新型的命运共同体。
二战以前,日本财阀是法人,集团有组织、有总部。而二战以后,名义上的财阀则被消灭了,日本《反垄断法》公布之后,50%以上的股东控股都不被允许了,家族控股、家族管理的形式完全没有了,股东十分分散,股份比例不能超过5%,成为了完全的股份制结构。所有集结到财团下的成员企业相互之间只有参股行为,可以说是兄弟公司,“亲戚”关系,却不再由“爸爸”来当总管或统领。没有了“父子”隶属关系,也就没有了“集团公司”、“总部”这样的行政机构,没有“财团”的组织形式了。
但是,这只是表面现象而已,如果真的以为小鬼子这么简单就被限制住也太可笑了,实际上,二战后的几十年里,日本财阀从来没有停止过对重现昔日辉煌的追求!而出于扶持日本对付苏联和华夏的目的,美国人在这一点上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只要他们不搞得太过分就不会干涉,于是,在日本人偏执的民族性格的帮助下,一种新的财团模式被建立了起来。
笼统地说,这个世界上的财团模式大概分为两种,一种是美国式的(这种模式也是世界上大部分财团的通用模式),另一种则是日本式的。
美国财团金字塔式架构的核心就是家族控股,公司绝大部分股份都掌握在一个或者有限几个家族的成员手中,公司完全由家族控制。
当然,现在的情况稍微有些变化,一些财团也逐渐容许外人进入管理层了。不过,不管是家族控制,还是容许外人进入管理层,其典型的美国金融式架构都从来没有变过。这种架构最明显的特点就是钱生钱,他们只要控制最核心的部门,其他一切产业都可以抛售。在遇到风险或者不可抵御的事情,便将公司出售,然后再重新组装后,借壳上市,以钱生钱。这种模式,资本累计速度极快,当然风险也极大。
当然,美国财团还有一个特点,便是至少控制着一个绝对主导型产业。比如摩根的金融,洛克菲勒的石油,杜邦财团的军火等等,这些都是他们财团真正的核心产业。是财团其他任何产业都无法取代的。
但这个模式却有个致命的前提,那就是其国家的霸权地位。
美国的金融公司之所以敢玩这种模式,就在于美国在全球的霸主地位。以及利用美元的全球储备货币地位大发纸币,因此这种钱生钱的游戏才得以继续下去。尤其美国推出的浮动汇率,就是让全球为美国的公司买单。
美国金融式收购,属于利用资金或者市场操作的一种极为霸道的强行收购。这种收购,比较快捷,比较方便,而且操控性强,尤其可以利用股票市场的波动而立于不败之地。
之所以美国各大投行乐于如此,根源在于美国从70年代开始流行的“比较优势理论”。所谓“比较优势理论”,就是将利润低的产业卖出去,只剩下高利润的产业。而利润最高的无疑是金融,因为它可以用钱生钱。因此,美国各大投行都乐此不疲,往往收购一家公司,上市融资后,资本便能翻个几十倍,而这种空手套白狼的手段也被全球奉为金融圣经。
但这有一个前提,那就是美国的强大以及美元全球货币储备地位。还有一点,美国的教育制度非常发达,每年申请的发明远超世界各国,而这些发明都能被美国各大投行或者资本家转换为一个概念,而这个概念便能卖钱,借此上市,以钱生钱。
美国投行的收购行动往往是直接强行收购企业,只要达到控股就行,至于管理、文化冲突、市场等因素它们统统不管。这种收购模式下,买了以后根本不能消化这些东西,其后的成本要远远高于收购价格。华夏公司走出国门后试探着进行的一些收购行动往往夭折或者不了了之,大多是因为它们在没有美国人那种强势地位作为支撑,却盲目地照搬美国式收购的缘故。
这就是美国人聪明狡猾之处,一种依托本国世界强权下的一种无须生产而可以自动赚钱的工具。事实上,美国人玩的这类把戏非常多,几乎所有的金融衍生工具都是他们发明的,以金融手段剥削全世界,让几十亿人为他们打工是这些人最核心的本质。
而日本财团的架构则不同,在二战之后他们已经失去了使用这种方式的资格,所以他们就搞出了另一种形式交叉持股模式。交叉持股模式是一种相互并联的网状架构,财团的各个企业之间可以说一损俱损,一荣俱荣,一旦旗下某个公司遭遇到风险,其他公司就都有可能会受到牵连。
这样做的好处是抵御风险的能力很强,除非对方的实力强过整个产业链,否则就无法动摇其根本。而日本财团的普遍特点又是遍布各行各业,涉及极广,又各自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核心企业往往有几十家之多,要想将它们全部打垮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这里就要说一下日本鬼子对付《反垄断法》的手段了。50%以上的绝对控股不能有,甚至每一个股东的股份比例也不能超过5%是吧?没关系,找一帮代理人出任股东,然后控制住这些代理人就行了!(凌少南在全世界找了那么多代理人,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受到了这些鬼子的启发。)
甚至于,有时候这些财阀连代理人都懒得找,直接让家族成员分别持有股份,到后来甚至干脆将《反垄断法》置之不理,将大部分股权都掌握在家族家主的手里。反正整个日本的商界和政界都掌握在他们手里,只要美国主子不发话,难道还会有人去追求他们不成?
另外要提的一点是,日本财团的收购行动也迥异于美国财团,具有非常浓厚的东方思维特色他们往往是先让综合商社出去,去跟人打好交道,与当地政府打好交道,完成情报工作,并了解当地的资源和产业情况。
之后循序渐进,建立办事处,从做贸易开始,然后金融资本利用商社的情报力量获取投资信息,接下来再把产业资本引入,带领一群企业杀过去,在当地企业入股,办合资或者独资公司等。这样便能够完全控制一家公司,并且能获得当地政府和百姓的认可,并彻底占领这个市场。
更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不仅各个企业之间不断地进行着资源汇集、情报汇集,而且其背后还有主办银行的金融支持,每一步行动都走得稳重无比,不显山不露水,却在暗中完成一切。
这种方式如细雨入夜一般,不动声色地将当地政府和企业拉上了自己的战车,简直是无比犀利!
至于日本财团这种经济入侵方式的效果如何,只要看一看近些年来如雨后春笋般成立的日方独资或合资企业的状况就明白了。虽然因为两国之间的历史仇恨和一些时事事件,民间不时会爆出“抵制日货”的行动,还有“如果华夏人一个月不买日货,日本将有数千家企业面临破产!六个月不买日货,日本将有一半人失业!!一年不买日货,日本经济结构彻底瓦解!”之类的言论,但你什么时候见日货真的被抵制得卖不出去过?
不管这种遏制日本经济的说法是不是有道理,有一点都是可以确认的,那就是它永远不可能得到真正的实施!因为,日本财团已经用几十年的时间在华夏编织出了一张庞大无比的利益网络,政府官员、媒体、企业之中统统都有他们的利益代言人,要想挑战这样庞大的利益共同体哪里是容易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