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骁骑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正文 【第956章】 杀破狼,诸葛掌军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骄阳当头,微风拂绿。卢龙塞关前,汉、蛮两军对垒,间隔五百步,剑拔弩张,提缰勒马跃跃欲试,大战一触即发。

    冷眸注视着对面的蛮军战阵,李利眉头紧蹙,眼神深邃,宛如一汪深潭晦暗不明。没有人知道他心里在想什么,却能猜出他在担心什么,然而在他的眸光中却看不到一丝忧虑与怯色,反倒杀机四溢,犹如一团正在熊熊燃烧的烈火,只需一个契机,便可砰然爆发,掀起燎原大火。

    勒马驻足在李利身边的诸葛亮,同样仔细观摩着对面的蛮夷军阵,不时眉头跳动几下,显示出他心绪不宁,正在凝神思索之中。沉默半晌,诸葛亮扭头看向李利的侧脸,却见李利面色平静,双眸微眯、目光深沉,周身杀气腾腾,使得披在身上的暗红色战袍无风自动,不怒而威。

    眼见于此,诸葛亮隐隐猜到李利与自己一样对眼前战事很不乐观,但他见惯了沙场对垒,身经百战,早已是喜怒不形于色,因此单从神色上面很难看出端倪。暗自思量之余,诸葛亮低声道:“没想到此番蛮军竟是倾巢而出,以十三万蛮夷铁骑与我八万步骑正面决战。兵力如此悬殊,尚未开战,我军便已处在颇为不利的劣势,甚是被动。不知主公有何差遣?”说是差遣,其实就是询问对策,只不过他是臣子,用词比较文雅,委婉请示罢了。

    李利闻声后,头也不回地道:“事已至此。惟全力一战耳。除此,别无选择。”

    诸葛亮深以为然地轻轻点头,应声道:“既然这样。那中军便由主公亲自指挥。此战关系重大,亮资历浅薄,恐难当大任。此乃微臣肺腑之言,请主公务必应允。”语罢,他拱手一揖,神情极为恳切。

    李利闻言后扭头看着他,微微摇头。神情决然地道:“不,此战仍由你坐镇中军,指挥大军作战。至于我么。好久没有遇到这样热血沸腾的决战对垒了,今日正好松松筋骨,拿眼前这些蛮夷鞑子磨磨刀,否则世人还以为我李利久疏战阵。早已不复当年之勇呢!”

    话虽如此说。但李利心里知道孔明在担心什么。这是初出茅庐的诸葛孔明第一次领军出战,战前的调兵遣将和此刻的排兵布阵都是他一手策划的,李利只是坐在帅位上替他掠阵压场而已。即便是此刻李利出现在中军阵前,也不过是替孔明镇住场面,稳定军心,具体如何指挥大军作战全由孔明发号施令。

    这一幕同四年前周瑜初次掌军的北地之战完全一样。当年,李利坐镇后方掌管北伐大军的粮草辎重,余下所有战事悉数丢给周瑜。赐予其临机专断之权,如何打仗完全是周瑜自己做主。事后再行禀报。由此周瑜领兵大胜蛮军,继而一鼓作气收取并州,一战成名,事后拜将封侯,摇身一变,成为李利麾下最善用兵的统兵帅才。

    此次东征幽州周边的蛮夷部落,李利采取同样的策略,将战事和大军全权交由诸葛亮执掌,而他自己则坐在旁边给孔明压阵。说白了,此次卢龙塞之战,李利又做起了甩手掌柜,虽然名为大军主帅,实际上却是孔明掌军。把十万大军悉数交给初来乍到的诸葛亮执掌,此举若是摆在明面上,只怕军中将领人人自危,势必对孔明极不信任,甚至是嗤之以鼻,阳奉阴违。所以李利便私下将指挥大军作战的权利交给诸葛亮,自己置身事外,对诸葛亮的任何决策和排兵布阵都不发表意见,一律照准;由此众将便以为孔明下达的军令都是他授意的,对此毫不怀疑,不折不扣地奉命执行。

    不得不说,李利此举着实大胆,甚至有些冒险。尽管他知道诸葛亮乃不世出的大军事家,绝对堪称经天纬地之才,智谋过人,算无遗算;但此刻的诸葛亮终归是太年轻了,仅有十八岁而已,距离历史上孔明出山的时间相差十年。十年时间,对于一个年轻人增长阅历和见识无疑是极其重要的,有着无法估量的提升空间,十年的淬炼直接决定着他一生的成就。

    故而,现在李利这么使用诸葛亮确实有些拔苗助长之嫌。若是一战功成,无疑是以最快速度推动诸葛亮迅速成长起来,让他在最短的时间内建立强大的自信,并在军中树立威信。反之,倘若初战失利,那对诸葛亮而言无疑是个沉重的打击,过早地背上失败的包袱,令他今后的成长道路徒增变数,负重前行,其艰辛程度可想而知。

    这些严重后果,李利并不是没有考虑过,恰恰相反,他几乎方方面面都考虑到了。正是因为他考虑过无数种后果,才促使他下定决心尽早起用诸葛亮。这不仅是他对诸葛亮寄予厚望,亦或是对诸葛亮在历史上所创造的丰功伟绩过于迷信,而是目前形势决定着李利没有太多时间慢慢发掘诸葛亮的潜力,也没有时间让他一步步成长起来。

    时间不等人,天下局势瞬息万变,断然不会因某个人的意志而停滞下来。现如今,天下局势就处在一个极其关键的转折点上,用力推动一下,就能提前几十年、乃至上百年结束乱世,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汉人伤亡,为大汉民族多保留一些元气,甚至还有可能再现昔日的强汉盛世。反之亦然。

    熟谙历史的李利深知汉末动乱百余年的巨大危害,因此他时刻都想着尽快结束乱世,天下一统。力争在自己的有生之年,为整个大汉民族博得最广博的疆域,最辽阔的土地,让困守东方一隅的大汉民族尽早认识到大汉之外还有更加幅员辽阔的广袤空间,尽早破除汉人固步自封的认知怪圈,早一天走出去,才能更加强大。

    正是有着这种危机意识,李利才会一次次打破常规,破格提拨人才,并提供他们施展才华的舞台,促使他们尽快成长起来,独当一面,期盼着以最短的时间终结乱世,重建秩序。这并不是李利异想天开,而是他现在有这种能力,也有承受失败的实力。

    也许对于其他诸侯来说,他们根本不能失败,也败不起,失败于他们而言就意味灭亡。但李利却没有这种顾虑,他手中拥有足够多的兵马,拥有相对广阔的疆域,这些都是他压制各镇诸侯的关键所在。于他而言,战败一次并不要紧,损失几万甚至十万大军,他都能承受得住,因为他有这个能力,败得起。然而他却没有时间等待,生命终究有限,等待就意味着浪费生命,错过一年他就老一岁。因此,时间对他来说才是最紧迫的,也是最致命的,片刻都不能虚度。

    抛却心头的纷乱思绪,李利知道诸葛亮之所以提出将兵权归还给自己,是因为他内心已经开始动摇了。被眼前十几万蛮军的强大阵势所震慑,使得初上战场的诸葛亮对自己之前的判断开始产生怀疑,信心正在一点点消退,患得患失,担心一旦此战失利,八万汉军将士至少有一半都将因此丧命。这个代价实在是太大了,大到他无法接受,也承受不起失败后的严重后果。

    所以,生性谨慎的诸葛亮不愿意冒险,或者说他不敢冒险,下意识地选择退却。在他想来,面对这种局面,李利征战经验丰富,如果把大军悉数交给李利,想必战后结果一定比他指挥大战要好得多。

    然而诸葛亮万万没想到,李利居然不假思索地拒绝了他的请求,依然坚持原定计划,仍将八万大军的生死交到他手里。

    顿时间,诸葛亮同样思绪万千,百感交集,既有深深的忧虑又有难以言语的感激。一直以来,他都不认为自己是什么天才,却坚信只要自己肯努力、肯吃苦,一定能成为管仲、乐毅那样的文韬武略的济世之才。

    时至今日,孔明自认学富五车,饱览古今史籍,精通天文地理,深谙世事人情,一身才学不逊于当世任何人。然则,当他真正面对二十余万大军两军对垒之际,他强大的自信和内心的高傲不禁有些动摇。人命大于天,当他手里掌握着八万将士性命的时候,他第一次感觉到肩上的责任重大,压得他喘不过气来,颇有不堪重负之感。甚至怀疑自己一身所学就像昔日的赵括一样,纸上谈兵,误己误军。

    就在诸葛亮徘徊不定之时,李利忽然拍了拍他的肩膀,给他以鼓励的眼神,神情坚定地郑重说道:“别害怕,也不要有太多顾虑,只管按照你事先的谋划指挥战斗。此战若胜,便是你的成名之战;如果败了,一切后果由我一肩承担。坦白地说,损失八万兵马于我而言算不了什么,稍稍休整之后我军便可重整旗鼓,卷土重来。”说这番话时,李利脸上的神色很坦然,没有丝毫勉强。

    看到李利心意已决,诸葛亮彷徨不定的心莫名平静下来,恭声应道:“诺,微臣领命!”

    ————————未完待续——————————(未完待续。。)

    ps:  【感谢:书友猪头灰月票支持,谢谢!】

    月底求月票、推荐票,虎贲诚谢书友们支持,谢谢!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