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东山顶上,俯视山下。但见旌旗猎猎,兵戈森森,万马奔腾,场面煞是壮观。那密密麻麻的战骑冲杀,恍如水银泻地般狂奔不止,震撼人心。那响彻云霄的战马长嘶,锵锵巨响的兵戈抨击声,高亢凄厉的惨叫声,还有那惊天动地的马蹄声响,交错成网,绘制成眼前这幅巨制的狼山喋血画面。
战马狂奔长啸,战刀纵横嗜血。密集如雨的箭矢横贯长空,在旷野上空拉开一张遮云蔽日的黑纱;长刀噙血,血雾弥漫,在这张黑纱的箭网下肆意涂抹着绚丽的色彩。那是一抹又一抹鲜血绘成的殷红色彩,与空中热气腾腾的气流相融合,缓缓上升,遮盖整个旷野,在白狼山各个角落里弥漫。
俯视着山下缓缓升腾的血色迷雾,李利神情平静,脸上古井无波,看不出一丝情绪波动,似愣神又似冷漠,身形一动不动,稳若磐石。
站在他身旁的诸葛亮和田豫二人,见到这般震撼的场面后,眸子瞬间睁大,神情片刻呆滞,眼瞳中闪过一抹浓烈的不忍。随即他二人不由得撇过头去,竭力平复心神,好半晌才硬着头皮再次将目光投向战场。这是他们的职责所在,时刻观察战场变化;一旦发现局势有变,立即调整策略,身边的五百亲兵便是发号施令的传令兵。
为了加强中军战骑的攻击力,李利把一直不离左右的金猊卫统领李挚都派到战场去了,随他出战的还有三百名金甲战队。金甲战队是保卫李利安全的核心力量。全是由李挚亲自训练出来的死士,若是放在军中至少也是屯长以上的实力派将领。再加上他们兵器精良,全部身着千金难求的黄金战甲。并配备西凉名驹,战斗力空前强大;虽无万夫不当之勇,却个个都有以一当百的彪悍战力。
李挚率领金甲战队随军出击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执行斩首计划。在蛮军主帅蹋顿所在的中军帅旗下,至少聚集着近百位蛮夷部落首领。这些部落首领的实力不一,其部落有大有小,但无一例外都是蛮军的首脑。其中乌桓“代单于”蹋顿更是整个蛮军的灵魂人物,而他也是李挚此行最重要的击杀目标。
卢龙塞一役,这些蛮军首领第一时间脱离战场。侥幸逃得性命,以致蛮军败而不溃,还有能力再次集结大军,妄图一雪前耻。此番再战。李利汲取上次战斗的教训。大战伊始便盯上这些蛮军首领,这次他们再想逃脱就那么容易了。
值得提及的是,素来好战的李利此次却破天荒的没有参战,而是带着孔明和田豫登上白狼山山顶,居高观战。而这恰恰符合李利历来不拘一格的行事作风。当别人都以为他会亲自率军冲锋陷阵时,他反而不会在战场上出现;正如中原诸侯都以为他不会放下中原战局于不顾、亲率大军东征一样,他反其道而行,偏偏出现在幽州战场上。
这就是西凉李利。一个从不被别人左右的人,一个理性与感性兼顾的人。同时他也是一位蛮横霸道的铁血霸主。
居高远眺,眼前这一幕将近三十万人的大规模厮杀,对于初出茅庐的诸葛亮和初次被起用的田豫来说,无疑是空前震撼的血腥场面。然而这一切于李利而言,却早已不新鲜,说是司空见惯亦不为过。
遥想当年的长安之乱,平定西凉之战,北伐於夫罗之战,以及随后的司隶大战,汉中之战,还有不久之前的卢龙塞之战,以及眼前的白狼山之战,近乎每一次都是数十万人的大战。起兵七年以来,李利经历过的亲自指挥的大规模战事平均下来每年一场大战,所以时至今日,他的神经早已淬炼得无比坚韧,无论何时何地都能安之若素,稳如泰山。
就在李利、诸葛亮和田豫登高俯视之际,跟随左右的史阿环顾山顶四周,遂悄无声息地攀上山顶西侧的一棵高大十余丈的松树,从密不透缝的松针树杈上取下一个十分别致的木笼子。笼子是开着的,里面有三只灰色的信鸽,此刻信鸽腿上都绑着一卷浸过油的信帛。
取下信帛后,史阿将信鸽放进笼子,遂快步跑到李利身边,将手中的信帛依次递给李利。之所以是依次递交,是因为三只信鸽都有特殊标记,这些标记就代表着先后顺序。
如果李挚在这里,他一定会先行拆看,而后再向李利禀报,三言两语就能说清楚,因为李挚分管着情报组织。但史阿无此职权。至少这些信鸽从何而来,史阿更是无从得知,但李利一定知道。或许他此番登上山顶正是为此而来。
李利接过信帛依次拆看,看过后遂将信帛揉成团儿,丢给史阿。史阿当即会意,蹲在避风处将信帛烧掉,既而站在李利身后等候吩咐。
李利傲然屹立在山顶最高处的石崖上,沉思片刻后,语气低沉地幽幽道:“酉时初刻合围蛮军于白狼山东麓。”
史阿闻言后轻声复述一遍,李利微微颔首,遂身形未动,摆手示意史阿速去传信。史阿躬身退去,不多时便见两只信鸽振翅腾飞,一只向北飞去,另一只则飞向东边。笼子里还剩一只信鸽被史阿交给一名亲兵,而那名亲兵则提着笼子跟着史阿,一左一右站在李利身后。
这一幕被诸葛亮和田豫二人尽数看在眼里,但他们却不多问。该他们知道的早晚都会知道,不该知道的绝不瞎打听,方为明智之举。
半个时辰后,山下战场上空已是尘土弥漫,完全被血色迷雾和灰尘笼罩其间,居高俯视已然不甚清晰。随即,李利带领众人迅速下山,披上战甲,亲赴战场。
一个时辰的冲阵厮杀,东麓旷野战场上的两军厮杀已进入白热化,或者说这场决战伊始便是殊死较量,现在愈演愈烈,厮杀正酣。
身披暗红色战袍,身着黄金战甲的李利,驾驭骅骝马驻足于东山脚下,勒马阵前,神情冷酷的注视着眼前的剧烈厮杀。跟随他一同下山的诸葛亮和田豫则留在后方阵中,周围有数以万计的巨盾长枪兵保护,安全无虞。
在并不算宽敞的旷野上,两军二十余万战骑拥挤在一起,战马冲撞,战刀迭出,残躯断臂遍地可见,血水横流,战场上空充斥着如同实质的血腥煞气,令人窒息。
短短一个时辰的两军冲杀,六万汉军战骑(包括轲比能率领的两万鲜卑铁骑在内)已战死上万名将士,并且这个数字随着战斗愈发剧烈而不断增大,每一分每一秒都在急剧攀升,时时变幻着。与之相对的是,蛮军阵亡将士的数量近乎四倍于汉军,仅以目前所见,其伤亡不下于四万。
这并不是说汉军将士能够以一敌四,而是将近十六万蛮军之中有一半都是蛮夷部落中的普通男丁,他们之中不仅有半大孩子还有年近半百的老人。然而他们此刻都拿着兵器,骑上战马,跟随部落将领冲上战场。上了战场便是战士,战场上没有怜悯,生死各安天命,技不如人,等待他们的就是死亡。
此时此刻,整个战场都是战骑冲锋厮杀的身影。所有战骑都集中在战场中央,两军将士有进无退,寸步不让,睚眦必争。每前进一步都要付出血的代价,每后退一步就意味着死亡,数以十万计的战马迎面冲撞,马背上的战士拼命搏杀,勇往直前。那一阵阵马嘶、一声声嘶喊、一片片红光,换来的是,惨绝人寰的濒死惨叫,琳琅满目的血肉尸骸,还有一个个残缺不全的肢体和挣扎中的痛哭哀嚎。
这就是战争,血与火铸造而成的屠宰场。弱肉强食,惟有强者才能生存下去,惟有勇者才有继续活下去的希望。
在两军后方,数万蛮军张弓驰射,或精准射杀,或抛射升空,箭矢直扑汉军战骑后阵呼啸而来。而汉军后方的步军则架起车弩,超远距离抛射,射杀蛮军后阵的战骑,而弓箭手同样是精准射杀。因此两军阵亡将士有三成是死在两军弓箭手的射杀之下。相比之中,汉军的弓弩射程更远,杀伤力更大,而且箭矢充足,占据绝对优势。
弓弩一直都是西凉军征战的大杀器,所有将士都是弓箭手,战骑也不例外。故而,擅长弓马的蛮军想在西凉军面前占便宜,无疑是找错了对象,撞上硬茬了。
尽管战况剧烈而胶着,但汉军的兵力劣势仍是无法弥补。左、中、右三支战骑都处于蛮军的围攻当中,处境十分不利,短期之内还能抵挡蛮军的进攻,但是随着伤亡不断增加,时间一长,只怕很难挡住蛮军的猛冲猛打。即便如此,如不是汉军后方弓弩众多,将阵前编织成密不透缝的箭矢大阵,恐怕蛮军早已冲到后方,大肆屠杀步军了。
眼见战局不妙,诸葛亮和田豫二人对视一眼,神情愈发凝重,遂不约而同地将目光投向骅骝马背上的傲然屹立的身影。
————————未完待续————————————(未完待续。。)
ps: 【衷心感谢:1999存在书友的月票支持,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