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的办法却是唐朝的“府兵制”它让盛唐的军队拥有极强的战斗力,可危害性也是致命的。军人们有自己收入,根本不用政府养,于是藩镇林立,大家都是土皇帝!
明目张胆地动摇国家根本,范仲淹却安然无恙,找理由有一大堆,其实一条就足够了:宋朝不杀言事大臣。但对他仍很特殊。
他的10条建议,只删除了“修武备”1条,其它全部采纳。1个月后就在全国推广实行。这样的速度和力度,是宋朝近30年来从没过的。由此可见仁宗皇帝对改变国家现状的心愿也是多么迫切,同时也让以范仲淹为首的新党君子们兴奋异常。
“为天地立名,为百姓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所有孔圣门徒、儒家子弟的共同心愿,从这时起,就要变成现实了!
很激动人心,真该马上切换到更热血沸腾的改革现场上去,看下广阔天地里正在进行怎样天翻地覆的巨变。但稍等,还有些问题要交代。比如这次庆历三年所进行的…不叫变法,而叫新政!
要在开头就给它定性。这样你也能直接看到它的结果。仔细玩味范仲淹这10条,除“修武备”外,没任何一条是改革性质的,都只是补充和完善。这就确定了这次改革的剧烈程度。之所以以后会出现那样结果,纯粹是有人吃饱了撑的,没事找事。
另还有一点要注意到,天章阁问策,不仅范仲淹提交了新政意见,富弼、韩琦也都有各自奏章。富弼写了当世之务10余条和安边13策,把军政两方面都论述了一遍。韩琦先上了7个条款,随后改成了8个:选将帅、明按察、丰财利、遏侥幸、进能吏、退不才、去冗食、谨入官。
看着和范仲淹差不多,还粗略了些。所以历史上一般只以范仲淹的10条为准。但要小心:韩琦也发过言了,他也开过会,且头衔很高。这就造成了一事实:范仲淹有多高,韩琦就也有多高,无论如何都差不了多少,大家是平级!甚至富弼也同样。君子们“和而不同”没有谁是绝对说一不二的领袖!
现在提到这些,只是要说明一件事。即范仲淹新政还是彻底为统治阶级服务的,全是用于改善宋朝当时的政府职能,就算触犯了官场上一些利益,也非常轻微。他没法像30年后那场真正改革性质的变法中。那位天地神明祖宗皇命都不在乎的人,所达到的激烈对抗程度(顺便说下,那个人就在一年前考中了进士,名次蛮高的,是一甲第4名。现在正在南方一小地方当个芝麻小官,奉养母亲,教携诸弟,日子过得很清苦)
综上所述,范仲淹出发点很好。方法很柔和,皇帝决心也很大,只是1个月后,新政就开始在全国实行。这形势是多么喜人啊。那么请问,为什么就出了岔子呢?问题就出在新政推行的头一条“择长官”上。
宋朝中央部门,计有三省(中书省、枢密院、三司)六部(吏、户、礼、兵、刑、工)二十四司(吏部4司:吏部、司封、司勋、考功。户部4司:户部、度支、金部、仓部。礼部4司:礼部、祀部、主客、膳部。兵部4司:兵部、职方、驾部、库部。刑部4司:刑部、都官、比部、司门。工部4司:工部、屯田、虞部、水部)地方政府是三级:路-州(或府、军、监)-县。在赵匡胤时期“路”还没叫路而叫“道”全国分13道,道级单位里有“漕司。宪司,仓司,帅司”其它州、府、军、监、县也都有各自的正副之称。级别清晰。
要先说明的是这里大部分都与唐代相同,甚至也被后世延用,如六部二十四司等。但其它的就充满了赵匡胤个人智慧和他特别的需求爱好。
首先为什么要有“三省”?三省中中书省是最高行政机构、枢密院是最高军事机构、三司是最高财政机构。说白了就是权、兵、财,这在以前,都是宰相一人说了算。但在赵匡胤这里不行,之前赵普曾对他说过:对付天下藩镇造反的最好招数无非就是“削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而赵普想不到的是,人总是会自作自受。赵匡胤把这一套突然间原数奉还,都安到了他头上。首先就把宰相之权中的权、兵、财给分了,然后下面再层层分割,所有部门的设置及官员的调配,都按这一原则来进行。
如给中书省老大“中书门下平章事”配备了个秘书副手——参知政事。给枢密院老大“枢密使”分的副手就更多——枢密副使、知枢密院事、同知枢密院事、佥书枢密院事。三司的老大“三司使”好些,手下有盐铁司(工商收入,兵器制造等)度支司(财政收支,粮食漕运等)户部司(户口,赋税,榷酒等)。都是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注定了只是个操心烦力的小角色。
精神继续贯彻,向下到“路”一级。路的主管叫“转运使”总管一路内的财赋动转,最先是用它来收夺藩镇的钱谷,可后来连它也要被怀疑,因时间稍长,转运使不管名字叫什么,它本身就又有了唐朝藩镇的权力。于是才又有了“漕司(管钱。老大转运使)宪司(管狱。老大提点刑狱使)仓司(管救灾。老大提举常平使)帅司(管兵。老大安抚使)”的设立,把转运使的权力都分了。
下面的州、府、县等官就更不用说了,加派的“通判”是他们的克星,名义上是副手,可动不动就名目张胆地叫嚣:我是监郡,朝廷就是命我来监督你的!
看到这,该明白赵匡胤的饭碗也不是那么好端的了吧?但这还没完,职能部门都设置好了,可对具体办事官员得怎样控制呢?赵匡胤显示出的才华让历代所有帝王都瞠目结舌、望尘莫及:他来了个官、职、差三分离!
你当了官,不管这官名有多大,也不等于你就是个什么官了。那只是代表你到了什么级别,可每月领多少钱回家。所以很贴切地叫“寄禄官”而职也没什么实际用处,只是个荣誉头衔。只有当你被差遣了。很好!这样你才真正既有了官、也有了职、又有了权…但也别高兴,一切都是暂时的,随时都会有位仁兄突然走过来告诉你可回家歇会了,我的差遣来了。于是你就得让位,一切从头开始,再次等待。
除此之外,宋朝还有审官院(考核京朝官)考课院(考核幕职和地方官)负责官吏考核,当时称磨勘。一年一考,三考为一任。但要注意,不是考查你有什么政绩。而是查你有什么过错。只要你不犯错,就能升迁。怎么样?明白为什么宋朝官员都老成持重了吧?
还有御史台和之后刘娥设立的知谏院。宋朝的言官不像唐朝,唐朝是直接对皇上说话、给皇上挑错。可在宋朝,你得背对皇帝,面向同僚,认准你的主攻方向!且有各种硬性规定如规定每月至少要奏事一次,称为“月课”如百日内无纠弹,即罢免降职或罚“辱台钱”而只要敢于奏弹,无论实否。一律有赏!明白宋朝官员为什么那么敢说话、那么不停说话了吧?
就这样,赵匡胤才基本上完成了“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都收了”——大圣人朱熹语录
可这还不够。赵匡胤和赵普继续给官职来了个叠床架屋、官上加官,把转运使权力继续在暗地里分散了,最起码没监督管理权,这份权力派给了一叫“按察使”的官。于是就造成了转动使名义上是地方老大。可没人怕的现象。
范仲淹提议让转运使和按察使合而为一,把下属各部门各官吏工作情况全面向中央汇报,这样看谁敢不服。敢不用心工作?
命令一下,人心振奋。不过最振奋的人还不是各路的转运使大哥,而是开封城里当时最有名的大才子欧阳修。这时他升官了,是知谏院院长,掌握了宋朝1/2的弹劾权。而掌握这份权力的过程,就是他毕生引以为傲的业绩:吕夷简下野后,他和蔡襄、余靖等君子们同心协力,把吕夷简例年来安插进两府、两制、御史台、知谏院的同党们都赶下了台。20多年污垢一下都洗白,怎一爽字了得!
结果他爱干净就成了习性。9月仁宗皇帝开天章阁问策,10月九大条例开始实行,11月他就接连上书两封:一是弹劾两制官(翰林学士和知制诰)“今两制之中,奸邪者未能尽去”还得继续清洗。一是瞄准了由两制官推荐的御史台,掌管着宋朝另1/2弹劾权的同级部门“近年台官,无一人可称者”没一个人是合格的,不是当时,而是好多年!
很多年后,这两封奏章被认为是庆历年间最伟大疯子欧阳修的开山之作,是他成为顶级君子、又同时把新政玩死的证据之一。
但要真正理解他为什么要这样,尤其重要的是他怎么就敢这样做:需重新回顾下宋朝当时的政府名单:
宰相章得象、晏殊。参知政事贾昌朝、范仲淹。枢密使杜衍。枢密副使韩琦、富弼。权三司使:王尧臣
这份名单里,范仲淹、韩琦、富弼、王尧臣都是自己人。晏殊是富弼的老丈人。章得象认为新党很可爱,时刻都笑得跟朵花似的。杜衍更不用说,此人以后倒霉都是因与新党结盟。外人只有贾昌朝一个…
这是多好的形势啊!于是欧阳修强烈要求抓住形势,把新政的第一要旨“择人”上纲上线,达到一完美的理想程度,即“进贤退不肖”把君子们都提上来、把小人们都赶下去,只有这样,大宋才能焕然一新。
奏章送上去了,欧阳修坐等好消息。他坚信8人内阁必将全票通过他的提议,就算唯一那一票贾昌朝会反对,也没什么大不了。单只平级的范仲淹就足以压死他,更何况很可能贾昌朝只会沉默,毕竟官场大忌就是枪打出头鸟!
哪怕这两封信骂的就是贾昌朝本人。很不幸,这就是现实。稍微知道些内情的人都明白欧阳修弹劾的这两个部门具体到个人头上,会砸到谁:一个是现任御史台长官王拱辰,一个是前任御史台长官、现参知政事贾昌朝!于是对号入座,贾大人第一时间看到了这两封奏章。欧阳大才子写得清楚明白“近年台官”你是前任老大,说得就是你!
贾昌朝,他的官场生涯起步超级低,一小县城的主簿。后来之所以飞黄腾达,是因机缘巧合成了崇政殿说书。这是给皇帝讲课的职务,他零距离接触了仁宗皇帝。领导印象分高于一切,他开始统领御史台,再进入中书省,成为顶级文官。可这样的资历,你让欧阳修拿哪只眼睛能看得上呢?典型的小人,出身卑贱、学识低微。混得越高、危害越大“退不肖”这就是当今天下最大的不肖,定要把他搞倒!
可欧阳修也不想想:一没出身的人,能混到这一步,他凭借的是什么?欧阳修更大的错更在于把贾昌朝的老部下们都踢到了贾那一边。整个御史台及从御史台出来高升或退休的人,都成了贾的盟友。这些人在搞事、在弹劾别人时,欧阳修还在风花雪月、吟诗作对呢。这样,就决定了此次斗争的主调。
欧阳修的武器只有道义和文字,可这些人能无孔不入,直达要害,从“君子”们立身扬名的最根本处挖出毛病来,他们很容易就让人身败名裂。事实上,贾昌朝们的反击早已开始。他们没理会京城里气势汹汹的“君子”们,而是悄悄派人潜入了陕西四路。
那里是战场,更是新政各君子的发祥之地。砍掉这里的荣耀,才能击碎君子们高大形象的泡沫!具体出手人选是御史台里的监察御史梁坚,他选中的目标和动手部位,都是最准确最尖锐的。目标:滕宗谅。部位:钱!
滕宗谅和范仲淹是真正的老朋友。范仲淹那篇千古流传的文章就是为他而写!请回忆《岳阳楼记》第一句“庆历四年春,滕子京(滕宗谅的字)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俱兴。乃重修岳阳楼。属予作文而记之”
案件和最近这次定川寨之战有关。葛怀敏战败、泾原路被彻底打穿,范仲淹不顾一切带6000人马出战。李元昊主动撤退,原因大家都知道了,李元昊要的不是决战。滕宗谅当时是泾州知州,战火烧到他城下时,他比顶头上司王沿还要惨。没兵,只好征集几千农民穿上军装在城墙上站岗,这跟等死差不多。除了他,泾州城里一片惊慌,全体发抖…
幸好来的是范仲淹。滕宗谅的“罪行”就此犯下。他大摆酒宴欢迎老朋友,款待援兵,还到寺院里为定川寨之战的阵亡将士们做法事,一系列举动做完,宋史官方也承认:当地居民恐慌情绪大大缓解了。
但问题是:做这些事是要花钱的,滕宗谅没法点石成金,他…动用了官银!梁坚查得很仔细,前后共16万贯,他当场就要滕宗谅交出帐目明细!结果滕宗谅只能说出10万贯的去向,其它的就实在没法说清了…(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