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诗瑶已经十八岁了,这位海城路家庄富甲一方的大庄主路方远的千金小姐,按理早就应该谈婚论嫁了,原先在身边嬉戏耍闹的姊妹们都一个个嫁的嫁、分的分,如今只落得她孑然一身,好不冷落。
这倒也怪不得别人,只因贵小姐眼高气骄,一个个挤破门来相亲的富家子第、豪门公子都落得个乘兴而来,扫兴而归。
一来二去,这门庭日渐冷落,恐有高不成、低不就之忧也未可知。
眼看着闺女这般光景,老庄主不免心中忧愁。
直到后来,路诗瑶遇见了温一楠。
温一楠和路诗瑶的相遇纯属一次意外,那一年临近春节的时候,一骑快马邮差来至江南一个叫做小石头村的小山村,为温一楠送来一封书信,是温一楠远在西域的青涯山水莲观中离道长的亲笔信。
平日里都是自己的师傅,水莲观住持无真道长和自己有书信往来,而这一次却是自己的大师兄写信来,而且还是一封加急的信函,温一楠隐隐约约有了一丝丝不详的预感。
果然,拆开信件一看,温一楠心中不由得一沉,只见信中写到:
“一楠,一向可好?
自上次惜别,已又是七载有余。师傅及众道友每每提及于你,昨日种种,历历在目,念念不忘。
不幸的是,日前师傅忽患重疾,虽经医治,无有效果,在世之日恐不久矣。
想来师傅素来最是疼爱于你,你虽是俗家弟子,师傅却将毕生绝学青崖十三剑独传与你,对你之疼爱器重可见一斑。
一楠,你若能不辞辛苦,赶来与师傅生前一见,想必师傅心中一定甚是宽慰。
中离谨呈,珍重。
顺平年腊月初三。”
温一楠读过信,不免心中难过,一幕幕往事涌上心头。
青崖山水莲观地处西疆,道观住持无真道长,原名高茂生。
五十年前,高茂生与温一楠的父亲温中山结拜为兄弟,温中山年长一岁为兄,高茂生为弟。两人一同加入了当年方文达率领的中原农民起义军,反抗当朝暴政。
起义伊始,起义军避开朝廷在北郡的重兵布防,将进攻的重点方向放在了敌军势力薄弱的江南,渡过淮河,挥师南下,取得了节节胜利。
不想在攻打江南重镇潮远时,遇见潮远守军统领夏远帆的顽强抵抗,两军胶着不下之际,朝廷乘机调集北郡大军迅速南下,扑向潮远。
此时,被围困多日的潮远城内已是弹尽粮绝,眼看着无法再死守下去。
夏远帆一不做,二不休,开启城门主动迎敌,决心拼个鱼死网破。
双方在城南山谷一番激战,最终那潮远守军死的死,伤的伤,损伤大半,夏远帆也活不见人,死不见尸,不知所终。
而起义军经此一役,也是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元气大伤。
方文达欲率军进入潮远城内,却遭到温中山的极力反对,认为朝廷北郡大军将至,如若进城必将被重兵围困,难以脱身,当务之急就是赶紧撤离战场,避开北郡大军的追剿。
然而一切为时已晚,北郡大军已然在山谷四面形成了包围圈,将起义军团团困住。
潮远一战,起义军终告失败,高茂生从此浪迹天涯,后远遁至青崖山水莲观,做了道士,道号无真道长。
义军首领方文达则终不知生死。
也就是在这场战役中,温中山因掩护高茂生身负箭伤,幸被身边士兵死命救下,后携妻子辗转逃离至江南奉远县的一个叫做小石头村的偏蔽山村里隐居起来。
多年之后,已身为水莲观住持的无真道长云游四方来至山村,时隔多年,兄弟两人才又得以相见。
想来无真道长多年来也是云游四方为虚,寻找义兄为实。
弟兄俩今日终于得见,喜泪横流,只是无奈温中山恰遭旧伤复发,已然是回天无术。
温中山深知义弟文武双全,德行高尚,临终前便将年幼独子一楠托付于义弟授教。
无真道长协助义弟妻儿一同料理完丧事之后,便依照嘱托携带小一楠辗转返回水莲观。
是日,母子俩忍痛作别,约定好十年后再次相见。
话说无真道长,遵照义兄所托,不敢怠慢,十年来,将毕生所学,特别是青崖十三剑悉心传授于温一楠。
青崖十三剑是无真道长根据水莲观历代秘传的《莲花幻术》之《幻剑》一章,结合自己早些年在起义军中的一些实战经验,精心演练,专心悟出的一套剑术绝学,其招式之巧妙,技法之奇绝,普天之下,无出其右者。
温一楠自小聪慧伶俐,天赋异禀,不多时日,一整套青崖十三剑就学得有模有样了,到后来,竟有一股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味道了。
无真道长自然是看在眼里,喜在心头。本欲将那《莲花幻术》一并传授于一楠,无奈道观中早有规定,非观内道士不得外传,那温一楠现只是个俗家弟子,只好做罢。
后来,十年期满,依照约定,温一楠辞别师傅下山寻母。这时候的温一楠业已长成了一个英俊潇洒的小伙儿子了。
那一日,无真道长在山门前与一楠依依惜别,将自己曾在义军使用的一柄青铜长剑赠与一楠,并吩咐中离道长再多护送一程。
望着温一楠远去的背影,恍惚间,道长好像是看到了昔日义兄温中山的影子,不由地以衣袖拭泪。
却说大师兄中离道长送了一楠一程又一程,因世道混乱,嘱咐一楠一路上多加小心,左一句,右一句,直送至青崖山南山口下,这才作罢。
后来,温一楠凭着一柄快剑快意恩仇,威震江南,几年后,已是保安府内一名捕快,可谓年少得志,春风拂面。
而最终使得温一楠名声大噪的则是温一楠与方书云的终极一战。
这一战很紧张,很华丽,也很有戏剧性,出乎所有人的意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