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在一个明亮奢华的内室里雍容华贵的赵王伦正在品着四川送来的贡茶。他已经六十多岁了,但身体保养得非常硬朗。
禀报的人还没来,孙秀就惶惶的抢先进得屋内,扑通的跪倒在赵王伦的面前,兴奋得说道:“恭喜主公,恭喜主公啊!”
赵王伦先是愣,显然孙秀来,一般是不用通禀的,但这是内室,孙秀还是要在门外问候一声的。不过,人逢喜事精神爽,赵王伦还是没有太在意。
“到底出什么事了?”赵王伦平静的问道。
“主公,赵奉从宣帝(司马懿)庙回来了,他说宣帝显灵了。”春风得意的赵王伦禁不住也一阵紧张,瞪着孙秀,心想:“我这老爹,出来干什么?”
孙秀接着说:“宣帝显灵,要主公早日登上大宝,以昌大晋。”
赵王伦惊喜得蹦起来:“这是真的吗?”
“千真万确,臣怎敢乱言。赵奉就在门外,主公可以问他。”
赵奉是帝国宫廷老卜师,当年武帝遇有大事,也常问卜于赵奉。可是武帝一上台却禁止全国敬鬼神。
中国在宋朝之前,人们迷信鬼神,好听巫言,直到唐朝还有宫廷“神棍”,像隋炀帝时“李代杨”,李世民时有“武代李”,都是宫廷神棍的“杰作”。宋朝以后,高级官员全是儒家出身,包括皇室子弟也都深信儒学。宫廷相师才在中国慢慢消失,因为儒学是敬鬼神而远之的。
孙秀急于奉赵王伦为帝,使自己可晋升一级士族,就逼迫赵奉玩了这一出好戏。
赵王伦的确异常迷信,听到此事兴奋异常,近乎失态。
赵王伦蹦跶了一会儿,感到不妥,又沮丧地说:“这天下,哪有爷爷抢孙子皇位的。这不成了千古笑话。”
“天下都知道现今皇上愚钝,十年前,杨俊之乱,汝南王、楚王被杀。前时贾后之乱,那个不是因为皇帝愚钝才造成的。我想宣帝也是可怜子孙才会显灵。”
“有点道理。”赵王沉思着。
“贾后**,京中无人不知。其实是皇上很难再生育,贾后掠少年进宫,只是为了借腹生子,可惜她连生了四个女孩。若贾后毒计得逞,岂不是鸠占鹊巢,大晋名存实亡。主公铲除贾后,实为再造我大晋,我想这也是宣帝选中主公做天子的原因,主公不能逆神旨而为啊。”
赵王伦认为孙秀的话大有道理,狂喜不已。真是,大人物就是犯了天条,也能被小人辩护的冠冕堂皇。现在不是还有为甲级战犯招魂的小鬼。
孙秀的话使赵王伦受用万分,但还是有些担心的说:“我那四个儿子和众大臣,要有孙尚书这样的见地就好了。”
孙秀知道赵王伦称帝阻力很大,士族大多委婉拒之,连赵王的四个儿子也大力反对,孙秀不得已,才装神弄鬼。他看赵王伦已经彻底动心,更是胸有成竹。
说道:“士族志足意满,不求有功,但求无过,不足与谋。当年武帝伐孙吴,包括贾充在内的士族名流极力反对,只有寒门出身的张华全力鼓动,一意进取,为主分忧。禅位大事士族不足为谋,大事成后,分他们一杯羹,他们就会弹冠相庆,高呼万岁。”
“四位小王爷与反贼作战个个奋勇,他们是心向主公的,请主公勿优。他们只是怕时机不成熟,引起诸王起兵反对,骨肉相残罢了。”
赵王伦听得频频点头。
孙秀接着阐述:“其实四位小王爷是多虑了。放眼天下,只有梁王和您地位最隆,其他诸王均是您儿孙辈。梁王年已七旬,老迈不堪。您春秋鼎盛,又有再造大晋之功。皇上愚钝、绝后。禅位与主公,诸王大多是服气的。
最多只有奢望当皇太弟的皇上亲弟或许反对,皇上亲弟之中只有成都王和常山王年长,常山王并无强兵,不足为虑。还有司马冏号称景帝(司马师)之孙,其父过继给司马师后,两次与皇位失之交臂,齐王冏兵强马壮,野心不小。
“我认为诸王之中,有心且有力搞点小麻烦的,也就成都、齐二王而已。他们翻不了天。只要安抚了这两位,诸王都不足为惧。”孙秀说。
赵王伦眼前一片大亮,如月开云散,“那该如何安抚二王?”
“我早已替主公想好,拜齐王为镇东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封成都王颖为镇北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
“不可,不可,一个镇东,一个镇北,我大晋开朝以来,从未有人有如此大权,岂不是分‘我’大晋。”
孙秀心说,你还没做皇帝,这大晋还不是你的。可嘴上可不敢这么说,“等时局稳定下来,欲加之罪,还不是举手之劳。”
赵王、孙秀同时哈哈大笑。
赵王心情大爽,好似前途一片辉煌:惠帝正手捧玉玺,双手奉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