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一个电影帝国的诞生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正文 第 24 部分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快捷C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为了尽可能多的接触电影的方方面面,沈冲决定从拍摄器材租赁,到剧组成员招聘,再到后期剪辑制作,都不假人手,亲力亲为。

    《活埋》的剧本,沈冲写了个大体骨架,陈韵文添了很多感情戏,邱刚健加了很多内涵,和他一起来香港的金士杰,现在正窝在酒店里,构思着给这些内容加一个幽默的外皮。

    沈冲自认没什么幽默感,没本事去参合剧本的事,所以他去筹备电影的其他方面。

    拍摄场地很好解决,沈冲直接找上了长城电影制片厂,经过《白发魔女传》的合作和内地的同甘共苦,借个摄影棚完全是小菜一碟。

    《活埋》的道具也很简单,一个棺材,一把小刀,一个打火机,一部电话,这些东西,有李唐在,两三天就搞定。

    稍微有点麻烦的是电话机。

    做个能在黑暗中发光的电话机并不难,问题在于,用固定电话打电话,会不会很容易被追踪?如果是个人都能追踪,那电影就失去悬念了。

    为此,沈冲从内地回来后,专门去了一趟香港的大东电报局,找了几个电信工程师咨询。

    大东电报局是英国老牌国有电话公司,成立于1860年,有上百年的历史,是香港主要的电话通讯服务商之一。

    根据咨询,香港的电话线路大都深埋在地下,想要追踪,只能进入公司机房,查看程控数字交换机中的纪录,这对专业人士来说并不难,但普通人很难做到,而且即使想要追踪,也需要法官先授权。

    这样的答案,让沈冲放下心来,既然普通人无法做到,事情就好办了,胡乱编造个信号干扰仪之类的高科技虚幻玩意,设定《活埋》里的固定电话无法追踪即可,反正观众对各种高科技玩意,容忍度一向很高的。

    然后他还得到一个意外的消息,大东电报局去年淘汰了一批老式的门空分程控电话交换机,丢在仓库里准备当废品卖掉。

    这倒是个不错的商机!

    沈冲在内地,饱受长途电话通讯的折磨,他在黄山打了一个电话到深圳,整整花了三天时间。

    内地用的还是老旧的手工接线方式,打长途电话,是一种费力又费时的体力活。

    先打长途,得先挂号登记,告诉话务员,想打电话到哪个城市哪个单位,话务员依照挂号的顺序一个个的手工接,要是人多,得等上好几个小时,等到了,还要看线路忙不忙,如果忙,接不通,就重新等……

    沈冲就在屯溪县城里,硬生生的等了三天,还不如发电报快。

    虽然门空分程控电话交换机早就落伍了,但对内地来说,还是个好东西,可以利用利用。

    电信业务的利润之丰厚,即使如沈冲这样的穿越党,也忍不住心动……

    第二卷 第十四章 器材

    九龙塘,位于九龙的北部,是香港市区罕有的低密度发展区,以平房及别墅为主,环境清幽,其中德云道六号,有一家挂着香港沙龙电影有限公司招牌的建筑。

    沙龙电影公司是世界三大摄影机生产商之一的潘纳维申(pan**ision)的亚洲独家代理商,也是香港规模最大的电影拍摄器材租赁公司。

    “沈先生。”在一间空间不小的库房里,翁维铨指着面前的一个大家伙,说道:“我觉得,你用这款摄影机比较合适。”

    翁维铨个子不高,比较瘦弱,又戴个眼镜,一副文弱书生的样子。

    然而他可的履历可不平凡。

    翁维铨1949年出生,1969年在加州洛杉矶艺术中心学院修读摄影专业,1971年获得学士学位,同一年,他和著名的华裔摄影大师黄宗霑一起,拍摄了一部有关华人移民在美国生活的纪录片《洛克镇的一天》,拍摄初期,黄宗霑心脏病发作,于是整部纪录片,均由翁维铨独立完成,而且完成的非常漂亮,由此得到了黄宗霑的赏识,当他回到香港后,黄宗霑赞助他在举办了个人摄影展。

    1974年,翁维铨去印度尼西亚给一部纪录片做摄影,1975年在浸会书院传理系当老师,1976年,英国独立电视台来香港拍摄一部讲述毒品故事的纪录片,聘请他做助理制片和摄影师。

    这部纪录片拍了一年多的时间,翁维铨曾在西环一带,和吸毒人士一起生活了很久,用偷拍的方式,搜集了大量有关毒品的资料,由此萌发了拍摄一部讲述贩毒故事电影的想法。

    但不管是讲述贩毒的电影内容,还是伪纪录片的电影风格,在香港都是前所未有的东西,所以翁维铨找不到投资,他本打算自筹资金拍摄,正巧从朋友那里,听说了沈冲准备投资有新意电影的计划,于是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投了一份个人履历和拍摄规划书给东方魅力电影公司,没想到很快就受到了投资的通知。

    沈冲对纪录片式的拍摄手法非常感兴趣,他本打算亲自担任翁维铨电影的制片人,不过最近几个月,一直东奔西走,忙来忙去,实在没时间,也不好再拖下去,只好把制片工作又交给了曾励珍,让翁维铨和他同时开拍新电影。

    至于余允杭的《凶榜》,沈冲从公司收发室里挑了两个新人出来,担任助理制片人,负责预算控制,至于其他,一切放权,让余允杭自己负责。

    翁维铨是学摄影的,所以需要曾励珍帮衬,而余允杭是ucla电影系毕业的高材生,回到香港后,先给胡金铨做助手,然后在tvb任编导,拍过不少剧集,严浩拍《茄哩啡》,他就是监制,有学历,有经验,有没有制片人,对他来说,问题不大。

    黄宗霑曾十次获得奥斯卡提名,两次夺取奥斯卡最佳摄影的小金人,在五六十年代,一个中国人,能获得如此殊荣,是毋庸置疑的一代摄影宗师,他对翁维铨青眼相加,可见翁维铨的摄影水平绝对一流,所以沈冲跟着他,一起来挑选摄影机。

    “翁先生好眼力。”一个中年男子站在一旁,介绍道:“这款super…speed…lenses…announced是潘纳维申最新的产品,饱和度高,高亮足,行家首选。”

    “好,那就租这个。”沈冲是看不出来好坏,他只知道潘纳维申是顶级的摄影机品牌,好莱坞很多大片的结尾字幕上,都有它的标志,就和笔记本电脑上的英特尔标志一样常见。

    “翁先生准备用哪一款?”

    “我用这个。”翁维铨提起一个小型的便携摄影机,说道:“这个重量轻,可以肩扛,可以手持,方便在人群中拍摄。”

    沈冲好奇的接过来,摆弄了一会,咂咂嘴,说道:“这也不算轻啊,要是扛着跑一天,肯定得累趴下。”

    “习惯了就好。”翁维铨说道:“也不总是扛着拍。对了,汪老板,你们有哪些摄影机承托系统?”

    “有的,有很多类型。”那个中年男子,正是沙龙电影公司的老板汪长智,他拿出一本画册,很殷勤的翻到其中一页,说道:“你看这个如何?”

    翁维铨看了一下,点头说道:“这个不错,意大利的加通尼(cartoni),好东西。”

    不过他马上又皱眉,问道:“但这租金?”

    “加通尼是世界上最好的摄影机承托生产商,从上到下,全是独家专利打造的,坚固平稳,能任意角度旋转,和潘纳维申是绝配。”汪长智带着职业的微笑,说道:“东西好,价格自然会贵一点,一分钱一分货嘛。”

    “只要货好,价格好说。”赚的钱越来越多,沈冲也越发的大方,凡是能提高电影质量的,他都不吝啬,“翁先生不要担心预算,凡是拍摄需要的,都租下来,我会跟珍姐打招呼的。”

    有了沈冲的首肯,翁维铨放开手脚,大肆采购了一番,沈冲跟在后面,打听一些器材的售价,暗自咋舌。

    潘纳维申的摄影机只租不卖,租金虽然很贵,但还能承受,像另一个摄影机大鳄阿莱(arri)的产品,不带镜头,不带现场收音麦克风,价格就要200多万港币……而稍微好一点的镜头,售价就在百万港币以上。

    除了摄影机,还有胶片,一本胶片要1000多港币,只能拍摄4分钟,如果拍10分钟的素材镜头,有1分钟最终可用,也就是1:10的片比来算的话,拍摄一部90分钟的电影,光胶片就需要20多万。

    难怪有人说,在胶片时代,摄影机只要一开动,烧的全是钱。

    所以在香港,如果一个电影导演,片比超过1:5,就基本找不到投资了……(注1)

    沈冲拍《活埋》,就一个场景,器材要求比较简单,翁维铨要拍纪录片风格的电影,需要在闹市中拍摄取景,难度很大,需要的器材很多。

    除了摄影机和胶片,还有灯光和布光设备,录音收音设备,电源设备,摄影机控制设备等等一大堆器材,沈冲跟在后面,涨了很多见识。

    尤其是沙龙电影公司的老板汪长智,对电影器材方方面面的知识非常熟,厂家,型号,功率等等参数,张口就来,绝不含糊,让沈冲佩服不已。(注2)

    “汪先生,除了德国的阿莱、法国的阿通(aaton)和美国潘纳维申。”沈冲站在一旁,一边看翁维铨挑选设备,一边和汪长智闲聊:“现在还有哪几家著名的摄影机生产商?”

    “摄影机主要就这三个厂家,阿莱和潘纳维申是主流,阿通主要是拍纪录片用的,拍电影用的少。”汪长智想了一下,说道:“不过我上次去德国,听说奥地利有个小公司,生产的摄影机很有特点,在欧洲口碑不错,但是产量很少,需要先下订单。”

    “哦?”沈冲对这个信息很感兴趣,连忙问道:“这家公司叫什么名字?”

    “moviecam。”汪长智说道:“沈先生如果需要,我可以找欧洲的朋友,帮忙下订单。”

    “那倒不用麻烦汪先生。”沈冲一笑,说道:“能给我个这家公司的联系方式吗?我正准备过段时间去趟欧洲,顺便去看看,长长见识。”

    ……

    搞定了器材之后,还需要搞定剧组成员。

    翁维铨要去拍《行规》,摄影师得另外找人,沈冲这次动了金手指,直接从记忆里搜了个名人出来——黄岳泰。

    黄岳泰出身自电影世家,父亲也是著名摄影师,他是香港电影界成就最高的摄影师之一,曾经九次获得金像奖最佳摄影奖,其中有两次三连冠,其纪录可谓空前绝后。

    沈冲很欣赏他,不仅因为他的摄影技巧,更因为他创办了香港电影工业中第一个正式注册的非盈利独立专业组织——香港专业电影摄影师学会(hksc),而且能让这个组织一直保持活力和专业素质,不像香港其他演艺组织,徒有虚名,人人可入。

    黄岳泰风格多变,不拘一格,可以配合电影剧情,随机应变,这也是沈冲放弃杜可风,去找他的缘由。

    未来号称“亚洲第一摄影师”的杜可风,沈冲在耕莘实验剧场见过,他本来是做船员的,结果船走了,人留下了,于是就在台北厮混,在小剧场里做布景等美术活。(注3)

    杜可风此时没有任何摄影经验,他那极度个人化的摄影风格,又和《活埋》不太搭调,所以沈冲没把他从台北带过来,而是把他签给了张爱嘉负责的台湾分公司,给侯孝贤的第一部电影做摄影指导。

    黄岳泰现在是邵氏的签约摄影师,跟着刘家良拍了《少林三十六房》、《中华丈夫》、《疯猴》等几部电影,算是小有名气,但邵氏室内布景,流水线制作电影的模式里,摄影师只是个蓝领工人,并不受重视。

    所以沈冲上门一说,邵氏很快就同意外借。

    摄影师有了,主演也有了,再找几个零杂工做剧务,沈冲的草台班子就搭建好了,等金士杰搞定剧本,就可以开拍了。

    ————————————————

    注1:器材和胶片数据,根据最近十几年的价格推断,专业器材价格一向稳定……如有读者有更准确数据,欢迎留言。

    注2:汪长智2007年荣获金像奖专业精神奖,现已去世。

    注2:杜可风在1979年左右在台北,参与了兰陵剧坊的创建。

    第二卷 第十五章 嘉禾

    沈冲很快就发现,自己不是做导演的料子,至少不是个天才导演的料子。

    剧本的写作,他全程参与,细节全部知晓,一有空闲就在揣摩,在拍摄前,还画了不少分镜头——据陈韵文的说法,那是小孩子涂鸦。

    然而拍了三天,每天用了10盒胶片,拍的时候感觉良好,可晚上冲洗出来一看,统统不行,三四万块的胶片,基本打水漂了。

    看过大量的电影,不代表就会拍,就好像看过很多小说,不代表就能写一本好书,看过很多**,不代表上床了就是大师。

    什么时候用什么样的镜头,摄影机和演员之间的距离是多少,景深怎么安排,前景、背景和演员的关系如何,演员要占据画面中的什么位置……

    各种细节问题,层出不穷,沈冲焦头烂额,烦不胜烦。

    而且越拍,沈冲越觉得,之前太想当然了,以为简单的场景好拍,其实越简单的场景,越难拍,如何把一个狭小单调的场景,拍出不同的画面,有层次的交代细节,是一门非常高深的学问。

    拍大场面,考验的是幕后的统筹能力,至于导演本身的水平,反而要求并不高。

    比如人多的场面,只要跟着主演走,动作多的场面,只要对准打斗的演员,镜头中其余的细节,观众不会在意。

    这就好比吃火锅,各种作料食物都对汤底里丢,即使味道有点小问题,食客也尝不出来。

    而《活埋》是单一场景,任何细节都会放大,好比是一碗蛋炒饭,好不好吃,关键就看导演的水平。

    不仅做导演的沈冲头疼,做主演的金士杰也陷入困境。

    舞台和电影,虽然都是表演,区别还是蛮大的,金士杰是第一次接触电影,经验也不如后世丰富,他好像一个踢惯了11人全场足球的职业高手,忽然来踢7人室内小场足球那样,不太适应,做表情和讲台词,都偏向舞台风格,有点过分的夸张。

    这个问题,拍完第一天,他自己就发现了,沈冲也知道,但两人都是菜鸟,谁也指导不了谁,只能不断的摸索,反复尝试。

    好在黄岳泰拍过几部电影,有些经验,他又不藏私,把所知道的的东西倾囊相授,又尽心尽力的做好摄影工作,才让这三天的胶片没有全白费,好歹有几分钟的镜头是非常不错的。

    除了本身的技术问题之外,时间也是个大问题。

    沈冲名气越来越大,生意越做越多,即使没钱了,宅起来不主动出去找事,事情也会找他。

    比如嘉禾,就找上门来了——才开拍一天,邹文怀就亲自打电话到公司,邀请沈冲共进晚餐。

    邹文怀的目的,沈冲心知肚明,然而大亨相请,无论如何,都要赴宴的。

    王晶的《追女仔》不出意料,在七夕之后,每日票房迅速回落,放映第二周结束的时候,单日票房跌到20万不到的境界,邵氏直接砍掉了一半多的戏院,改放别的电影。

    不过即使如此,《追女仔》的总票房也突破了800万,等最终下线的时候,很有可能超过许冠文的《半斤八两》,坐上香港电影历年票房总榜亚军的位子。

    如此一来,嘉禾坐不住了。

    嘉禾此时,文有许冠文,武有成龙,一个只要出手,必然是年度票房冠军,一个如旭日初升,光芒万丈,还有吴思远、袁和平、洪金宝等一大批实力不俗的卫星制作公司辅佐,势头蒸蒸日上。

    而邵氏则日薄西山,三个扛鼎重臣里,张彻精力不济,产量少,票房成绩也每况愈下;李翰祥不仅身体不好,还心生二意,前段时间被媒体爆出准备回大陆拍戏的新闻,让邵逸夫不得不亲自出面辟谣,特意和台湾方面解释;楚原虽然宝刀不老,但大厦将倾,独木岂能挽救。

    此消彼长,香港电影圈里,人人都在说,邵氏不行了,八十年代是嘉禾的。

    而沈冲横空出世,两部电影,送给邵氏近千万的纯利,一下子把声势翻过来了。

    《疯劫》还可以说是天上掉馅饼,邵氏头大,正好砸中了。

    《追女仔》就有点微妙了,虽然是东方魅力制片的,但导演是邵氏自己人,邵氏最近几年,只见旧人走,没见新人出,人才不断流失,颓势明显,这次王晶大出风头,让邵氏有点枯木逢春,老树开新花的味道。

    邵氏旗下有数千员工,要是再冒出来几个像王晶这样的黑马,逆转局势,指日可待。

    而且邵氏的人去帮东方魅力拍电影,他们想干嘛?

    邵氏家大业大,有人有片场有院线,东方魅力虽然只出品了两部电影,但制作和发行的水平,香港已经无人敢轻视,这两家联合,优势互补,要是每年都来个三五部《疯劫》这样的票房奇迹,嘉禾日子可不好过……

    毕竟市场就那么大,香港一块,台湾一块,东南亚一块,台湾和东南亚是邵氏的传统强势区,要是香港本埠再争不过,嘉禾可就成千年老二了。

    沈冲和邵氏签订的放映协议,在业界并不是秘密,条件苛刻,而且是一锤子买卖,邹文怀约他吃饭,明显是想从中截胡。

    ……

    邹文怀请客的地点,是一家日式餐厅,除他之外,还有蔡永昌和舒琪作陪。

    蔡永昌是负责嘉禾院线放映生意的大佬,他出席是理所当然。

    舒琪是沈冲好友,纯粹做个牵线人,打酱油的,不过从这个安排看,邹文怀对沈冲还是相当重视的,把他当做平起平坐的角色对待。

    双方落座,稍事寒暄之后,邹文怀就说出了目的:“沈先生,不知道你的东方魅力,有没有兴趣和我们嘉禾合作?”

    “能和嘉禾这样的大公司合作,是我的荣幸。”沈冲先恭维了一句,然后问道:“不知道邹先生打算怎么合作?”

    “我们出钱出人,沈先生负责制片。”邹文怀不语,蔡永昌开口说道:“或者如沈先生和邵氏合作的一样,沈先生独立制片,在我们嘉禾院线上映,大家分成。”

    沈冲放下筷子,沉吟不语。

    第一种合作方式,说白了就是包拍,嘉禾出资金,沈冲负责制片,然后版权归嘉禾,在嘉禾院线上映。

    这是嘉禾和卫星公司惯常的合作方式,好处是只要够节省,肯定有收成,坏处是票房再好,自己分不到。

    洪金宝的宝禾电影公司,袁和平的和平电影公司,都是这样合作的。(注1)

    这种方式,沈冲肯定是不会选的,他看不上从预算上扣下来的那点小钱。

    至于独立制片,和嘉禾票房分成,这种方式倒是可以考虑。

    自家院线建设,没有两三年的时间,成不了气候,况且连续两部票房大卖的电影,想必邵氏这头睡狮也震撼的差不多了,现在改投嘉禾,扩展票房分成的比例,为独立制片开拓渠道,对香港电影有好处。

    “我这人不喜欢被约束,喜欢独立制片。”沈冲开口说道:“如果在嘉禾院线上映的话,这分成比例该如何算?”

    “来,来,沈先生,喝酒。”邹文怀殷勤的劝了一杯酒后,说道:“有句古话,叫做店大欺客,邵氏是大店,沈先生当初去找他们,自然会受点委屈,如果来找我们嘉禾,分成比例决不至于这么苛刻。”

    “是啊,邵氏做的不地道。”蔡永昌和邹文怀几十年的交情,配合默契,他附和了一句,说道:“沈先生年轻有为,见识比我们这些老家伙要强,所以我在这里,也不说虚的,直接掏底牌,如果电影在嘉禾院线上映,500万以下,咱们六四分,500万以上,咱们五五分,沈先生以为如何?”

    “那发行和营销费用呢?”

    “这方面……”邹文怀轻飘飘的的说道:“沈先生是行家,《疯劫》和《追女仔》的宣传营销,让人叹为观止,以后电影上映,有需要嘉禾配合的地方,我们一定照办。”

    说的好听,言下之意,发行和宣传,还是沈冲自己负责。

    不过这分成比例,已经很有诚意了,比邵氏给的要好很多,这个口子一开,日后其他独立制片商和嘉禾谈判,也有个参照,总归是不错的。

    在包拍制下,制片人会千方百计压缩成本,对电影质量有害无益,独立制片好歹预算会充足一点,自由一点,对香港电影的发展有好处,值得沈冲去推动。

    这顿饭,吃了三个多小时,最终沈冲答应和嘉禾签部头约,未来一年里,将会制作四部电影,在嘉禾院线上映。

    和嘉禾的事情刚搞定,汇丰银行又找上门来。

    沈冲为了尽可能的提高在李嘉诚心中的地位,把魔方、visicalc以及俄罗斯方块,统统做了抵押,弄了上千万美元,除了一小部分拿去收购苹果股票外,其余统统交给费利通,让他安排收购和记黄埔的股份。

    1978年,李嘉诚偷袭另一家老牌英资地产集团九龙仓,因为消息外泄,九龙仓背后的怡和洋行全力反击,导致收购失败,丢了一块大肥R,极为可惜。

    所以这次购买和记黄埔,保密措施做的极为严密,市面上没有任何消息泄露,在收购即将完成的节骨眼上,沈冲携几千万的资本,交给汇丰银行的高级投资顾问,来购买和记黄埔的股票,自然让李嘉诚和汇丰银行都极为紧张……

    ————————————

    注1:根据洪金宝访谈,他说从没在嘉禾拿到过票房分红。

    第二卷 第十六章 方育平

    沈冲的这几千万港币,其实只是敲山震虎,他并没有打算真的把钱拿去买和记黄埔的股份——要是真买,香港有的是投资公司,尽可以偷偷的买,何必送上门去委托汇丰银行呢。

    要是在平时,不管是汇丰银行还是李嘉诚,几千万港币在他们眼里,都是小菜一碟,不过在和记黄埔的交易收官阶段,这时候的几千万,作用就变得举足轻重了,这些资金如果忽然涌入股市,肯定会推高和记黄埔的股价,对交易产生不利影响。

    要知道李嘉诚收购汇丰银行手上的和记黄埔股权,是根据流通股的表现来设定溢价的,股价即使只涨一块钱,他就得多付上亿的收购成本。

    更麻烦的是,和记黄埔的股价大涨,很有可能引发各种猜测,从而泄露了李嘉诚的收购意图。

    如此种种,沈冲这个半路杀出个程咬金的计划,很完美的达到了目的……

    在和邹文怀共进晚餐的第三天,沈冲就在深水湾高尔夫球场里,见到了汇丰银行的大boss沈弼和李嘉诚,三人共进午餐,然后一起打了两小时的高尔夫。

    这次会面之后,沈冲立刻把所有资金,转去买了黄金期货。

    在他穿越前,国际黄金价格大跌,“中国大妈”名扬世界,各种有关黄金的报道铺天盖地,而稍微有深度的报道,都提到了1979年国际黄金价格暴涨的往事。

    1979年夏季开始,到1980年1月底,黄金价格一路飙升,从360美元每盎司,暴涨到850美元每盎司。

    所以穿越之后,沈冲一直关注着金价的涨跌,并很快就发现了端倪——美国的共和党和民主党,在1979年,就在玩“债务上限”的把戏,结果导致4月份和5月份到期的美国国债“技术性违约”。

    同一时间,美国出现了恶性通胀,通胀率高达13%%u3002

    拜后世各种财经媒体所赐,沈冲这个投资理财盲,也知道在这种情况下,买黄金准没错。

    只是穿越之初的几个月,钱都花在刀刃上,没有余钱去捣鼓黄金期货,现在有钱了,自然要去刷一下。

    在期货市场,利用上百倍的杠杆,沈冲这几千万港币,几个月之后,就会翻上几番,可以让他一年之内,进入亿万富豪的行列,成为名符其实的有钱人。

    此时金价已经突破400美元每盎司了,但离850美元每盎司的顶峰还差的很远,沈冲穿越后,虽然小有成就,但完全没有可能去影响美国的通货膨胀,所以黄金价格肯定会继续涨的,完全不存在风险。

    怎么做期货,沈冲不懂,他对金融市场也没什么兴趣,于是把所有资金存入户头,选择最高的杠杆,然后授权费利通C作,只买涨,不买跌。

    和沈弼以及李嘉诚打交道,又折腾黄金期货,耗费了沈冲几天的时间和精力,等他回过神,想要专心致志的拍电影的时候,又来了一封电报,让他终于明白,他已经失去了成为顶级电影导演的机会——因为时间和精力,已经不是他能控制的了。

    这封电报,来自内地,是文化部电影局发的,邀请他十月初去北京,参加中国电影工作者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

    这是黄山之旅后,他的小翅膀在内地扇起来的第一场风暴——要是没有黄山之旅,他一个香港小青年,有什么资格去参加这种层次的会议?

    这个会,必须得去!

    然而现在已经是9月12日了,这几天拍下来的镜头,感觉不错的,不足十分钟,到月底肯定无法完成电影。

    这让沈冲很遗憾,作为一个电影爱好者,却眼睁睁的看着自己的处女作流产了……何其悲哀。

    还是找个专业人士来做帮手吧……

    仿佛是天意,沈冲拿着电报,从长城电影制片厂的经理室走出来的时候,就看到了一个熟人。

    “嘿!”沈冲喊了一声,快步走上去,打招呼道:“老方,好久不见。”

    “阿冲是你啊,好久不见。”这人,正是方育平,他打量了沈冲一下,问道:“你在这里做什么?”

    “我正要问你呢。”沈冲笑着问了一句同样的话:“你在这里做什么?”

    “方先生是来厂里做剧务的。”送沈冲出来的傅奇替他回答,然后指了指两人,问道:“你们认识?”

    “老朋友了。”沈冲拍了一下方育平的肩膀,说道:“老方是我最先认识的电影人。”

    “我哪里算电影人。”方育平憨笑,推了推眼镜,说道:“一部电影都没拍过。”

    “你是南加大的电影硕士,怎么能说不是电影人。”沈冲先说了一句,然后和傅奇告别:“傅叔叔,你忙你的,我和老方聚聚,聊聊天。”

    “行,你们既然是好朋友,我就不参合了。”傅奇挥了挥手,转手回了办公室。

    “阿冲,你和傅经理很熟?”

    “还行吧。”沈冲揽着他的肩膀,连声说道:“走,走,这里太热了,去片场那边坐坐。老方,真是缘分啊,我刚想着去找你,出门就看到了,你说是不是很巧?”

    “找我做什么?”

    “找你拍戏啊。”沈冲放开手,说道:“我正在借长城的片场拍一部戏,结果发现不是那块料,拍的很不顺利,正想着找你来做个老师,教教我。”

    没错,方育平正是沈冲心中理想的接任导演人选。

    方育平先在香港浸会书院读传理系,1971年去美国佐治亚大学新闻系主修广播、电视和电影,1975年在南加州大学取得了电影制作硕士学位,然后回香港加入香港电台电视部,从助理编导升为编导,拍过《狮子山下》中的一些剧集,其中《野孩子》一篇获得了1977年亚洲广播协会最佳青年导演奖。

    沈冲前段时间就听说他和左派电影公司来往频繁,想不到已经和长城电影公司扯上关系了,不过看傅奇刚才的话,方育平还没有得到做导演的机会。

    不过这也不奇怪,他虽然有非常耀眼的学历和履历,但毕竟不是左派电影公司的自己人,需要考察……

    前有南加州大学电影硕士的学历,后有三届金像奖最佳导演的殊荣,加上他一直钟爱纪录片和写实题材的电影风格,不管是实力,还是风格,都比较符合《活埋》,让他来联合执导,是非常好的选择。

    到了片场,把方育平介绍给金士杰和黄岳泰之后,沈冲手舞足蹈的简单介绍了一下剧情和拍摄意图,然后一脸期待的问道:“怎么样,老方,有没有兴趣来帮我?”

    “我先看看。”

    方育平没急着答复,他先仔细的检查了一遍器材和道具,又拿着剧本看了一会,让金士杰做了几个表演片段,接着又要求去看沈冲之前拍的素材镜头。

    长城虽然资金窘迫,但五脏俱全,冲印车间,放映厅统统都有,不用东奔西跑,非常方便,这也是沈冲特意来租用片场的缘由之一。

    花了一个多小时,把一些质量尚可镜头看了一遍后,沈冲带着既得意又自卑的心情,迫不及待的问道:“怎么样?”

    方育平瞅了瞅他,一副欲言又止的神情。

    “老方,你这是什么表情?”沈冲一拍座椅,说道:“有话直说。”

    方育平是个厚道人,既然沈冲让他直说,他就直说:“我觉得你在瞎胡闹,完全不知道在拍什么,也不知道自己想拍什么。”

    沈冲尴尬,打个哈哈,摸着脑袋,说道:“我也有这种感觉。”

    “光是出场镜头,你就从不同的角度拍了四五组。”方育平直摇头,说道:“这说明你对电影没有一个整体的概念,你不是在拍电影,你是在拍镜头,你是不是打算把所以镜头拍完后,做拼图一样,把它们组合成电影?”

    “是啊是啊,哈哈。”沈冲继续打哈哈,心悦诚服的说道:“老方,真有你的,一下就看出来我的想法了。”

    “这样不行的,拼图再好,也不能算美术。”方育平说道:“看完剧本,就应该对电影的整体风格、气氛还有画面质感,有个统一的概念,该如何构图,如何布置景深,在拍之前,都应该心中有数才行。”

    “我不是科班出身,没什么经验,纯粹瞎捣鼓。”沈冲站起来,说道:“老方,这电影你有没有兴趣?你来做导演,我给你做学徒。”

    “阿冲,说实话,你这个剧本,新意是有的。”方育平也站起来,他轻轻摇头,说道:“但太刻意求新,走了偏锋,不是电影该有的正宗路子,我不太喜欢。”

    沈冲默然,心中惊叹方育平敏锐的电影直觉。

    《活埋》的剧本,他折腾了几个月之后,早已明白,这种新奇诡异的创意,更适合拍一部短片或者写一本小说,而不是拍一部电影。

    毕竟那么大的银幕,是拿来给人看的,不是用来听的,电影的核心是视觉,其次才是听觉,整部电影用对话来推动情节,显然是舍本逐末。

    “老方,要不这样。”沈冲退而求其次,“你最近有空没?有空就来这里教教我,做个顾问,我拍了十多天,头都搞晕了。”

    “那没问题。”方育平一口答应,说道:“你有个好摄影师,还有个非常好的演员,其实你拍的镜头,很多都是不错的,只是没有一个统一的风格,太乱。”

    第二卷 第十七章 店铺

    “刘婶,怎么样?”沈冲站在场地中间,说道:“这个店面不错吧?”

    “挺好的,挺好的。”刘婶很满意,她沿着墙角,一边走,一边估算,说道:“这地方宽敞,大概能摆下50张左右的四人座桌子,比之前那个大多了,而且离原来的店不远,都在旺角闹市,游客多,在这里开店,生意肯定不错。”

    李开元抿嘴,翻个白眼,低声问沈冲:“这地方,前段时间,我陪我妈来过,他们说有租客了,是要做歌舞厅的,你是怎么租到手的?”

    “这栋楼,上上下下,全是长江实业的物业。”沈冲轻轻一笑,说道:“李嘉诚欠我一个人情,所以我就横刀夺爱,租到了。”

    “瞎吹牛,你什么时候见过李嘉诚?”

    “就在上周。”

    李嘉诚白手起家,奋斗了几十年,终于登顶香港地王,传奇的经历,比许罗利何四大家族为代表的传统豪门,更受香港人崇拜,也更有神秘感。

    所以李开元面带怀疑,又问了一句:“你真见过?”

    “千真万确。”沈冲点头,伸出手臂,卖萌说道:“一起踩了两个小时的高尔夫草坪,晒的我头晕眼花,你看,胳膊都黑了。”

    “去,你那算什么黑,我才是真黑了。”

    李开元为了合资工厂的事,一直呆在深圳,风吹日晒,两个多月下来,弄得又黑又瘦,现在建筑设施基本完工,但从美国订购的生产机器还在运输途中,所以忙里偷闲,跑回香港,休息几天。

    一个多月没见,李开元回来了,沈冲自然无心宅在片场拍电影……

    沈冲看着她,很是心疼,说道:“深圳的工厂,现在搞的差不多了,有阿虫在那看着,你就在家多呆几天,修养修养。”

    “没事,我身体好着呢。”李开元精神倒是极好,眼睛比以前更加清亮,她兴致勃勃的问道:“你怎么见到李嘉诚的,他长什么样子,是不是和报纸上一样?”

    “一个老头子,有什么好打听的。”沈冲一边发酸,一边把事情简略的解释了一下。

    那天打高尔夫球,沈冲先是油盐不进,坚持要买和记黄埔,*迫沈弼和李嘉诚和盘托出收购计划后,他立马变脸,豪气干云,慨然答应不再碰和记黄埔的股份,并且应允当李嘉诚收购完成后,他会以小股东的身份,助他完全控制和记黄埔。

    李嘉诚从汇丰银行手中收购的,只是和记黄埔22。4%%u7684股份,能保证他是第一大股东,但不能确保他完全掌控公司大权。

    和记黄埔资产总额近50亿,李嘉诚以小博大,又是第一个入主老牌英资集团的华人,收购之后,必然会引起以英国人为主的管理层和各方面股东的反弹,沈冲和李开元之前收购的两百多万股份,在关键时候,或许能起奇兵作用。

    打完高尔夫,告别之前,李嘉诚明言,欠了沈冲一个人情,以后有什么需要,尽管找他。

    沈冲当即就说,我丈母娘在旺角开了个火锅店,生意做的不错,想要扩大规模,但是一直找不到好的店面,长江实业旗下如果有合适的物业,能够租给我,就算还了这个人情。

    “你可真够傻的!”李开元听完之后,用力捶了沈冲一拳,抱怨道:“李嘉诚的人情,你居然只要求给我妈租个铺子?”

    沈冲嘿嘿一笑,也不解释。

    世界上最难还的,就是人情债。

    李嘉诚去年狙击九龙仓,幕后的怡和洋行奋力反击,但资金不足,招架不住,被迫向汇丰银行求助,于是汇丰银行的主席沈弼亲自出面斡旋,李嘉诚给了他面子,放弃了收购九龙仓的计划,把到手的股份转让给了和汇丰银行关系密切的包玉刚。

    所以这次汇丰银行出售和记黄埔,一方面是为收购美国一家银行筹集资金,一方面,就是为了还李嘉诚去年的这个人情。

    汇丰银行欠李嘉诚一个人情,要拿几十亿的资产去还,李嘉诚欠了沈冲一个人情,值多少钱?

    然而沈冲不稀罕——李嘉诚是很牛,但穿越党也不是吃干饭的……

    况且人情债毕竟是债,真要去收债,会伤感情的,如果能把债务升级成交情,岂不是更好?

    所以沈冲轻飘飘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