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一个电影帝国的诞生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章节目录正文 第一卷 第五十三章去台北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5月17日,沈冲回到香港后,才呆了一天,又坐上飞机,前往台北。

    这次去台北的行程,是被逼无奈,临时安排的。

    在互联网兴起,资讯大爆炸的时代里,明星偶像仿佛摩天大楼道:“敢去赚美国人的钱,总比窝在香港捞钱好。”

    “雄心有什么用”那男子哗啦啦的翻着杂志,不屑的说道:“美国人的钱哪有那么好赚的,6000万美元啊,要是亏了,嘉禾就要倒闭关门大吉,其实以嘉禾的牌子,专心在香港和东南亚赚钱多好,稳稳当当,何必跑去人生地不熟的美国冒风险。”

    沈冲听得直摇头。

    香港电影史上的几个著名公司里,邵氏和嘉禾是沈冲最重视的,不为别的,就为这两个公司都有着国际化的眼光和远大的野心,他们在争夺本地和东南亚电影传统市场的同时,还积极主动的走出去,费尽心机把香港电影打入国际市场。

    邵氏早在五十年代,就开始参与国际制作,先是和沟口健二合拍《杨贵妃》,后来又和英国电影公司合作拍摄《七金尸》,《大班》等电影,去年更是豪掷一千六百多万美元,网罗了肖恩-康纳利,和好莱坞合拍《地球浩劫》,好像再过几个月,电影就要上映了。(注1)

    而嘉禾在李小龙之后,又积极筹划把成龙包装成新一代的动作巨星,从而进军国际电影市场,邹文怀在第二期的《第一电影评论》专访中,透露即将和福克斯公司合作,投资6000万美元,拍摄《杀手壕》和《炮弹飞车》,雄心壮志不输邵氏。(注2)

    虽然这些动作,说白了都是为了利益,纯粹是为了赚钱,但这种锐意进取的国际化动作,客观上促进了香港电影在世界上的传播,扩大了影响力,无意中抵抗了好莱坞的侵袭。

    而除了这两家公司之外,香港再无有进取精神和国际视野的电影公司。

    六十年代是邵氏独霸,七十年代是邵氏嘉禾争辉,八十年代新艺城异军突起,而新艺城,从没有主动出击国际市场的想法,对外,只会在本埠和东南亚这些前辈们打下来的圈子里抢食,对内,一没有艺术追求,二没有理性的发展规划,凭借着一股蛮劲,把香港电影行业冲击的七零八落,却没有建立起新的秩序,然后一阵内讧之后,就烟消云散,撒手而去,留下一地乱摊子。

    新艺城就好比黄巢和李自成,破坏有余,建设不足,如果他们是刘邦,是朱元璋,该有多好

    所以有影评人说,新艺城对香港电影行业的破坏,远大于其贡献,虽然偏激,但并非没有道理。

    ————————————————

    注1:见《台湾当代电影史》。

    注2:见邵氏大事记。

    注3:邹文怀在1979年10月拍摄《杀手壕》时候宣布斥资6000万美元,投资拍摄6部电影。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