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锦衣夜行(精校版)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正文 第 182 部分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快捷C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慢抬起。

    水面微微荡漾,一只纤足翩然出水”光润无暇,小巧细致,就像白玉雕成般晶莹剔透,足掌薄而优美,足趾齐整娇美,仿佛一朵冉冉浮出水面的莲花,还缀着晶莹的露珠。接着,便是线条优美的小腿、还有一截浑圆如玉柱的圆润大腿,尽显新婚少妇优雅迷人之美。

    ,“夫君……”

    为了保持平衡,茗儿只得环住夏浔的脖子,整个身子挂靠在他身上,与公牛般强壮的夏浔一比,小茗儿在他怀里,就像一只娇小的云雀,小云雀娇声央求:,“相公,人家的身子酸软得很,让人家歇歇乏儿,再服侍夫君好不好?”

    身子半露出水,就连那性感圆润的肚脐也在清水花瓣下若隐若现的,夏浔还如何能忍。茗儿已经察觉到了丈夫好似一座就要蓬勃喷发的火山,以她所受的教育,在她的理念中,取悦和服侍夫君,本就是女儿家应尽的义务,何况她也心疼丈夫独镇辽东无人照料的辛苦。

    可是她现在实在是有些心有余而力不足,只好含羞说道:“相公,若不然……若不然就让茗儿……”

    她浅浅细细地在夏浔耳边说了,自己的耳根先羞得通红,眼睛都不敢抬,夏浔听了大喜,连声道:,“好,为夫依着你!”说着放开茗儿的大腿”“哗啦”一声,裹着一身的蒸腾热气自浴桶中站起,露出一身雄壮结实的男性身体……

    浴室之中,春光无限。啾啾唧唧、引人遐思的隐隐声响中,茗儿垂着眼帘,含羞带怯,俏脸贴近了夏浔,用柔腻香滑的唇舌,服侍着自己的爱郎,她优雅颀长的颈子仿佛水面上的天鹅般扬起,纤美的手指就像按在箫管上一样轻盈,尾指翘起,美若兰花。

    初时的惊喜和新奇,渐渐被更加炽烈的欲望所淹没,仅以唇舌之灵巧,便想满足夏浔的欲望,在夏浔府上,只有谢谢才有这般功力,其他诸女谁也不成,更别提生涩害羞的小郡主了,夏浔渐渐忍耐不住了,忽然捉住茗儿的香肩,把她从水里提起来,说道:,“好茗儿,相公忍不住了!”

    茗儿大惊,又羞又气地嗔道:,“坏家伙!大骗子!你刚刚自己答应的……”

    抗议未毕,她已被转过身去,双手撑住了浴桶的扶手,平坦柔软的小腹被夏浔一揽,一只浑圆如玉球的雪臀便乖乖翘了起来,粗长的贯入,仿佛刺穿了整个雪臀,茗儿呻吟一声,细细长长的手指便痉挛着抓紧了桶缘,身子软得仿佛没了骨头似的要滑进水里,亏得被夏浔紧紧揽住。

    ,“相公怜惜着些,若不然……要巧云侍候相公吧……”

    小郡主美眸迷离,神志恍惚地叫。巧云是自幼服侍她长大的贴身丫头,年龄相仿,情同姊妹,她出嫁时,便做了陪嫁丫头,大户人家的陪嫁丫头除非姿色平庸,男主人不愿意要,否则十有八九是要成为通房丫头的。而女主人对作为自己私有财产的陪嫁丫头服侍丈夫,抵触情绪并不大,实际上,陪嫁丫头这样处理还有固宠的作用,茗儿实在难以消受丈夫的宠幸了,便提出了这折中之策。

    夏浔想起那个清新俏丽、性情活泼的小丫头,要害外不觉挑动起来让娇妻情不自禁地又发出了几声娇吟,夏浔喘着粗气道:,“娘子,你是不晓得开荒之苦啊!为夫不是辣手摧花之人,可此时情切,哪有功夫温存于她。好娘子为夫温柔着些,待得苦尽,也就甘来了……”

    小郡主昂起修长纤美的颈子,气喘吁吁地娇吟:,“啊!这就叫温柔了么?骗子!你个大骗子!人家刚才真该咬断了你”

    纤细娇小的身子,仿佛狂风中的一株小白杨,随风摆荡激起水花处处……

    辽东青羊堡。

    阿木儿的住处。

    阿木儿对扮作他远房侄女前来探望的乌兰图娅道:“太师让蒲刺都送来消息叫咱们趁着杨旭不在辽东,制造几起部族冲突,以示杨旭经略辽东之策失败,促使大明言官弹劾从而撤换杨旭的辽东总督之职!”

    乌兰图娅蛾眉一蹙,讶然道:,“怎会如此?我叫蒲刺都送回消息说杨旭志在辽东,无意攻掠草原,义父没有收到么?”

    阿木儿苦笑道:,“别乞,太师之志,也在辽东啊!”

    乌兰图娅顿时呆住。

    阿木儿道:,“正是听了别乞送回的消息,太师才愈加急切,比起他兴兵征聘伐我朝,太师更担心他定下心来经略辽东。明廷一旦在辽东扎下根来,对我便可形成虎吞之势,如今已非汉唐时候,失去辽东、仅仅拥有一片草原的人,很难再有图谋中原的机会!”

    乌兰图娅脸色Y晴不定半晌,缓缓说道:,“若因此事引起杨旭的疑心,我还如何报仇雪恨?”

    阿木儿道:,“太师起初只道杨旭挟新胜之锐,必定再度兴兵。杨旭善用兵,孚人望,若能刺杀了他,再换一个人来,未必便有他这般本领。而今知道了他的打算,比起他出兵征伐我朝更加叫人担心。

    如今这种情形,杀了他,一来会激怒明廷,出兵征伐我朝:二来,他经略辽东之策,必已呈报明国皇帝,明国皇帝若再派一位总督来,延续他的遗策,更是我朝心腹大患。故而,如今杀了他,不如制造事端,让明廷认为他经略辽东策不可行。”乌兰图娅激动地道:,“不行,若要挑起部落冲突,我们的人很难置身事外,一旦被人查出,引起杨旭怀疑,必会对我生起戒心,那时我连他的人都见不着了,还如何动手行刺?不能这么做!”

    阿木儿低低地道:,“别乞,我们的父母妻儿都在太师手上”

    乌兰图娅听了如遭雷殛,退后两步,一P股坐在了炕沿上。

    阿木儿走上两步,在她面前跪下,垂泪道:,“别乞,哈尔巴拉大人的仇,小人也想为他报。可是,我们一百多个族人的亲人家眷,都在太师手上啊,若是违背太师的命令,以太师一贯的手段,对冒犯者向来毫不手软,小人只担心……”阿木儿哭泣起来,在乌兰图娅面前只是磕头:,“别乞,还请为我们的众多族人考虑啊!”

    乌兰图娅定定地坐在那儿,木然半晌,才咬咬嘴唇,幽幽地道:,“阿木儿,你起来吧!”

    阿木儿仰起泪痕斑斑的老脸,抬头看着乌兰图娅。

    乌兰图娅涩声道:“依着太师的吩咐,你你去C办吧!”

    说到这里,她的眼泪忍不住扑簌簌地掉下来。

    阿木儿大喜过望,连忙磕头谢恩。

    院外大槐树下,接替老喷陪同乌兰图娅出来的人就是左丹,左丹把马栓在树上,正在左近悠闲地踱来踱去。

    他已经验过了夏浔交给他的那瓶汤水,果然是含有剧毒的,若依着他的意思,可以就此把,“小樱”直接抓起来。以他们学自锦衣卫的十八般刑法,就算是一条铁打的汉子都捱不住,还怕她一个交滴滴的小美人儿不招供?

    不过有关这个女人的案子是部堂大人亲自关注的,眼下部堂大人不在,他可不敢擅自作主,只能一面把消息报往北京,听候部堂的进一步指示,一面加紧了对,“小樱”的看管,以及她接触的一切人。

    房门开了,乌兰图娅从房间里走出来,籍着回身和,“叔父”告别的机会,用袖子拭去了眼角又渗出的一滴泪水。对于两族间的这场战争,她已经不再耿耿于谁对谁错了,杨旭也罢、阿鲁台也罢,这些大人物所说所作的一切,都表明了同一个态度:,“无关对错、无关正义,宜居之处就在那里,为了本部族的利益和生存,所以要打仗,所以要杀人。

    而家仇,在这种目的的战争中,显得是如此可笑!我的父亲可以白死、他的儿子也可以白死,只要有利于他所谓的“大局,!如果需要,我也可以牺牲掉吧……”

    门外阳光满天,乌兰图娅的心却很冷、很冷……。

    第611章 各方备战

    北京行在为了献俘礼,已经筹备了很久,候皇帝到来之后,只是就一些细节,按照朱棣的意思做了微调,所以准备非常快,两天后,就在行宫外的t形广场上举行了盛大的阅兵和献俘礼,以及归附部落的觐见礼。

    举行仪式的地方在皇城南门灵星门与京城南门丽正门之间巨大的广场上,这个位置就是后来的t形广场所在地。

    朱棣此番阅兵,实则是为献俘礼作铺垫,并不是为了向中外炫耀武力,因此与夏浔在德州C办的大阅兵便有些不同,没有实战项目的演练,大军主要是走仪式和队列。

    阅兵的过程无需赘述,不管是丁宇带来的辽东护卫官兵,还是邱福的北京行在驻军,都是久经战阵的军队,在队列上,他们肯定不如我们现代那种近乎恐怖的整齐如一,但是那种冲宵的杀气,却不是凭着整齐的队列就能表现出来的。

    朱棣率文武大臣亲自登上城楼阅军,待一路路兵马跃马挥弋,自城楼前走过,站定为一个个整齐的方阵,参驾众将甲胄鲜明,挺枪按立之后,辅国公杨旭就带着俘虏的队伍过来了。

    数万俘虏没有全部带来,仅由军士押着,带了被俘的鞑靼将领和一个方阵约有千人的俘虏队伍,夏浔在四名铁甲卫士的护拥下,骑一匹白马,走在最前面,到了城楼前停住,下马谒见,皇帝准见,夏浔遂登城楼,身后被俘的百夫长以上级别的俘将二三十人,每人俱由两名按刀侍卫押着,同登城楼。

    当俘将们在朱棣面前惶然跪倒时,朱棣放声大笑,文武百官纷纷拜贺,夏浔致词完毕,听候皇帝训斥,再将一干降俘押下。要说起来,那些降俘未必就肯乖乖跪拜,但是这些方面自然早在预料之中,不管是邱福还是雒佥,都不会允许皇帝这么开心的时候出点什么乱子,对俘虏早就做了许多处理。

    包括提前几天不给饭吃,一来可以饿得他们无力挣扎、抗拒,二来也可以让他们的神姿步态显得更加狼狈不堪,以凸显大明军容之严整、皇帝之威风。对斡赤斤土哈这种铁了心不肯臣服的悍将,更着医士郎中用了些药物,暂时弄哑了他们的喉咙,叫他们想喊也喊不出来,想骂也骂不出声。

    阅兵、献俘之后就是赏功。

    经略辽东,两战连捷,夏浔乃是首功,由特进荣禄大夫升授特进光禄大夫、由右柱国迁升左柱国,加授太子少保,如果再加上他的辅国公爵之位,此时他的品、勋、爵都已达到了最高级别,当真是风光一时无两。

    对辽东诸将官的封赏也当场宣布,那么多人的封赏,若是全念完,今天别的事就不用做了,所以只念了对一些主要高级将领的封赏。其中丁宇当真是得偿所愿了,果然受封为侯爵,开原侯。

    在论功行赏时,曾经有人提议,丁宇若加爵,可封为伯。

    元朝的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因为子和男这两等爵位相应的待遇太低,有点J肋,所以明朝开国伊始,就废除了这两等爵位,只留下公侯伯三等爵位。当然,这三等爵位又细分为七等,公为一等公、二等公,侯分为一等侯、二等侯、三等侯,伯分为一等伯、二等伯。

    朱棣却不答应,对有功之臣,他不从吝于封赏。想当初盛庸屡次三番与他作对,直到最后实在无力回天之时,才率残兵败将来投,朱棣尚且许他历城侯之爵,又怎会亏待了丁宇这样真正为他立下大功的将士。

    朱棣道:“且不提丁宇阵前斩杀鞑靼太师之子,就以他生擒斡赤斤万户之功,给朕捉了一个万户侯回来,朕还不能还他一个万户侯么?当赏,封侯!”

    朱棣一锤定音,丁宇如愿以偿,果然封了侯爵,虽然目前只是三等侯,也已是一步登天了。把个丁宇喜得心花怒放,就差抓耳挠腮,作猢狲一般蹦跳耍戏了。

    好在,这厮虽然胆大包大,可是头一回见到皇帝,诚惶诚恐,在天子面前连大气都不敢喘,没有做出什么失礼的行为来,让暗自为他捏了把汗的夏浔大大地松了口气。

    阅兵、献俘、封赏之后,就是阿哈出、蒙哥贴木儿等归附部落头领的觐见,朱棣对这些部落头领亲切接见,一一予以恩赏封赐,等到一系列盛大仪式结束,已经到了黄昏时分。

    夏浔身为辽东总督责任深重,此间事了,就该及时返回辽东主持地方军政事务,同时把皇帝的封赏传达到具体的每一个官员。可夏浔并没有走,仪式结束,他也随着皇帝回了行宫,辽东局面能否彻底打开,症结所在要在这里解决才行,他回辽东有什么用?

    上一次变革辽东民族政策所遇到的反对声音给他提了醒,眼下的北京行在,俨然是与他政见不同者的根据地,他现在是打客场,如果反对的声音太洪亮,皇帝也会更加慎重的。毕竟眼下的政策虽有弊端,一定程度上也能平息纠纷、解决矛盾。

    别看上一次简略谈起时,朱棣很有兴致的样子,并没有表现出抵触情形。可是你的领导对你的建议表现出认真倾听的样子,甚至亲切夸奖几句你的创意和责任心,并不代表就会赞同你的想法,夏浔在官场上厮混了也有近六七年光景了,当然不会那般天真,他得把这当成一场战争,认真准备。

    所以今天夏浔一反常态,回到寝居之处,与茗儿共同了晚餐,便走到书案旁坐下,认真准备起来。

    同一个夜晚,辽东青羊堡。

    阿木儿作为本族的一位慈善长者,且又是一人独居,便一如既往地在饭后串起了门儿,到同样安置到本地的族人那里这家坐坐,那家聊聊。

    籍着这样的机会,一番番授意,便悄悄地部署了下去。

    “呼和鲁,你现在在做些什么营生?”

    “今年已经错过了农耕时节,土地开垦之后,先种了些蔬菜,每日拣那长成的,挑去开原城里卖掉。然后便去帮工,主要是把从哈达城人拉马驮运来的各种货物分类拣选、再度装车,捆扎停当之后,由汉商运往金州。”

    阿木儿点点头,欣然道:“好极了,这样你就有机会接触他们各方面的势力,你要见机行事,尽快制造些争端,挑起他们各方的冲突,事情制造的越大越好。”

    “小人明白!”

    “嗯,本堡其他的族人,以及分驻在其他各堡的族人,都已接到了命令,正在找机会为各方势力制造矛盾,他们彼此之间,本来就不甚和气,只要稍加撩拨……,你的举动,只要小心一些,不会引起别人关注的。别忘了,你的老父老母、还有你的妻儿都在太师手上,事情办好了,你就是我族的有功之臣,若是办砸了,你明白?”

    “是是!”

    阿木儿出了门,左右看看,迈着貌似悠闲的步伐,又走向第二户人家……

    朝鲜汉阳,王宫。

    李芳远召集六曹判书,主要大臣,正听取从大明带伤返回的李判书交待此行辽东的交涉结果。

    李判书愤愤不平地交待了夏浔一直对他避而不见的经过,李芳远忧心忡忡地道:“我朝鲜,利用蒙元和大明征战,无暇顾及辽东的机会,陆续控制了辽东一些部落,有了这些部落的归附,他们的部落子民就是我朝鲜子民,他们所实际占有的土地,就是我朝鲜的领地。

    而今,明廷在辽东势大,辽东诸部趋炎附势,纷纷归附,就连定居在我国北部的一些女真部落,也蠢蠢欲动起来,不但自己要归附,还要软硬兼施,裹挟许多我高丽族人投奔大明,是可忍孰不可忍?然则,明廷势大,非我所能敌,诉诸武力是不可取的,众位爱卿,可有什么良策?”

    众大臣沉默片刻,户部判书刘宋耕灵机一动,说道:“大王,杨旭在辽东所为,与以往明廷官员的行为判若无人,他的这些作为,恐怕明人内部,也是不尽赞同的。大明太祖高皇帝立国之初,曾坦言,明代于元。而元则是代之以金、宋,金乃代之于辽。

    辽东一直在辽人和金人统治之下,据臣所知史料,辽金两朝不甚重视文事,他们的‘地理志’记述相当简单,对他们治理之下的辽东地方诸部落地并无地名记载,我们可据此声称以上诸地皆为我朝鲜故地,若要证据,考阅辽、金两朝‘地理志’便知。

    想当初,耽罗岛(济州岛)本是蒙元所拥有的牧场,明代于元,此岛例应有大明所有,我国向明廷请求接管时,大明太祖高皇帝都慨然应允了,何况这些没有史实记载可以证明应为其所有之地呢。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他煌煌天朝大国,向来以礼仪之邦、君子之国自诩,一旦查不出这些部族和其居地记载,必然无颜继续占有!”

    李芳远欣然道:“妙策!刘判书所言甚是,如今明廷皇帝就在北京,本王便要你代表我朝鲜,速速赶往北京,就此事争取大明永乐皇帝之恩准!”

    刘宋耕连忙顿首道:“臣,领旨!”

    第612章 畅所欲言

    ‘相公,喝茶!”

    茗儿捧着一杯香茗,款款地走到夏浔身边,那腰肢软得像柳朵儿似的,步姿身态无比婀娜,夏浔头也不抬,“嗯”了一声道:“先搁那吧!”

    夏浔正在修订着自已用以说服皇帝和群臣的资料,前两天有关辽东民族政策的争论,适时给他敲响了警钟,使他注意到,过度强调他的政策对未来如何如何的有利,说服力是非常有限的。

    他所担心的事,对目前的辽东来说,还没有太大的影响力,那儿还没有一支强大的、不由朝廷直接掌控的地方武装。你要在六百年前,人口稀少,朝廷还得下大力气到处移民来充实荒芜地区的时候去给他们讲:为了避免几百年后人满为患,以致得被迫实行计划生育,现在大家不要放开了生,那是不现实的。

    即便是现代,照样有人口负增长的国家,它们还得千方百计,制定各种福利政策,激励人们多生孩子呢。不同的问题,才会促生不同的解决方式。你在塑料袋刚刚发明,人人觉得便利应手,还无法想象它未来会造成多么头痛的白色污染的时候就大声疾呼有关塑料袋的环保问题,也必然应者寥寥。

    政策要因时因势而变的,太超前的想法,缺少群众基础。如果你站在一个穿越者的角度,考虑问题总是为后代人打算,而忽略当代人的需求,你将成为社会公敌,变得一事无成,没有人会支持你。

    夏浔现在已在辽东尽可能地为变革创造了条件,但是想要促动更大的变革,他必须得让现在社会各个阶层觉得确实有必要去做一场伤筋动骨的大变革,这一点做不到,即便是皇帝全力支持,也必将以失败告终。王安石的变革就是皇帝全力支持的,王莽的变革,他自已就是皇帝,结果如何呢?

    “相公,吃点樱桃!”

    茗儿又端了一盘刚洗好的红樱桃,递到夏浔手边。

    “唔,嗯嗯……”

    夏浔心不在焉地应了一声,继续循着自己的思路想着问题。

    茗儿见了,不禁黯然若失。

    这几天相公缠着她,床第之欢的频率也太高了些,让她有些消受不了。弄到后来,相公一贴近她,表示出些亲热,茗儿就有些害怕。结果,今晚难得丈夫静下心来思索公事,把她抛在一边,她反倒有些不适应了。

    于是,她故意的在夏浔身边转悠了起来,转悠一阵见相公心无旁骜,茗儿眼珠一班,又绕到夏浔背后,一双粉拳轻轻捶到了他的肩上,殷勤地道:“相公做事辛苦人家给你捶捶肩膀……”

    夏浔放下手中的札子,回首笑道:“怎么?把娘子冷落一边,有些不开心啦?要不要相公陪你做点有趣的事呀?”

    茗儿吓了一跳,她只是喜欢缠着相公、腻着相公与他说话而已,至于床第之事,在她这种年纪,实在不甚饥渴,以夏浔的需索无度,她根本消受不起,要不然上一回也不会主动想要自己的贴身丫头服侍相公了。此时一听夏浔这么说骇得她转身就逃:“不要不要,相公做事好了,人家乖乖的,人家找姐姐聊天去!”

    夏浔摇头失笑:“这妮子……”

    殿堂上已做了充份准备的夏浔侃侃而谈:“北方鞑虏,自汉唐至今千余年来,一直是我中原腹心之患。然则草原茫茫如海,部落逐水而徙,居无定所,不管是歼灭还是彻底征服,都难如登天。以汉武之威,穷尽倾国之力,破家无数,也不过稍挫其威风,未用多久,死灰复燃……”

    夏浔这番话,众文武深以为然。草原上的这些恶邻不请自来,你骂吧,人家没皮没脸,根本不在乎。你打吧,兵派少了那是送羊入虎口,兵派多了他们就脚底抹油,溜之大吉,领着你在草原上遛,把你的兵拖疲了、国拖瘦了,你就得主动撤兵,要不然能把你活活拖死。

    对于这样的敌人,朝廷一样没有太好的办法。抗日战争中日寇对于游击区同样头疼得要命,*急了,日寇好歹还可以采用三光政策,而中央政权对付北方游牧部落时却连三光政策也用不上,游牧民族全部家当都能驮上马背,说跑就跑,撒丫子就没影了,你想三光,都没有可以三光的东西。

    夏浔道:“而燕山就是屏蔽北方草原野蛮民族策马南下,侵扰中原乱我大明的北大门,辽东呢,就是建在北大门右翼外的一处坚固卫城,与我大明的北大门互为犄角、守望相助。

    只要有辽东在,退可阻止鞑子勾连女真、朝鲜,进可直击鞑靼腹肋,便它不敢全力南向,辽东之经营,关乎我大明江山社稷之根本。”

    行部侍郎刘超蹙眉道:“国公所言极是,辽东与我大明北疆之重要,诸位大臣亦知之深矣。然则,国公所言,与国公所倡导的军屯、军户之制改革,可有甚么必然联系么?”

    “当然有!”

    夏浔很满意地看了他一眼,这老家伙很配合啊,这一问正问到点子上,夏浔精神大振,马上接着他的话题道:“辽东对我大明如此重要,对鞑虏来说便也有着同样的重要!则鞑虏欲图中原,必先谋辽东,请问侍郎大人,我大明欲保辽东,归根结底,要依靠什么力量

    “军队!”

    刘超虽是文人,这么浅显的问题却也无需考虑,便能答得上来。

    夏浔道:“不错,军队!守辽东,需要军队!军队要守辽东,又需要什么呢?”

    不待刘超回答,夏浔便道:“一是战力;二是给养!我所说的,就是针对这两个问题的!”

    夏浔转向众臣,说道:“先说给养,军之给养有甲胄军衣、羽箭雕翎、刀枪战马……”其中最重要的一样,便是军粮!而军粮不能自给,乃是辽东驻军最大的软肋自关内运粮,一则耗损之重不可胜数,二则一旦被鞑子掐断粮道,辽东纵有百万精兵,也将不战自溃!”

    邱福冷冷地道:“辅国公如今不是已经开辟了海上航道么?”

    夏浔笑吟吟地应道:“淇国公说的是,我们现在已经有了海上航道,不虞被鞑子截断。然则,海上航道还有三个问题,一是海上航道解决不了南粮北运一路的消耗,和对南方百姓的沉重压力:二是气候无常,尤其是冬季,封航期是无法输运粮草的,海运只能做为陆运的必要补充,而不是唯一手段;三来,仍是与气候有关,纵然是不在封冻期,如果海上暴雨狂风,船运就得暂时停止若把孤悬辽东的数十万将士前程,全部寄托在海运这条路上,岂不危险?”

    邱福哼了一声没有说话。

    夏浔又道:“自太祖屯兵于辽东时起,便注意屯田种粮,希冀辽东粮草自足。起初效果还是不错的,可是现在渐渐已不适应辽东的发展。军屯,土地及产出,皆为国有,军屯之中,战兵十之七八,屯夫十之一二,屯夫虽在军藉,实则与农无异。

    而这些屯夫干着和普通农民一样的事情,每日里荷戈执锄辛勤劳作所得收获,除去交纳子粒之外,所剩无几,较之地主家的佃户还要不如犹如一无所有的家奴一般,因此必然是得过且过。荒地开垦越多,他们受累越重,谁还肯去垦荒?

    庄稼种得再差,他们也饿不死,因为他们吃的是军粮;庄稼种得再好,他们也富不了,同样!因为他们吃的是军粮;屯夫自然不思长进,一有机会,或逃亡、或反抗,如今甚至有‘生于辽不如走于胡’之语,以致田地荒芜,屯田尽废,饷源枯竭,辽东军备日渐废驰,此为谁之过?

    所以,臣才向陛下谏议,以如今辽东驻军,十之七八C备武事,十之一二屯种、盐铁的比例,进一步减戍卒而增屯夫,军卒专事武备,虽少而精,足以拱卫辽东。所增屯夫,化军籍为民藉,专事农作,土地自有。

    自古道,民不食者寇,士不仕者怨,商不利者仇,官不权者离。他们为了自已的老婆孩子耕种田地,必然竭尽所能,所纳粮赋,可用于辽东驻军,农民所产余粮,就地采买,较之从关内购买、运输,也要廉价多多。汉民多了,我大明官府控制辽东便更加得力,最重要的是,不虞鞑虏谋夺辽东时,断我粮道。”

    夏浔说得有理有据,众人一时找不出可以反驳的道理,雒佥见场面有些冷下来,便咳嗽一声,又道:“那这屯田之制,与军户改制,又有什么关联……”

    夏浔若有深意地瞟他一眼,说道:“雒尚书,我方才已经说过了,要做到这一点,军屯得改成民屯,部分身在军籍者,就得划归民籍,这就必然要促到军户制度的变动了。何况,军户制度,也不是通行百世、达于边疆,万试万灵的办法。”

    夏浔知道触及军队改制,那就是和邱福这班武将叫板了,眼下立国未久,军户制还没有出现重大的弊端,如果把它说得一无是处,或者想一口吃个胖子,在全国改变旧制,阻力太大,恐怕就算能行,也得扯上几年的皮,所以他很明智地把范围固定在辽东。

    因为辽东特殊,才需要变革!只要能获得通过,就是一个成例。等它在实际C作中较之传统政策彰显出更大活力的时候,朝中并不乏有识之士,皇帝也并非昏匮之君,自然会想到在其它地方施行这个办法。

    夏浔甚至给自已拟好了退路,如果不能一步到位,那就军户制和征募兵制掺着来,一地两制,和平演变,不然一下子对全国数百万军队来个大变动,光是裁撤下来改为民户的那些人家的安置就是一个大问题。

    夏浔道:“军户制的优点大家都是很清楚的,军户世袭,可以保证兵源,不虞军卒短缺所以能保持较大规模的军队。同时,若养一支上百万的专业军队朝廷负担也太重,寓兵于农、兵农合一,军费开支比较轻,这些都是它的优势。

    而缺点则是一世为兵,世世为兵,兵家子弟,再无其他出头之路,久而必生怨诽。再则,军户地位过低,尤其是太祖时候所分田地,随着军户家庭子嗣繁衍,渐渐增多,已养不起他们的家人囿于军籍,他们又无法去做别的营生。

    夏浔扫了众大臣一眼,沉声道:“这一点,无需本人多说,就拿朝廷的统计数字来说事儿,洪武三年的时候,逃亡的军士就达到……”

    夏浔扫了眼手中记事的笏板,说道:“四万七千九百八十六人,这是朝廷统计并宣布的数字诸位大人当无异议吧

    这是都是事实,实际上这些年来,军户士兵逃亡事件愈演愈烈,朝廷越来越重视户藉制度,远行要发路引,未尝不是由于这些现象的出现,才需要加强对百姓的流动控制,旁人如何反驳?

    夏浔道:“故此,臣以为,完全施行军户制,不够妥当。尤其是在辽东,军户多来自于内地,远离故乡,从此却要扎根于彼,生生世世不得再离军心民心吏加难定。而归附的辽东诸部,不在我大明军藉,永远也不能充为我大明官兵,这也不利于他们为我所用、彻底融合的政策。因此在辽东军户制度应当做些改变!”

    邱福又问道:“那么,以辅国公之见辽东军制,该当如何变革?”

    夏浔口口声声把军制改革限制在辽东,邱福的抵触情绪果然轻了许多,只要夏浔没骑到他的头上指手划脚,只在辽东那一亩三分地上折腾,邱福眼下还是不愿同气势更炽,在皇上跟着愈加受宠的夏浔正面对抗的。

    夏浔脸上微微露出了笑容,亢声说道:“考究自先秦两汉,直至如今的建军之策,大致有征兵制、府兵制、募兵制……”

    夏浔做足了准备功夫,这一番言谈,从先秦到现在,各种兵制的优缺点都说得一清二楚。似府兵制那种养兵方法,起源于北魏,本就是少数民族政权闲时牧、战时兵的一种养兵之法,唐初以均田制养府兵,将这种制度发扬了光大,可是均田制一破坏,府兵也就烟消云散了,如今根本没有推行的条件。说来说去,最可用的政策只有募兵和征兵这两种,募兵主要是从东汉开始的,中间被府兵制所取代,到了宋朝再度发扬光大,事实证明也是不成功的。那年头,好男不当兵,东汉和宋朝的募兵制,最终使得兵员素质持续下降,军纪败坏,根本不堪一战。

    而征兵制呢?在阶级分明的年代,行政实施能力是个大问题,夏浔的解决办法是,主体采用募兵制,部分采用征兵制的特点,建立精锐常备兵团,同时部分保留军户制,建制上形同于宋朝的禁军和厢军,却又不尽相同。

    朱棣起兵靖难时,因为兵员短缺,曾经施行过募兵制,广募北平、保定、永平三府青壮从军,百姓未必愿意当兵,尤其是那种情况下,实际上就是强制性的征兵,这种兵制在他登基之后才停止。

    在实际的历史上,明帝国对于军队建设制度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后来土木堡之变,大军丧失殆尽,明景帝就曾招募天下义兵。再往后,如戚继光募兵所建之戚家军,俞大猷募兵所建之俞家军,都堪称劲旅。征募士兵组成的军团战斗力普遍较军户制军团要高得多,这一点不止朱棣清楚,在场武将心里都清楚。

    因此,夏浔一说,朱棣就马上了解了这项兵制改革的优劣,不觉大为意动。实际上他现在的主要心理障碍,倒不是对夏浔所倡议的兵制改革有想法,而是担心两点,一是这样做是改变祖制,而眼下,还没有什么影响军队、军力的严重情况,需要朝廷做出重大变革,另一点就是军费开支势必要比军户制大得多。

    所以,尽管夏浔已将其优点充分阐述,众文武一时也提不出强有力的反对理由,朱棣还是有些犹豫,不能马上下此决定。等夏浔说完,其余大臣也没有什么意见表达,朱棣便道:“杨卿所言自有道理,但是军队之制,国之大事,不可不予慎重,此事不急于决断,众爱卿回去之后好生思量思量,权衡利弊,三日之后,再作决议!”

    朱棣做出这番结语的时候,朝鲜户曹判书刘宋耕刚刚跨过鸭绿江。

    而开原城里,在呼和鲁等人有意的挑唆和煽动下,一场暴乱也开始了。

    在阿木儿等人的策划下,分居各堡塞的族人分别以传播谣言、有意煽动、直接和间接参与的方式,已经挑拨得各族势力之间的关系日趋紧张了。左丹所领的秘探只是直接隶属于夏浔的一班特务,他们虽然在盯着了阿木儿等人的行动,但是事发前并没有意识到“桦古纳”部落族人所参与的一些口角、斗殴事件,就是他们正在策划的Y谋,因为各部间的口角冲突,以前就有,“桦古纳部落”的人打些短工,他们参与的群体和其他群体发生矛盾,这种行为太隐蔽了,不宜察觉其中更深层决的目的。而且左丹他们也不可能直接去见张俊或司汉超,叫他们晓得夏浔身边还有这样一支秘密力量。

    于是,不断的磨擦造成日益紧张的气氛,帮汉商打工的伙计呼和鲁又有意刺激,激怒从哈达城来的商贾出口伤人,汉商本来就自觉高人一等,如何能忍,立即反唇相讥,争吵迅速演成为一场斗殴。

    混杂其间的“桦古纳”族人煽风点火、添油加醋,从哈达城赶来的商贩们头脑发热、积怨暴发,斗殴再度升级,变成了对汉商的打砸抢,当鲜血和财帛晃花了人们的双眼时,暴乱已不可控制了……

    第613章 铁血长史

    当街头暴乱从打砸抢再度升级,变成杀人泄愤的时候,消息才传到张俊耳中,而此时作为辽东行政巨头的万世域也刚刚得到消息,正气极败坏地赶回开原。

    倒不是张俊和万世域怠于职守,恰恰相反,两人作为现在辽东军政两大首脑,对夏浔的交待十分重视。张俊有沈永前车之鉴,此番又是立下战功的,眼看着升官在望、前途似锦,后面有刀悬着,前面有富贵荣华,做事岂能不卖力气?

    只不过,辽东的繁荣和兴旺,削弱了他的警觉,让他把主要精力放在了外部防御上,这些天他风尘仆仆,一直奔波在八虎道等西线主要防御阵地,确保鞑子兵不会趁总督不在偷袭辽东,同时还派出探马,西出辽东数百里,窥伺鞑靼人动静,防其南下,耀武燕山。

    而万世域则忙于下乡,走访四方堡塞,探察民情,解决百姓的生活困难。由于新近归附和俘掠来安置的居民很多,他们的房舍不够坚固、不能御寒的,万世域都要亲自关注,督促地方予以解决。这些问题不解决好是要出大问题的,一旦严冬来临,简陋的房屋会被大雪压垮,而御寒措施不足的人家,难免就要冻死人口。

    兵备道楚潇楚大人惊闻街头发生暴乱,立即派人去找张俊和万世域,自己也马上带了兵上街弹压。不过楚潇的态度是非常克制的,沈永在的时候,对部落间的冲突一向是持放任自流的态度的,除非侵犯到了他,一般都是由着他们自生自灭,根本不予理会,哪怕冲突的一方是开原城的汉人,对这些大多是由低贱军户和流放犯人组成的汉民,他也不放在心上。

    如今换了夏浔主持辽东事务,风格与沈永大不相同,楚大人也不敢坐不视事,再说,如今发生冲突的汉商一方,大多是将官子弟和辽东大族子弟,这些人如果伤亡惨重,还真不好交待。

    在楚大人的控制下,情势稍稍得到了一些控制,他刚刚松了口气,那些参与打砸抢的部落商人的族人便蜂拥而来。有些部落住得不太远,骑着快马,瞬息可至。这边动乱一生,就有“桦古纳”的族人跑去报信,说他们的族人在开原城里受人欺负、吃了大亏,那些族中青壮闻讯岂能不来援手?

    那些官家和大族子弟,因为辽东地方民风剽悍,所以少有不习武艺的,他们许多人不是随着父兄练武,就是延请名师在家学艺,如果只是较量骑S,他们或者要逊色于那些少数民族的汉子,可是在街头巷尾这般拳脚兵刃地对战,他们并不吃亏,甚至还要占些上风,再加上官兵们故意拉偏架,所以一个个杀得十分凶悍。

    这样的情形落在刚刚赶来的部族青壮们眼中,便只有一种感觉:传言不假,汉人果然在欺压他们!于是不由分说,他们便呼啸着加入战团,这些生力军一加入,立即掀起了第二波暴乱。以楚大人所能调动的有限的兵力,已经控制不了事态了。

    这时候,张俊才匆匆赶回开原,他立即请兵符调卫所兵进驻开原城。三万卫、铁岭卫近在咫尺,可那两卫的兵多为少数民族,只怕来了会越帮越乱,张俊不但没敢调动,反而还派人去下令,喝令他们坚守营寨,不得擅离营地一步。同时急调辽海中卫的汉人官兵进城平乱。

    接着,他一面向人了解着事发缘由,一面派人去延请各方部落首领们立即赶来开原,一同化解局势,方方面面忙得他焦头烂额,等到辽海中卫的兵奉调进城后,张俊立即下令,叫他们分散全城,驱逐尚在互相仇杀的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