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文明起源于黄河流域,在华夏文明的草创时期,黄河是一条非常温柔的河流,像母亲一样养育了华夏的先祖们,将他们抚养成人,并且看着他们一步一步走向强大,在长达数千年的时间里面,一直到唐朝后期为止,母亲河黄河还是一条很温柔的河流,基本上没有过大的泛滥事件。
但是伴随着母亲的更年期,还有孩子的叛逆期,母子之间的冲突加剧了,母亲河不再温柔,而是变得暴躁易怒,也因为孩子的过度任性,把母亲折腾的疲累不堪,加上孩子自己的一些原因,无可奈何之下,另外一条不输于母亲河的河流,大概是母亲的妹妹,也就是俗称的小姨妈——长江,逐渐成为了孩子的避风港。
自从东晋时代开始,长江就扮演了保护华夏文明的一个重要角色,晋代的衣冠南渡,宋代的王室南迁,两次华夏族的亡族之危中,小姨妈长江都在保护着脆弱而调皮的华夏文明,使之免遭灭族之祸。
也就是说呢,在宋代之前,江南之地就是蛮荒之地的代表,以至于在北宋中前期,著名的宰相寇准还非常不喜欢南方人,科举考试里面北方录取人数多他就高兴,南方录取人数多他就不高兴,对于南方人的歧视映射着当时人们对于江南之地的歧视,对于非华夏文明发源地的歧视。
唐代也是如此,的的确确是这样,在现代。江南就是富庶温暖的代名词,苏杭熟天下足,江淮风情,天府之国四川,东方之珠上海,一夜崛起之城深圳,近现代中国的经济奇迹无一不是最先发生在江南,一九零零年庚子之乱,也是东南诸省联省自保,把江南的洋务运动成果保住了不少。
从南宋之后。北方的经济就被江南赶超了。江南成为了国家的经济重心,各项政策向江南倾斜,对于江南的重视程度也逐步增加,虽然最后小姨妈没能保护住岌岌可危的南明政权。神州陆沉数百年。
但是在唐代。这一切都不存在。不论江南的土地多么肥沃,江南的空闲土地有多少,荒无人烟之地都是良田千里。但是唐代的人们当真是宁争关中一亩地,不取江南万里田,大有当初宁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间房的架势,情况及其严重,江南简直可以用荒芜人烟来表示。
苏宁南下江南的过程中,充分感受到了这一点,他虽然去过四川,但是从来没有去过大唐时代的江南,四川乃天府之国,从来就没有王朝会忽视四川,四川的发展和江南其他地区是略有不同的,不过大体也差不了多少,只是蜀中人口颇多而已,江南之地广大,但是人口真的是太少了。
离开襄阳继续往南走之后,苏宁就很少看到人烟了,偶尔看到了一个小村庄,里面的人口也只有寥寥数户,数十户,少得可怜,那么一大片土地,大多数都被荒废掉了,杂草比粮食多,野兽比人类多,真的是野生动物的乐园了,除了那些州县的首府还有些样子,得益于三国时期和魏晋南北朝时期发生在江南的诸多战争,一些历史名城还是有不少人居住的,不少都是随着晋朝皇室南渡的那些士族的后代或者是他们的部曲的后代。
可是离开城池,就根本看不到离开长安城之后长安城周围密集的村庄和人口了,也看不到万里金色的麦浪,对于在自己的庄子上享受了很多次金色麦浪的苏宁而言,相当的不习惯,苏宁如今对于土地的重视程度已经远远超过了六年前,看遍了粮食不足而造成的饿殍遍野的情况之后,苏宁对于土地的重视程度飙升。
不仅仅是对土地的拥有,还有对土地的利用和如何利用,这是苏宁对地方自治的理念确立之后第一次感受到民智未开的困难之处,空有肥沃土壤而没有人耕种,有人耕种地方却几乎还维持着刀耕火种的状态,苏宁真的不知道东晋和宋齐梁陈四朝是如何管制江南之地的,看来是把所有功夫都放在和北朝征战的方面了,以至于根本没有心思建设农业,发展自身。
衣冠南渡,两汉四百年的科技也应该都带过来了啊,怎么,到现在为止还是这样的情况呢?除了那些著名的历史名城及其周边之地,越往西部越感受不到汉文明的存在,长沙地区算个例外,历代为了防备南方诸部落,都在长沙驻军镇守,江东猛虎孙坚和著名的医圣张仲景也做过长沙太守。
江南之地,历史名城的文明程度已经接近了关中甚至超越之,但是在经济方面,全线落后,远远落后,根本不值得一提,要不是江南崛起计划的实施,苏宁还真的怕整个江南没什么拿得出手的政治经济成绩。
难怪另一个时空里面魏征提出开发江南的时候会遭到那样激烈的反对,开发一块土地和占据一块已经被开发的土地,那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根本无法相提并论的两个概念,开发一块土地,尤其是在古代开发一块土地,那都是何其的困难,哪怕是近现代也是如此,所以诸如英国法国德国这些国家在打败了满清之后,并没有提出什么领土要求,而是提出了政治经济要求。
他们明白,建设这些根本没有接触过现代文明的地方,是得不偿失的,中国太大,人口太多,本国距离中国又太远,建设好了,难免中国强大之后又夺回去,白白给他人做了嫁衣,既然如此,不如仅仅选择一个驻军地点,辐射整个中国,抢夺一些经济和政治上的特权,那就足够了。
现在的江南就是一大片原始丛林,开发起来何其困难,这还要算上两汉和宋齐梁陈四代的开发之功劳在里面。每到一个蛮荒之地苏宁就要深深的叹一口气,开发这些地方,真的是,唉,占领容易,建设难啊,大唐军队可以势如破竹的占据整个江南,但是之后呢?摧毁了现有体系之后呢?
但是,现有的体系明显不足以支持大唐的江南崛起计划,现在的那些豪强们拥有无数土地。但是实际上没有多少土地是利用起来的。大多数都是空在那里空着,没人耕种没人管理,深深的土地观念影响着他们,有土地才有一切。有土地才不是泡沫。宁愿没人耕种。也要把握住这些土地和地契。
大唐的均田制,在江南,几乎是没有踪迹的。
不得不说。江南崛起计划,还真是困难重重啊,没有经历,就没有发言权,这些话说得实在是太对了,谁能想到现在的蛮荒之地就是未来的经济中心?不论哪一个大唐人看到了万里无人烟的江南之地,都会难以接受的吧?尤其是经历过长安城繁华的关中人!
“江南之开发,何其困难也!”苏宁终于长叹一声,认识到了江南崛起计划的巨大困难,自己的设计当中还有很多的不足,乃至于均田制也有很多的不足,古代王朝之所以总是无法解决土地兼并的问题,其中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土地是可以自由买卖的,很多时候土地都可以自由买卖,但是和地方豪强一样,平民百姓也非常钟爱自己的土地,王朝建国初期分配给一些百姓的土地都被视为传家宝,但是没过多少年就被兼并了,其中不仅仅是权力在作怪,还有平凡的灾荒之年,百姓们依靠土地无法铲除足够的粮食,会被饿死,这个时候豪强就来趁火打劫了,百姓们不得不把土地卖出去换取钱财吃饱肚子,但是灾荒之后,土地就回不来了。
这也就是越到灾荒之年土地兼并越严重的原因,米商哄抬米价赚取高额利润的手段也就在此之后,一条龙使用出来,让人防不胜防。
而目前的这一切,有可能在观众重新出现的一幕,在江南似乎并没有多少出现的可能,因为走过了很多地方,苏宁突然发现,江南之地的自由民似乎并没有多少,和江北之地不一样,江南的自由民数量甚至少于部曲和雇农的人数,大部分人都依附着豪强大族生存,而自由民的数量根本无法和江北相提并论。
了解到这一切之后,跟着苏宁南下的已经被解除惩罚官复原职的四大护卫和陈协纷纷表示很不理解,明明前往襄阳和扬州等地就可以获得属于自己的土地和收入,但是,他们宁愿做部曲和佃农也甚少有愿意离开这里前往襄阳和扬州这些正在如火如荼打土豪分田地的地方,更别说山东。
山东士族倒台之后,数十万的部曲和佃户被解放了,恢复了民籍,按照均田制分发土地,不过听说一开始这个政策进行的很不顺利,很多佃户和部曲都反对自己独立门户,这和江南之地一样。
四大护卫和陈协都是关中人,家里面都在关中,如今都在苏家庄子里面,是均田制的第一批受益者和苏家庄子的第一批庄户。
他们不知道,苏宁却知道。
“民籍不是那么好拿的,有了民籍,就要独立门户,自己交税,自己承担土地的状况,丰收之年还好,一到灾荒之年,收入锐减,但是朝廷往往是不管的,照往常那样收税,交了税就没饭吃,甚至有的是不交税也没饭吃,这种时候怎么办?饿死?出卖土地换粮食?然后变成孤魂野鬼四处流离,最后还是饿死?
自由民不好做,但是部曲和佃户呢?那就是主家的私人财产,对于财产,主家多少重视一点,不会不给你饭吃,不会看着你饿死,只要你没有犯错,有些心地善良的主家更会给那些吃不上饭的部曲和佃户一些东西吃,让他们扛过灾荒年,更重要的是,不用单独缴纳赋税了,这样比起来,你愿意做自由民还是做部曲佃户?
这样一看,就不难理解了吧?为什么宁愿做部曲做佃户也不愿意自己拥有一块土地?那是血淋淋的教训啊,这样的世道里面,自己拥有一块土地根本扛不住,除非你成为很大一片土地的主人,翻身做地主,做庄户的主人,土地数量多,那么即使是灾荒年也饿不死,这样才能保住土地,一户人家几十亩地,种麦子种粟,所产出几乎不够吃,丰收年尚且如此,更别提灾荒年了。”
苏宁一脸严肃的把这个道理说给了四大护卫还有陈协听,一时间,他们也没有什么话说了,不是不愿意自己拥有土地自立门户,而是代价太大,风险太大了……(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