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唐以西三十里,一支赵军正在全速前进着。自从三天前,邯郸方面接到来自高唐的八百里急报,得知十三万齐、魏联军兵犯高唐,赵国就意识到大事不妙。高唐只有区区四千兵力,能在齐魏联军的强攻下坚持多久,用脚指头也想得到。可以预见,高唐的失守已经是必然。赵国上下也早就有了这个思想准备。
不过,明知道高唐凶多吉少,赵国还是要派出大军前去支援。理由很简单,十三万齐魏联军信誓旦旦地,挑在这个河东、武关战乱不休的节骨眼上对赵国大打出手,其背后的意义不言而喻。分散赵国的注意力还在其次,赵国担心的是齐国在魏国的撺掇下,会不会野心膨胀,对高唐周边的灵丘、平原垂涎三尺。
所以,赵国在接到高唐求援后,一方面严令灵丘、平原坚壁清野,收拢征召士卒,一方面调集八万大军,以丞相赵胜为主将,火速赶往增援。等援军抵达,高唐若是尚未失守,援军自然会在高唐城下与齐魏联军周旋,力保高唐不失;若是高唐已经失守,援军则务必不再使齐魏联军再进一步——赵国的想法很简单,高唐丢了就丢了,毕竟原本它就是齐国的陪都,但平原、灵丘就不同,一直是赵国的土地,若是丢了,脸面就丢大发了。
何况,小不忍则乱大谋。眼下齐魏联军合兵十数万,赵军不宜与之硬拼。待得齐魏大军退却,赵军再出其不意地夺回高唐,要比失去后的立刻强攻要好的多!对赵国来说,武关战事的胜负还有封陵之战的结局,是眼下最关心的事情。高唐方面。也只好隐忍一下。不过,齐国这次敢拂了赵国的脸面,这份“大礼”赵国是记下了。
“报!启禀丞相!魏军主力距离我军不过十五里!”
“报!启禀丞相!高唐已经失守!”
一个接一个的赵军斥候不断地将最新的军情传递给主将——平原君赵胜。虽然在军中,但赵胜更喜欢别人称呼他为丞相。将军的称呼多了去了,可赵国的丞相只有他一人。这样的想法赵胜手下的属官自然清楚,就连斥候也是一口一个丞相地叫着。
赵胜得知高唐失守的消息后。眉头不禁一皱。虽然在临出征前自己就有了这个最坏的打算,但真的面对了,心里面一时还是接受不了。仔细算起来,除了五年前赵国被秦国夺取了几座城邑,赵国已经有很多年没在其他国家身上吃过亏了。没成想,这次居然在齐国身上栽了一个大跟头。
“燕副将,接下来如何应对,本相想听一下你的意见!”赵胜朝着东方瞥了一眼,对身旁的一名中年将领说道。
中年将领既是此次赵国大军的副将——燕周。五年前。就是他带领大军先取昌城,再克高唐,功绩斐然。若不是因为不善于钻营,又和廉颇不和,他绝对不会是在校尉一职上坐了五年而不动。
燕周并没有立即作答,而是对还未离开的斥候说道:“我来问你,前方十五里处魏军有多少兵马,齐军主力在哪?高唐是什么时候失守的。敌军的损失大不大?魏军是一副严阵以待的模样还是扎营固守的姿态?”
赵胜顿时就不高兴了,不过面上却是不动声色。怪不得燕周一直不受提拔重用。就这个目无上官的态度,有几个人受得了。他或许是一名合格的军人,但绝不是一个合格的官员。除了行军打仗,燕周怕是一无是处啊!
斥候则是一脸肃然地回道:“魏军是结营固守,观其兵马,当在三万以上。再往里才是齐军的大营。人数在五万上下。高唐则是在一日前失守,属下冒险抵近高唐观察了下,发现齐军在大力修缮城墙。据附近的百姓说,攻城的乃是齐军,损失颇大。但这个话也做不了数。百姓们只听到杀声早晚没有停歇,又不敢靠近城墙,全是一厢情愿的说法。”
燕周这才满意地点了点头,对赵胜拱了拱手,说道:“丞相,末将以为我大军可以在此安营扎寨了!”
赵胜对此不置可否,笑吟吟地问道:“燕副将何出此言?齐军昨日才拿下了高唐,我们未尝没有机会……”
在军事方面,赵胜相比燕周来说是一个外行人,但也不白痴到什么也不懂。不然赵王也不会任命赵胜为这次大军的主将。何况平原君赵胜的宾客极多,这次还特意带来了几个知晓兵事的人,为的就是做好这次的差事。
眼下齐军刚刚攻克了高唐,表面上看齐军战力不俗,背后却是意味着付出了惨重的伤亡代价。高唐的城防赵胜是知道的,听斥候所说,齐军昼夜不分的强攻,三日而下。依照通常的伤亡比例,高唐的四千守军完全可以耗掉两万多的齐军。齐军现在最多也就是八万之众,还是精疲力竭的八万之众。魏军虽然有三万之多,但齐军没有让魏军参与攻打高唐,更让魏军远离高唐设营,这明显就是齐魏不和啊!赵军趁势而来,完全可以利用这个情况,好好杀一下敌军的士气。可燕周却是说要安营扎寨,赵胜有些不赞同了。
赵胜之所以着急地想要挫败齐魏联军,还有一个更深层次的理由没说。那就是如今朝中的格局。随着廉颇出走云中,赵国领兵出征的第一人选变成了赵奢,但赵奢初掌兵权,根基不稳。如今更是在河东和韩、魏联军陷入苦战。蔺相如趁着这个机会,想要领兵增援高唐,却被自己截了胡。理由嘛很简单,蔺相如上一次领兵数万,只攻打到了齐国的平邑,战绩可谓惨不忍睹。有着这样的先例,赵王还是觉得让蔺相如安心在朝堂上出谋划策靠谱。赵胜正是利用这一点,成功说服赵王派遣自己领兵。想想看,十三万齐魏联军山雨欲来,怒气冲冲地要拿下高唐攻打赵国东部,自己若是力挽狂澜,逼退齐魏联军,那功劳真是大的去了。这也是赵胜点名将燕周任命为自己副将的原因,没想到,燕周的第一个“主意”就和自己背道而驰了。
燕周不明白其中的道道,只是就事论事分析道:“丞相,魏军养精蓄锐可谓以逸待劳,我军却是长途跋涉,战意虽浓但体力却是远不及敌军。一旦交战,刚开始我军还能凭借兵力上的优势占据上风,然而等齐军反应过来投入大军增援,我军势必陷入苦战,即使获胜也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倘若稍有闪失,更是得不偿失了!”
赵胜有些恍然大悟,自己手下是有八万大军不假,但对面的齐魏联军也有十数万,何况他们有坚固的营寨和城池作为凭借,先天上就占据优势。若是现在高唐尚未失守,里应外合之下,击退齐魏联军自然不成问题。但问题是现在齐军士气高涨,魏军精力充沛,赵军勇则勇矣,但远道而来急需休整。与其毕其功于一役,不如缓缓图之。
心里面虽然认同了对方的观点,赵胜却是故作不屑地说道:“既然燕副将如此说,那本相就权且记下敌军的项上人头。来人啊!”
话音未落,一名斥候跳下马来,急奔到赵胜面前,单膝跪地道:“报!启禀丞相!高唐城里发现齐王大旗!”
赵胜本来因为自己的命令被人打断的怒火就瞬间转移了,转而惊讶地大叫道:“你说什么?齐王在高唐城?!!”
王旗所在必有一国之君,齐王怎么会跑到高唐来?!这是赵胜的第一个念头。第二个念头则是齐王若是真的在高唐的话,自己又可以俘虏或者杀死齐王的话,一定可以名垂青史,到时候天下谁人不敢敬重自己!那可是一国之君啊!怪不得齐国此次的主将一直不为赵国所知!保密工作做的这么好,明显是怕赵国知道了倾尽举国之兵,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拿下高唐。到时候,俘虏了齐王,依着齐王贪生怕死的性子,还不是赵国想要齐国割让哪里齐国就要割让哪里。
与此同时,赵王却是指着飘扬在城头的王旗,得意洋洋地朝左右的近臣说道:“如何!这面大旗是不是和高唐相得益彰?”
近臣们哪里敢说半个不字。自从全面包围住高唐后,齐王就迫不及待地派人树立起自己的王旗。在齐王看来,自己的旗帜是对三军将士最好的激励,他们的王和他们在一起,他们哪里敢不卖命。事实也如齐王所想的“那样”,齐军在付出了两万多人的代价后,终于收复了高唐。当然,如果不是高唐的齐国遗民青壮们的反戈一击,这个伤亡数字还要加上五千多人。
拿下高唐后,齐王只觉得扬眉吐气了一番,高兴之余自然不吝赏赐,同时在城池的最中央树立起自己的旗帜。对此近臣们自然是没意见。但齐王又提出要在城头上树立起自己的大旗,近臣们就不乐意了。赵国的援军随时都会抵达,要是让赵国大军知道齐王身在高唐,那赵军还不发疯了一样猛攻高唐啊!齐王若是有了什么闪失,他们可就真的是百死莫赎了。
一番苦劝,近臣们好不容易成功劝说了齐王只将王旗树在东城头(毕竟这个方向赵军几乎不会查到),哪料到事情还是出了偏差!赵国大军还是知道了齐王身在高唐的事实!(未完待续……)
PS:好久不见,甚是想念啊!来点推荐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