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农业中华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正文 第四十九章 古怪的运动方式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很显然,中国的运动会拒绝了商业运作。[ ..是真正拒绝而不是如奥运会那样欲拒还迎。这将比以战争与和平等等原因拒绝参加奥运会更加可怕。以中国的运动会模式,不会选出单项最优秀的选手,但是可能会选出综合能力最强和运气最好的选手。

    这样的选手会在奥运会上取得好成绩吗,还真的有些怀疑。

    不过这次中国没有拒绝拉图尔挑选省级选拔和东京运动会。

    运动会很欢乐,不过拉图尔很快就被现场的摄影设备给吸引住了。英国广播公司采用的是机械电视传播技术,在柏林奥运会上进行了现实转播。拉图尔已经了解到,中国的电视技术发展与英国广播公司的技术类似,甚至连显示技术也是采取逐行逐点进行扫描而成。但是这对于制造工艺太复杂了。柏林奥运会之后,美国制造出了电子电视显像管。虽然军事上要考虑电子干扰问题,但是什么电视都有这个问题,机械电视也不例外。

    而中国似乎还是基于机械电视在发展,他们的彩色显示屏如果仔细观察,能够察觉是很多行和点平均分布。但是他们怎么样制造得这么薄,这么大,这就是一个谜。

    中国限制采用无线电,而是采用了有线传输,其实美国也基于抗干扰的原因提出了有线信号传输的概念,但是由于无线电公会和爱迪生公司以及许多因为无线电电子厂商的暗中允诺能够实现抗电子干扰技术的突破,至少在民用级别可以做到。所以有线信号传输技术的发展受到了打压。进展缓慢。

    而英国和德国的工程师还真的突破了电子屏蔽技术,至少在目前英国和德国通过爆炸推动电磁的原理制造出来的电磁炸弹是损坏不了电子部件。

    唯一有顾虑的还是美国,因为美国和日本是受到过中国电磁炸弹的轰炸。他们当时也运用了电子屏蔽技术。特别是美国还使用了特斯拉申请的专利中的电子屏蔽技术,具体效果从美**方始终不放弃有线传输和对英国德国的电子屏蔽技术兴趣缺缺就可以知道。美国不认为现在的电子屏蔽技术能够防住中国人的电磁轰炸。

    中国的摄像机非常小,以前因为摄像设备非常大而要用车辆拿着采访和拍摄。现在不了,但是车辆却还保留着,记者和摄制组在上面可以直接进行文字,画面,声音的编辑。只是似乎也没有采用无线电传输,而是在某个地方设置了有线信号传输接口,直接传给电视台进行播出。体育场和电视台也是固定摄像机也拖着一个电缆。

    毫无疑问。中国人找到了一种简便,抗干扰,在机械电视上面发展起来的技术。

    拉图尔带来的执行委员会有不少这方面的专家,算得上是带来的间谍。因为这些技术直接决定着奥委会投资者能不能赚到钱。这些专家收集了看到的所有蛛丝马迹。得出的结论就是并不是机械电视原理不适用。也不是有线信号传输不可行。而是这两项技术都需要庞大的基础设施建设,单单像中国这样把电缆拉到村庄,就要消耗无数的资金。西方的投资者不可能这么做。无线电技术缺点再多,终究还是最便宜和最经济的做法。

    为了保护无线电技术,世界上的无线电公会已经联合起来,要发展民用无线电技术,奥委会就是最大的推销对象。附属的这些财团已经在推动一项禁止使用电磁炸弹攻击民用电子设施的公约,包括德国也有同意签署这个公约的趋势。毕竟德国的财团也是要赚钱的。

    苏联对于这个公约采取的是摸凌两可的态度,斯大林说只有停止对于苏维埃国家的围攻。包括使用无线电节目对于苏维埃的文化侵略,苏联才有可能放弃电磁炸弹的技术研究。

    而中国,伍豪代表政府已经明确反对在地球生物圈之内大规模使用无线电技术,反对这个无线电公约。理由是超过环境容忍力的无线电信号,必将带来生态灾难,无线技术的使用应该在生物圈之外进行。即使要与地面进行传输,也要有严格的控制。中国宣布了一个地面无线电站点的容许分布密度,而且这个分布密度还需要根据森林丰度进行系数调整。这就意味着城市和平原地区的站点分布非常稀疏,如果不配合有线信号传输系统建设,根本无法覆盖全区域。也根本无法进行商业运作。

    中国还宣布,无线电信号要尽量接近生物圈本身就有的频率范围,因为这是生物可以接受的电磁扰动。但是这样的电磁信号会隐藏在无数噪音之中,有什么办法能够把它们区分出来?

    无线电联合工会认为这是中国人反对无线电技术的接口而已。是要扼杀无线电技术的发展。

    不过中国的申明也透露除了一些信息,那就是中国已经掌握了无线电在外层空间的传输技术。可是中国人拒绝提供这种技术,理由是,中国不相信比如无线电联合公会这样的与资本家关系密切的组织,这些组织只会把中国的技术直接拿去换成钱,换成剥削人民的工具,所以中国不会把技术透露到自己的辖区之外。

    张春在见了拉图尔之后,就离开了东京,因为全运会的筹备章程制定出来后,他就已经决定离开了。只是因为拉图尔的关系而多留了几天。让夫妇两人成天装老演戏,两个人都有些受不了。何况妞妞可装不了,她的曝光率越高,时间一长,张春夫妇也就会受到影响。所以妞妞总是自己跑出去玩,而张春夫妇也告诫采访的人员尽量不要拍摄妞妞,用妞妞的安全来做挡箭牌。采访的人员也就不敢播出有妞妞的画面。实在躲不开。也要做一些角度和技术处理。

    张春的离开,也让拉图尔感到了中国对于奥委会也是不信任的。张春和拉图尔的谈话也是质疑多过赞扬。

    其实奥运会真的那么不堪吗,也不是。如果拉图尔自己来,可能情况会好一点,但是他带来的执行委员会的人一看就不是好对付的角色。张春可不想把辛辛苦苦利用特斯拉去世后进行的技术误导给废掉。而是要做出更多的误导。并把中国技术,建设上的不同往传统,文化,社会经济上的不同上去解释,淡化科技差距。

    好在。拉图尔的第二站选在北京,之后又返回了东京,北京是一个传统文化城市。学生确实非常多,但是都是基础教育。稍加掩饰,拉图尔的团队就只能是免费旅游了。北京的旅游景点多如牛毛,从港口到长城。比后世的地盘还要大。拉图尔除了感叹中国文化底蕴深厚以外。还真没有看到别的什么。

    东京全运会正式开始,他也就到了东京。

    中国人就是多,参加的选手随便就超过了奥运会,达到了七千多人,男女相当,这是奥运会没法比的。中国的长跑比赛的赛程长的吓人,是六十公里。一方面因为这个大东京看起来高楼十分稀疏,但是范围却很大。另一方面。原来中国人学生开始就跑二十到三十公里。军队满装越野是三十公里。运动会是轻装,不带任何装备。跑远一点似乎没什么。只是成绩不怎么样,参加的选手没有竞技的心态,一路上没人停下来,但是打闹,甚至往回跑找人的都有。

    看转播的人都哄堂大笑。他们更加注重队友的总体成绩,和队友拉下太远,会放慢速度帮助一下,跑回去找就过分了。

    中国人测试速度的短跑距离非常短,只有二十米。因为中国人认为现实中,不会给你太长的突击距离。二十米是最长的了,十米突击才是常见的。

    二十米的突击,几乎就是眨眼过去了。全部都在一秒左右,最差不会超过两秒。十米突击是什么概念,那就是你根本没有时间反应。不过中国人的突击动作没有进行什么规定,所以千奇百怪。有些明显不够科学,身形很矮,不好发力,限制了速度。有人会用腾空动作来缩短突击时间。二十米突击的起点和终点有一个很小的电子传感器触点,起点在脚尖,终点绝大多数人使用手指去点,两个传感器记录的时间就是最终成绩,任何人做不得假。

    这个比赛明显带有军事性质。只是没有多少规则限制而已。

    测试灵敏度的是一种曲线跑。赛道非常复杂,甚至还有折回的部分。距离还达到了三公里。总成绩自然不好。但是这种跑步方法跟玩杂技没有什么区别。拉图尔完全不理解为什么要进行这种赛事。

    力量测试也是投掷方法,只是铅球要重太多了。能提起来就不错了,所以能扔出去也不会太远。

    跳远和跳高测试与奥运会差不多,但是两种跳,选手们的采用的跳法,都不是追求最远和最高,而是极端讲究落地后的稳定性。真有人跳到竿子上用脚尖点一下,由于点的技巧和力度,竿子只是轻微弹了一下,没有掉下来。被裁判放过了。

    不管是跳远,还是挑高选手,几乎都采用了让身体低矮,甚至收缩成球形的姿态进行跳跃。这种姿势简直就是一种浪费,跳跃非常费力。

    没有标枪比赛,而是多了测试准确度的飞刀比赛。飞刀还是各选手自己带来的,而没有准备统一的专用飞刀。所以飞刀千奇百怪。有重,有轻。拉图尔问为什么会这样?一个裁判看了拉图尔一眼说:“每个人的手部力量,手腕,肘臂结构个肌肉都有所不用。用力习惯也略有差异。这是测试准确性、瞬间感知和肌肉协调能力。也就是说你能射中一百米外的目标就可以了。这是一般测试。”

    游泳不是在游泳馆理由,而是真正在东京湾里划出来的赛道。滑冰不在东京据说这些选手在来东京之前就已经进行过雪上测试了。

    运动会一个很不好的现象就是,根本没有观赏性,动作都不好看。不知道那些观众是为了什么而欢呼,不可理解。当然起哄的声音也有。问题是起哄的人多半是为了失败而起哄,选手也只是拍拍手了事。

    这种粗鄙,无规则赛事的转播在西方能够有人看吗?无规则还谈得上公平吗?

    比赛的主裁判是一个眼睛极其锐利的女人。年纪看起来不到五十岁。拉图尔不知道这个女人正是暗月的最高领导人张春雅,虽然她可能已经不是暗月中最厉害的人。

    “规则?什么样的规则才是公平的规则?这些选手的动作和方法都是在各自的环境下形成的,都是根据自己的身体条件形成的。所以达到目的就是规则。还有一个潜在的规则就是能够尽量利用自己的身体条件。我们研究过奥运会的一些规则,发现它们不是发挥人的潜力,而逼着人在简单环境下,进行简单运动。如果这些人按照奥运会的方法训练,只能成为一个演员而已。到了森林和牧场,受到猛兽的攻击必死无疑。赛场确实没有可利用的外界环境,但是如果你连自身身体条件都不会利用,你也就不用来了。”(未完待续。。)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