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领先四十年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正文 第五章 居然还是亲戚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纯文字在线阅读本站域名 <fon color=red><b></b></font> 手机同步阅读请访问 </br>

    梅勇是不是有些太没品了?他这是发的哪门子神经?

    没错,从头到尾,巫山都没把梅勇放在眼里,典型的纨绔子弟,另一个时空到了省委书记的位置上一样倒下。

    梅小白也太不是玩意儿,为了给侄子建功,居然把两个地区合并到一起。

    这样一来,樊城地区固有的轻工业基础本身都还不错,棉纺还比较发达。十堰的二汽,又能让樊城两翼齐飞。

    那又如何?别说欧洛泰地区,就是平大的榆林地区,隐然都能把樊城斩于马下。

    再说了,大家不管明争也好,暗斗也罢,其目的就是为了提高辖区内人民的生活水平。

    不得不说,倭国人全力投资樊城,不管他们有没有拿来真金白银,几乎是倾一国之力,来支持樊城的发展。

    巫县有句俗话:驴子屙屎外面光,表面上看上去很光滑,驴子粪便一拨开就是一团糟。

    这正如樊城地区如今的情况,梅勇为首的樊城官员们,一味追求gdp的数字,鼓吹高大上的工业。

    不管在任何地区,工业和农业就像人的两腿。

    “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这是古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分析。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构成是农业、手工业、商业。搞清它们之间的关系和地位,对于学好古代中国经济史至关重要。

    ‘无农不稳”,一个‘稳‘字突出了农业在古代中国经济结构中的举足轻重的地位。

    中国是传统的农业大国,历代统治者都视农业为国家的根本,十分重视农业。

    保护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以确保赋役征派和地租征收,达到巩固封建统治。实现长治久安的目的。

    因此,体现在农业生产上,历代政府都重视引进或推广农作物新品种。改进生产技术,兴修水利。编著农书。

    这就使得中国的农耕文明长期居于世界先进水平,精耕细作一直是中国传统农业经济的一个基本特征。

    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也一直是中国古代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

    “无工不富”,一个“富”字点明了手工业对古代中国经济发展做出的不可磨灭的贡献。

    古代手工业是从农业中分离出来的,但它却有着古代农业所没有的璀璨与辉煌。

    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素称发达,享誉世界。

    不论是官营手工业还是民营手工业,都有着部门众多,品种齐全,技术水平先进。产品质量高等优点。

    精美绝伦的丝织品,流光溢彩的瓷器,神秘漫长的丝绸古道,“丝国”、“瓷器大国”的美誉无不折射出东方古国的丰盈与富饶。

    ‘无商不活”,一个“活”字体现了商业在古代中国经济发展中所处的不可缺少的位置。

    商业好比是古代中国经济发展中的一味调和剂,没有它,古代中国的经济发展就没有了生气和活力。

    它与古代农业、手工业的发展息息相关,以它们的发展为基础,古代商业经营的商品主要就是农产品和手工业品。

    商业的发展,能促进农产品和手工业品的自由流通及它们生产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会促进农业和手工业更好地发展。

    与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场所比较固定相比,商业发展的灵活性特征更加明显,体现在市场形式上的多样化。

    有晓市、夜市、草市等;经营时间地点上逐渐不受限制;贸易方式上有国内贸易、边境贸易、对外贸易等。

    金融体系上。柜坊、飞钱、纸币的产生使得交易更加灵活、方便、快捷。

    在重农抑商的社会大环境下,商业税收作为一股“活水”,往往也会成为政府财政的重要来源。

    现代社会,农业与工业分开,商业在某种程度上,被划归到工业里面去了。

    事实上,我们很难把工业商业剥离开来。工业产品生产出来就是为了要销售的,销售的收入计算到工业产值里面。

    樊城地区的产品,即使披上了一层中国企业的外衣。在中国谁不知道那是倭国人的企业?

    经过巫家人的推波助澜,在中华大地上。掀起一波又一波抗倭浪潮。

    现在樊城地区的产品,美其名曰出口赚汇。就是因为在中国混不下去。

    既然该地区的工业已经陷入了瓶颈,为什么梅勇不想想办法,解决下农村问题?

    尽管自己与梅家人不对付,巫山还是有些忧心忡忡,觉得这样下去,樊城等于是在瘸腿走路。

    “都是些什么人在扣车?”他不会觉得田有俊在无的放矢。

    “反正戴一个红箍箍,根本就不晓得是哪儿来的人。”田有俊刚想招呼喝酒,赶紧把酒碗放了下来。

    如此说来,欧洛泰比樊城地区,简直有天壤之别。

    相信这里的人到了北疆,再也不愿意回来。

    “巫同志!”杨正阶的眼里,小儿子是最能干的,连他都很尊敬这个高大的年轻人,老人说话时有些犹豫。

    “没关系,您家说吧。”巫山微笑着看向老人。

    “我想回巫县,不晓得行不行?”杨正阶有些难为情地问道。

    “这个我也不是很清楚,”巫山微微皱眉:“毕竟离开这里不少年了,县里的政策,我还不知道。”

    不管是亿州市还是欧洛泰的户口,如今可不是那么容易获得的了。

    说起来,真不是开玩笑,亿州这边的政策,巫山确实不很清楚。

    但欧洛泰的户口,留下了一个口子,在北疆能提供证明居住三年以上,才有资格申请,还要排队,毕竟水的问题始终是难以短期内解决好。

    想到欧洛泰。巫山不仅暗自神伤,自己已经从那里辞职了,也不知道今生是否还有机会去哪里。

    既然决定了辞职。就没想着要回去。

    欧洛泰市委市政府,只有他自己的座驾不是公车。没有带走那边的一草一木。

    至于今后干什么,真还没想好。

    炎黄已经交出去了,推向社会,是暗地里的股东,肯定是不会回去的。

    可以说,就凭炎黄的分红,巫家人不管怎么浪费,挥霍几辈人都没问题。

    但一个大男人总不能闲着吧。除了政界就是商界。

    如论如何,这些年实在有些操劳,还是先好好休息下。

    虽然承蒙杨家人的款待,毕竟萍水相逢,大不了做些经济补偿,身上还是有好几百块钱的。

    但要巫山一口答应,交浅言深,肯定是不可能的。

    再说,随着在官场的时间久了,如今的巫山在任何场合。都不会轻易表态。

    有些事情,即使能在法律和道德许可的范围内做,私下里解决了就是。没必要宣扬出来。

    “噢!”杨正阶明显很失望,还要说什么,被小儿子用眼神制止了。

    “很正常,巫同志在部队上。”田有俊开解道:“部队与地方不相统属,他即便是巫县人,也不好插手。”

    “你说什么呢?”杨正阶借着酒劲冲儿子发火:“军人哪有不穿军装的?”

    “爸!”田有俊也急了:“你没看到地坝里的吉普车吗?那是军车牌照,而且也没谁硬性规定,军人出来就一定要穿军装的,除非是公事。”

    在他心眼里。已经把巫山列入到部队的干部序列,但将军显然是不可能的。哪个将军出门身边没警卫员?

    “你们搬过来之前是哪儿的人?”他不再纠结于这个话题。

    “我老房子在宁厂沟,”杨正阶显然还有些闷闷不乐:“没在正街上。”

    “宁厂人?”巫山一惊:“那边的杨家都是一家的吧?”

    “对呀!”杨正阶一拍大腿:“都是一个祖蔸蔸下来的。一般都没出五服。”

    巫山不由倒吸了一口凉气,说不定奶奶和他家还是亲戚呢。

    我去!

    奶奶的闺名叫杨天秀,杨正阶的儿子辈都是杨天什么的。

    “听说解放前那里有一个叫杨正佳的盐商,”巫山试探道:“他应该也和你们是家门儿吧?”

    在巫县话里,本家就叫家门儿。

    “何止是家门儿,”杨正阶不由捋着胡须笑道:“那是我堂哥,我们一个祖祖下来的,他是长房长孙。”

    得,真是亲戚了,巫山心里暗自苦笑。

    “您家如今在汉江不是过得挺好吗?”他纳闷儿:“儿子儿孙都在这里,估计孙女都嫁人了吧?”

    据了解,田有俊有一个大的闺女在上高中了,这个生病的儿子看上去差不多十二三岁。

    “我想念老家的老屋场,”杨正阶的眼神有些迷离:“现在竹山这边的生活,就老幺好好点儿。”

    “至于老大和老二,他们只是有吃的,种的东西卖不出钱来。”

    这个问题确实有些伤脑筋,估计樊城地区对户口迁移特别是到亿州市有严格的规定。

    既然梅勇对巫县进行所谓的封锁,肯定不会在本身就很死板的户口制度上留下漏洞。

    太祖说:在战略上要藐视敌人,在战术上要重视敌人。

    梅勇这人,聪明过人,年轻时候在京师劣迹斑斑,小错不断大错不犯,始终在一代与二代的底线之内。

    如果一天两天还好说,那可是好多年啊。

    可以说,没有周密的心思,他做不到那样。

    杨正阶的情绪有些低落,他猛然间抬起头:“你这么年轻,怎么会知道杨正佳的?”

    “偶尔听人说的,”巫山淡然道:“毕竟巫县就屁大一块地方,出名的人和事也就那么多。”

    一条界梁子,挡住了巫县和竹山。

    回去问问奶奶,如果和她娘家人关系不错的话,就帮他们一把也未尝不可,尽管难度不小。(未完待续)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