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镇军将军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正文 第一百三十三章 武备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这三天是赵云最忙碌的三天,忙完车臣汗乌尔格,要忙援俄派遣军,忙完派遣军又要忙欧洲军火交易。

    等好不容易,欧洲军火交易完成;援俄派遣军安定下来,用僧侣在三位男爵的抵抗军中找苏俄奸细;车臣汗乌尔格又要开始发放奖励了。

    平定叛乱后的车臣汗部,所有的兵权都归于帖木尔。

    帖木尔将一支两千人的蒙古士兵编成了车臣汗乌尔格的守城军队,其余的都编入了自己的外蒙军团。

    整编后,每个蒙古士兵都发到了一份奖励物品,羊肉一大块20斤,粮食100斤,上等盐巴10斤,铁块10斤(用于蒙古人打马蹄铁),铁由江南收集的破铜烂铁中的废铁,以及直系买战列舰所支付的富铁矿提炼,最后交由蒙古铁匠扔进熔炉后炼化而成。

    因为车臣汗部大概能抽出1万名男子做为常备军参战,所以帖木尔就把这一万人都编入了花名册,此次按名册发放。

    甜枣下发的同时,还让僧侣和那些新上任的贵族向各个附庸的小部落宣传此次平叛的经过和奖励,争取民心,威慑有异心者。

    听到前方的将士在浴血奋战,而后方的贵族老爷们在想办法消灭他们的男人,各个部落的妇女都自发的组织起来在家里宣导自己的男人以后要注意那些贵族老爷。

    此举一出,民心、军心基本可定。

    帖木尔的声望在部落中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而一些尚算服从没有被处理的贝勒、贝子、台吉等蒙古贵族已经不能影响到他的声望了。

    现在,赵云和帖木尔能够好好的商量,下一阶段对外的用兵了。

    正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功!

    在派出大批探马去探路,收集相关情报的同时,赵云觉得对车臣部的蒙古军队的武器来一次大换血。

    车臣部的武器在赵云看来实在是惨不忍睹。

    基本三分一的人能有枪,其它都是弓箭、马刀什么的。这个嘛还能说得过去,可那些枪中连火绳枪都有,燧发枪更是常见,步枪竟然只有十二三个人才一支。

    还是老掉牙的!膛线都快没了,这可是车臣汗口中,“精锐无比的天下无敌蒙古铁骑”!

    “换!全部都换!”赵云大手一挥,怎么说这也算是赵云手下的第一支成建制的武装啊!这人数凑一个师没问题,可武器这么寒碜,拿的出手?

    枪得换,马也得换!草原民族全民皆兵,蒙古士兵个个是神射手,这是得肯定!蒙古人从会走路起就接受军事训练,三四岁就要学会骑羊,五六岁就开始骑马。蒙古人可能是历史上骑射技术最强的草原民族。而且蒙古骑士的军事技能训练不仅仅是骑射还包括套马等放牧、围猎而需要的技能。

    可以说和欧洲骑兵比起来个个都是全能型骑兵。

    而且整体战术先进,符合伟人的军事思想,以高度机动性为主,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的“十六字诀”。

    而要达到高度机动性,草原上靠的就是马。好马配好鞍!这话谁都知道!可是这好马可不好找。

    车臣汗部所在的地区,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季严寒,夏季炎热,温差大,降水少。年平均气温-66~39c,1月-15~-35c,7月18~26c。极端最低和最高温曾分别达-50c和40c。年较差平均为35~50c,最大可达90c,一日之间的温差也很大,平均为20~30c。冬季的蒙古北部是亚洲寒潮源地之一。年降水量200毫米左右,降水集中于夏季。日照充足,草场的生长期一般只有100天左右,结冰期长(11月至翌年4月),干旱和风暴是此地的两大自然灾害。

    这也就是赵云急切的想武装他们的原因,否则赵云亲临此地,羊皮卷中的大军一放,一招人海战术就可以打遍天下了。

    可这里的冬天就让赵云这个江南人无法适应,剔除了这个最大的助力,所以赵云非常急切的想武装他们。

    为什么?因为蒙古人或者说北方游牧民族的作战时间一般是在冬季,秋季战马养膘,秋末冬初,南下劫掠一票然后回去猫冬,等到来年秋天再来一次。

    所以蒙古人一般都是在这个季节出兵,而由于惹了老毛子,虽然暂时他们还没动静,可能是西去征服那里不听话的部落了,可他们什么时候东征,还真是不好说。

    所以留给外蒙军团的时间不多了。

    要想做车臣汗部的战马,首先这战马就得耐得住寒冷,因此从俄军那缴获的哥萨克曾经的专属坐骑,河顿马就剔除在外了,只能从本地的蒙古马开始考虑。

    蒙古马广布于中国北方以及蒙古国和原苏联部分地区。具有适应性强、耐粗饲、易增膘、持久力强和寿命长等优良特性。头大、额宽、颈短厚,呈水平颈。躯干长,胸深而宽,背腰平直,尻斜。四肢较短,蹄质坚实。毛色复杂,以青、骝和兔褐色为多。

    不过哪个品种最好,就说不清了。而且车臣汗部要的数量极大,每个蒙古骑兵最好要配上三、四匹马,这是骑乘马,还有大型挽马、兼用型、山地型,所以只能混搭了,不能只求一种。

    1、产于内蒙古锡林郭勒盟乌珠穆沁草原的乌珠穆沁马,体型结构较好,体格较大,多走马,是蒙古马中的最好类群。

    2、产于内蒙古昭乌达盟的百岔沟,百岔铁蹄马,有“铁蹄”之称。马匹以善走快步而闻名,骑乘时步伐快速平稳,无颠簸之感。1200m跑步1分537秒。

    3、产于内蒙古乌审旗沙漠的乌审马,体质干燥,体格小,善于在沙漠中驰骋。

    4、产自额尔古纳的三河(根河、得尔布尔河和哈布尔河)地区的三河马,早年,俄国人曾携带后贝加尔马及其改良马在额尔古纳河畔放牧或定居,后来,沙俄修筑中东铁路(现在的滨州铁路)时,又带来一定数量的后贝加尔马。苏联十月社会主义革命时期,部分后贝加尔的哥萨克人,又带来了相当数量的马匹。进一步杂交改良后。据说,最多时有14种血统。三河马外形较蒙古马高大,毛色主要为骝毛和粟毛,力速兼备,持久力好,脚步轻快,三河马属于兼用型,部分马匹偏乘或偏挽。

    5、巴里坤马,在严寒缺草的季节,无棚圈,不补饲,气温达-40度,在雪深30~40cm条件下仍能刨雪采食。

    6、大通马适合骑乘,特别善于在高原上长程骑乘。

    这些马大都是产于高寒地区,可终年放牧,耐粗放饲养管理,能适应较恶劣环境条件,耐劳持久,抗病力强。

    最后通过买卖,收集,在辖区和周边部落中收集了三河马2万余匹,其中繁殖母马7千余匹,马驹3千余匹。

    乌珠穆沁马、乌审马各四百余匹,百岔铁蹄马两千匹,这还都是用枪支换回来的。还好,车臣汗部辖内有嘎勒希地区的骏马(奔跑型良**)四千多匹。巴里坤马、大通马也弄到了千匹。

    骏马,在蒙古部落中可是硬通货啊!

    由于骏马的数量严重短缺,只能暂且人手一匹,而骑兵的马除负载鞍具和武装的骑手外,还要驮载备用服装、野营用具和饲马用具,战时还要驮载随军的粮秣和战利品。据统计在欧洲各**队和各类骑兵中,马匹在行军时的总载重量在950一300磅之间;这个重量比一般民用马匹的载重量要大得多。所以马匹过重的负荷是—切骑兵的最大弱点。但在蒙古最不缺的就是马,除了骏马还有大量的劣马可供选用,于是一名骑士除了一匹骏马外又可以分到一至两匹普通蒙古马,以做备乘马和负重马。

    马匹的问题暂时得到了解决,接下来那就是武器的问题了。

    骑兵通常分为两大类:重骑兵和轻骑兵。

    它们最大的区别在于马匹的不同。

    且不去说那些马匹的分类问题,仅仅看字眼就知道,重骑兵肯定是要体壮力大,负重载荷大的马,而轻骑兵的要求就是灵活的快马。

    前者和后者在速度上是不可能协调一致地。

    前者在冲锋时动作较慢,但冲击力较大;轻巧的马跑得较快,冲刺速度快,尤其适于单骑作战和成散开队形作战,而笨重、高大的马在这方面就既不够灵活,也不够机敏。正因为如此,骑兵的这种分类的确是必要的,

    重骑兵由于有营地在,这方面就不用蒙古士兵来担任了于是轻骑兵成了他们发展的方向。

    欧洲此时的轻骑兵一部分装备马刀以及马枪,一部分装备长矛。而且在大多数情况下骑兵还佩带手枪,美国的骑兵就配备着左轮手枪(难道是西部牛仔?)。

    德国的mp18i式冲锋枪就不给了,虽然冲锋枪骑兵是赵云骑兵队伍中最强的,可是这个太贵,而且太显眼了,对蒙古士兵没好处,这玩意现在还得顾着供应欧洲的交易。

    (这几天单位培训,更新不正常,但一定保证平均每天一章!请谅解!)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