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逆流伐清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正文 第五十八章 少年梦,新钱,质变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段琬儿苦笑了一下,说道:“那又如何?如今已有族名,又有聚居之所,纵是族人温顺,又怕什么?何况,咱们可以慢慢来呀,组织族人习武强心,假以时日——”

    “假以时日,我白族也无振兴之望。”段智英有些怅然地叹了口气,说道:“岷殿下曾言:弱者总是相信奇迹来求得拯救,以为只要在自己的想象中驱逐了敌人就算打败了敌人,岂不知却是自欺欺人。上天要眷顾,也是眷顾努力拼搏的人,自己什么也不做,只等着老天开眼,和等着饿死又有什么区别。”

    段琬儿眨着大眼睛,一时竟听得痴了,只顾揣摩这富含哲理的名言,却忘了继续劝说。

    段智英没有注意到姐姐的异样,低着头自顾自地继续说道:“姐,你也别老担心。我不一定去战阵冲杀,倒是很想去干海军。嗯,也就是水师的意思。你不知道,外面的世界有多大,大海有多辽阔,从大海又能到什么地方。广东、广西、福建、浙江,山东、河北,辽东,坐着大海船都能去,带着兵都能打。战场竟是如此之大,我以前是做梦也想不到的。姐,姐——”

    啊,段琬儿这才缓醒过来,迷惑地望着弟弟,段智英无奈,只好又重述了一遍。

    “别人胡说煽惑,你怎知是真是假?”段琬儿撇了撇嘴,不以为然地说道。

    “岷殿下怎会信口开河?姐,这话可不要随便说。”段智英慎重地告诫道。

    段琬儿张了张嘴巴,嗫嚅道:“是他说的,那,那还有几分可信。”

    “我要开眼界。长见识。”段智英把目光投向远方,悠然说道:“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族中智者张老所通的不过是人生哲理与人心所思,目光也局限于一地一时。我呢,就算成不了大将军,也要成为族中见识最广博、历练最丰富的新一代智者,给族人指点通往富足安康的道路。姐,你说我能行吗?”

    “能行。肯定能行。”段琬儿连连点头,掏出手帕,慈爱地给弟弟擦去嘴角的果屑,对弟弟的雄心大志也不吝赞赏的神情。

    “姐,我在军营里挺好的,你不用担心。也不用老来看我。”段智英展示了成熟的一面,又变成了嘻皮笑脸的小弟弟,“免得别人取笑。”

    “还说挺好的。你的胳膊上怎么有伤?”段琬儿白了一眼段智英,不满地说道:“遮遮掩掩的,想瞒过去呀!”

    “训练嘛,磕磕碰碰难免的,只破了点皮,一点不妨事。”段智英陪着笑脸又解释又安慰。

    段琬儿无奈地摇了摇头,把带来的换洗衣服递给段智英,又不停地嘱咐唠叨。

    “姐,我都记得了。”段智英不停点头,趁着姐姐稍一停歇。赶忙说道:“那我先回去了。岷殿下过两天便要来检查功课和训练情况,我还得抓紧准备呢!”

    “去吧!”段琬儿不舍地叹了口气。目送着弟弟走远,直到看不见背影了,方才转身回转。

    安沛城中虽然还没有太平盛世的繁华热闹,但已经显露出了安定向上的迹象。不少店铺都张灯结彩,尽管没有官府明令,可多数店铺老板还是为朱永兴纳妃而表示祝贺。当然。这也是一种讨好媚上的习惯行为。

    物资还不是特别丰富,但秋收的成果却在明军占领后,在朱永兴免税免粮的谕令下,大部分都被百姓所获得,这也让在安南郑氏的横征暴敛下生活困苦的民众缓过了一口气。

    随着荒芜农田的大规模开垦种植,安南基地在明年不仅能自给自足,还会有相当多的富余。对于大部分的普通老百姓来说,希望的不过是安安稳稳的过日子,能衣食无忧就心满意足了。加上和约的签订,傀儡郑桦的身份,安南人便没有了暴力抗争的名义和动力。已经被政府抛弃了,谁还能豁出命来为徒劳反抗?

    明占区逐渐形成越来越强的吸引力,这是朱永兴蚕食安南、不战而取的策略。别扯什么民族大义,反抗侵略,在法国殖民者逐步控制安南时,那些安南人不是也愿意往法统区跑嘛!原因很简单,那里环境较安定,生活较好,赚钱较容易。

    段琬儿来到族人设在安沛的漆器铺,铺面也挂上了红绿彩绸,显得十分喜庆。她心中却隐隐有些酸意,很羡慕那位得到岷殿下恩宠的蛮夷女子。虽然是纳,不是娶,但人家现在毕竟是独擅后宫,身份尊贵。

    “小姐,您回来了。”高崇义从柜台后走了出来,对有些发呆沉思的段琬儿笑道:“伙计们都粗手笨脚的,布置得不好,您若是不喜,咱再重新来过。”

    段琬儿轻轻摇了摇头,勉强笑道:“左右是凑个喜兴,也是感念殿下之恩,倒不必太过认真。对了,铺子里没什么事情吧?”

    “倒是真有一件。”高崇义从柜台后面取出十枚铜钱,说道:“这是官府送来的新钱样式,以后便要开始流通,一两银子与千文铜钱等值。”

    段琬儿拿过铜钱摆弄着,看到上面的字样不禁抿嘴微笑,正面是“吉祥如意”,背面则是“通宝”两个字及两个小图案。

    “这吉祥如意也就罢了,后面怎只是通宝二字,未有年号?”段琬儿迷惑不解,用手掂量掂量,又估了下重量。

    “钱重一钱二分,铜铅应该是各半。”高崇义说道:“我与附近几家店铺聊过此事,他们也不知这钱未何不铸年号。但这钱比安南钱币要好,流通当无问题。听人说,这吉祥如意乃是世子妃亲笔所写,颇有些人把钱系上红绳给自家孩子佩戴祈福呢!”

    “是吗?”段琬儿又看又摸,却觉得这字写得并不如自己好,不禁撇嘴,心中不服。

    …………

    钱重一钱二分,铜铅各半。这应该是很科学的比例和重量。而铜钱的成本最主要的便是铜的比率和价格,以及铜钱的大小。降低铸钱成本,商品市场的铜钱价格立即大幅下降,造成商品货币市场经济秩序的混乱;提高铸钱成本,铜钱价格很快增昂,但铸钱局亏损严重,铸钱事业面临严重危机。

    现在铸钱局铸钱千文含工本银基本保持在0.7~0.8两上下,虽然量还不多。但朱永兴借着成亲之时也一并推出,开始在市面上发行流通,逐步占领市场,以达到赚取铸钱的铸息,并驱逐、替代其他货币的目的。

    当然,这将是一个较长期的过程。历史上的吴三桂曾铸钱卖给安南。以赚取钱财,朱永兴自然不会放过这条生财之道。况且,统一、规范铸币制度。既便利了货币流通,同时也树立起规则、信用乃至政府的权威。

    至于为什么在背面只印通宝,而不印年号,则是朱永兴的一个长远图谋。如果货币的推行和流通很顺利,在具有了实力之后,他未尝没有与满清打一场货币战的想法。铜钱上不铸招满清忌讳的字样,显然在实施当中是有好处的。

    只是这么一来,难免会有人怀疑他的用心。所以,朱永兴在事前已经写信给晋王李定国和赵王白文选,约略说了自己的想法。至于他们能不能理解。朱永兴仁至义尽,也就顾及不了了。

    虽然还不到一年。但朱永兴的心态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借助于身份和战功,他的威望正在凌驾于所有人之上,而且正在以自己的意志的思路,指挥着西南的全部抗清力量。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从量变到质变,是需要一个过程。有时长,有时短。这有些象化学反应,如果加入了催化剂,则能大大减短反应时间。

    经过奋战,联络,利诱,鼓舞,再加上满洲将领的短视勒逼,滇省的抗清烈火终于被朱永兴全面点燃了。历史上在滇省曾起义抗清的,或者不曾起义抗清的,都趁势而起,助明反清。

    导火索率先在广南点燃,得到了大批援兵的庆阳王刘震、鲁国公祁三升、宜川伯高启隆发动了攻势,突然大举围攻开化府府治广南县城。侬氏土司和王弄土司(文山地)王朔立即反水相助,集苗、壮土兵上万,扼险堵路,切断了广南县城内清军的退路。

    万余明军利用地道爆破之术,两日攻破广南县城,歼灭清军三千余,斩杀广南总兵狄三品。剿抚右镇总兵王永祚率几十名亲兵突围而出,在坝美遭侬鹏所率土兵团团包围,尽皆被杀。

    明军乘胜再攻维摩州(现丘北县),维摩土司沈应麟、沈兆麟、王承祖、王义、王先任、王先伦等趁机而起,率土兵四下攻击驻防清军,擒杀当地清官。使明军轻取维摩,进入阿迷州(现开远),向北攻击弥勒。又有倘旬叶向阳、叶正昌,弥勒昂复祖起兵响应,一时间攻势极盛,昆明东南烽火遍地。

    其时,吴三桂已回昆明坐镇,只留重兵于石屏,以压制元江。虽然多少预料到了满洲将领四下勒逼可能招致动乱,却没想到来得如此猛,如此快。他一边给贵州传令,催促贵州清军加快行程,尽快赶至昆明;一边又命令石屏清军分兵东攻蒙自,牵制抵挡明军攻势。

    但形势的严重性大大超出了吴三桂的想象,石屏清军势力一弱,滇南战区指挥部立刻派出叙国公马惟兴,率领万余人马在元江上游腰街渡江,向北进攻。与之呼应相助的则是宁州禄昌贤,新兴王耀祖,习峨禄益、王扬祖等土司,“众至数万,陷嶍峨、宁州、易门,谋犯省城……”。

    东南、西南,明军与起义的众土司对昆明形成了一个钳形攻势,石屏清军已隐然要处于战略包围之中。吴三桂赶忙又紧急传令,命东攻蒙自的清军马上返回石屏,然后全军立刻由通海撤向玉溪,抵御昆明东南方向的敌军。

    明军联结各土司先后发起了两波的反攻,滇东滇南几乎完全糜烂,而这还没有结束。滇西明军也趁时而动。由祥云出兵,向东攻击南华、姚安,牵制住了楚雄的清军。

    “……预先准备,拾遗补缺,应时而动。自己就象助燃剂,可以使历史上注定要被满清扑灭的反抗之火烧得更旺,着的更凶,把敌人烧得焦头烂额……应时而动太消极。应该掌握操控,才更得心应手。要让反抗之火在自己的计划中,在最合适的时间爆燃。那就不再是孤立无援的抗争,而是外有助力、筹划周详的大暴动……”

    朱永兴终于实现了自己当初入滇时的战略设想,的确把历史上零散的抗清大火聚在了一起,并且添柴浇油。使其爆燃,升腾起熊熊火焰。

    ……………

    “宁州禄昌贤;新兴王耀祖;习峨禄益、王扬祖;王弄王朔;八寨李成林;纳楼普率;教化张长寿;枯木龙元庆;倘旬叶向阳、叶正昌;弥勒昂复祖;维摩沈应麟、沈兆麟、王承祖、王义、王先任、王先伦……”刘玄初不紧不慢地把四下传来的情报上的反叛土司之名抄录在纸上,嘴里啧啧有声。“还有早已反叛的蒙自李日森、李世蕃、李世屏;石屏龙韬、龙飞……”

    “玄初兄——”方光琛不耐烦地打断了刘玄初的列举,急道:“现下烽烟遍地,当是我等为王爷分忧,却不是罗列谋叛土酋之时。”

    刘玄初轻轻叹了口气,反问道:“献廷,滇省土酋几已全部谋叛,局势糜烂至此,我等又有何计可解?况且,这土酋作乱,与明军反攻。配合的时机如此默契,又岂是临时起意、仓促起事?王爷与我等。皆落入大明宗室之谋划之中尚不自知,败势已定,如之奈何?”

    方光琛想了想,无奈地点头承认,“不想伪宗室之谋竟如此深远、阴险,早已秘结各土酋。只窥时机而已。元江进剿失利,更助土酋之叛心。如今——唉,满洲兵将之横征暴敛,正是火上浇油,平添其势也。”停顿了一下,他又皱眉提醒道:“玄初兄,日后在人前切勿再说什么大明宗室,应称伪室室。”

    刘玄初垂下眼睑,不作声了,显然心中不悦。

    方光琛轻轻叹了口气,缓和了口气,说道:“玄初兄,人言可畏,满洲兵将犹在,希图佞幸之人亦有,不可不防啊!”

    刘玄初微微点了点头,沉声道:“献廷好意,我心领了。”

    方光琛坐在椅中思索良久,又有些不甘心地问道:“如今之势,难道便无他法可破解吗?”

    刘玄初犹豫了一下,谨慎地说道:“以我之见,当撤兵于昆明周边,先存实力,而后定夺。形势虽不利,但昆明应无忧也。”

    “却是为何?”方光琛不解地问道:“敌军趁胜猛攻,如何能不取昆明,以竟全功?”

    刘玄初轻轻摇了摇头,分析道:“我观明宗室留守之用兵,进退有度,谋深虑远,善借势而为,喜以巧破敌。腾冲获胜,即收兵养息;安南征伐,亦适可而止;滇西反攻,又屯兵不进;元江挫敌,还是未趁胜进取。我猜,他是想借滇省牵制,以收长久之功。滇省何地也,气候温湿,山多林密,瘴疠丛生,土酋遍地,筹粮措饷极难,大军久困于此,年年召买,岁岁输将,军费益繁,睿虑益切。”

    方光琛有些恍然大悟,一拍大腿,说道:“敌势已成钳夹,我军击西,则敌可由东、南进扰;我军击东,则敌由西、南牵制。昆明,省城也,失之则影响甚大,必留重兵防守,则又可困我军一部。嘿嘿,耗费粮饷,则朝廷生怨;久不进取,则皇上生疑。每年又只霜降瘴息至百草萌芽之时最适用兵,却不过数月之久。山多林密,又可使骑射野战少用武之地。果然阴险,果然毒辣。”

    “知其阴险、毒辣又如何?”刘玄初有些不屑地撇了撇嘴,说道:“弃昆明可也?即便王爷首肯,满洲兵将又岂能答应?”

    方光琛眨着眼睛,好半晌才苦笑连连地摇头,“弃昆明,万万不可。且不说满洲兵将,朝廷又岂能答应?明知是陷阱,也只能跳将下去,再做道理。”

    “明宗室留守踞安南为基,假永历以号召内外,整败亡之众,已立定脚跟;众土酋反复无定,惟利是趋,饵以高爵重禄,岂不遍地烽起?”刘玄初赞叹连声,“厉害呀,实难敌也。”

    “或可缓图之。”方光琛思索着说道:“初入滇省时,我军分散驻防,此一弱点也;现聚兵于省城周边,敌则占地甚广,其势已相反。嗯,我虽暂无良策,却也不信敌会始终无隙可乘。以一隅敌全国,若弱者与强者斗,弱者利乘捷,而强者利于角力;富者与贫者讼,贫者乐于速结,而富者乐于持久。”

    刘玄初张了张嘴,又把话咽了下去,心中矛盾斗争,终是不愿再出口提醒。

    ………………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