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膑庞涓斗智:
魏惠王也想仿效秦孝公,搜罗一个商鞅式的人才来治理国家。不惜重金招徕天下豪杰。当时有个叫庞涓的人也来了。魏惠王亲自接见了他。庞涓讲了一些富国强兵的道理。魏惠王听了很赞赏,就拜庞涓为大将。
后来,魏惠王又听到孙膑很有才干,跟庞涓说起孙膑。庞涓派人把孙膑请来,跟他一起在魏国共事。但庞涓发现自己的能力不如孙膑,怕有一天孙膑会取代他的地位,就告发孙膑私通齐国。魏惠王十分恼怒,治了孙膑的罪,在他脸上刺了个字,还剜掉了他的两块膝盖骨。
后来孙膑被偷偷带到齐国,并被齐威王赏识。
公元前354年,魏惠王派庞涓进攻赵国,齐威王就拜田忌为大将,孙膑为军师,发兵去救赵国。田忌血气方刚,欲直奔邯郸与魏军主力厮杀与解赵围,孙膑深谋远虑,以为不妥,他提出“批亢捣虚”、“疾走大梁”的策略。田忌也赞同了此计,于是向魏都大梁挺进。庞涓无奈,以少数兵力控制千辛万苦刚刚攻克的邯郸,自己率军主力撤出赵国,回救大梁。这时,孙膑已安排齐军在桂陵潜伏,庞涓率军行至这里即遭到已等待多时的齐军突然截击,魏军因过度疲惫打败而溃,与此同时,邯郸也被赵军夺回。
公元前341年,魏国又派兵进攻韩国。韩国也向齐国求救。齐宣王派田忌、孙膑带兵救韩国。孙膑采用他的老办法,不去救韩,直接去攻魏国。庞涓接到本国的告急文书,只好退兵往回赶,这时,齐国的兵马已经攻进魏国了。
庞涓率军撤回魏国,并加速追赶齐军。当追到齐军第一天扎营地时,发现齐军营寨占地面积很大,估算齐军人数有10万左右。庞涓为齐军力量之大担忧。第二天追到齐军扎营地时,发现营地已缩小,推算,齐军应该减少到了5万左右。庞涓担忧之心渐轻,当他追到齐军第三天扎营之地时,发现营地更加缩小,估计这时只有3万左右兵士。他不由心中大喜,于是舍弃一部份军队,亲自率领精锐之师加紧追击。
魏军披星戴月,一直追到马陵(今河北大名县东南)、天色渐渐黑了下来,马陵道十分狭窄,路旁边都是障碍物。忽然前面的路给木头堵住了。
庞涓到前面一看,见道旁树全砍倒了,只留下一棵最大的没砍,那棵树还被刮去了树皮,裸露的树干上还写着几个大字,庞涓叫兵士拿火一照,看见上面写的是:“庞涓死于此树下。”
庞涓大惊失色,连忙命令将士撤退。霎时间,四周的乱箭,像飞蝗似的向魏军射来,齐国的兵士铺天盖地地杀过来了。
原来这是孙膑设的计谋,他故意让军队装出逃跑的样子,引诱庞涓追上来。他算准魏兵在这个时辰到达马陵,预先埋伏一批弓箭手。孙膑见无路可逃,便拔剑自杀了。
齐军乘胜大破魏军,把魏国的太子申也俘虏了。从这以后,孙膑的名声传遍了各诸侯国,他写的《孙膑兵法》一直流传到现在。
————————————————————————————————
张仪连横:
秦国经过改革,国力日渐增强。面对势力不断扩张的秦国,其它六国都感到恐慌。为了抵抗秦国,有人建议六国采取联合抗秦的策略。这种策略叫做“合纵”。另有一些人站在秦国一边,拉拢各国与秦国合作,打击其它国家,这种策略叫做“连横”。在主张“连横”的政客中,要数张仪最有名望。
张仪凭借他的口才得到了秦惠王(秦孝公的儿子)的信任,当上了秦国的相国。这时候,六国正在组织合纵。
在六国中,齐、楚两国最强大。张仪认为要实行“连横”,必须拆散齐国和楚国联盟,于是他向秦惠王献了一个计谋,假装辞去秦国相位,带着厚礼,以游说者的身份投奔楚国。
张仪一到楚国,楚王就盛情的款待了他。
张仪对楚王说:“大王如果能听我的意见,首先同齐国断交,不再同它往来,我能把秦国商、於一带的600里土地献给贵国;让秦王的女儿嫁给大王做妻妾。秦、楚两国之间娶妇嫁女,结为亲戚,永远和好。这样,削弱了北边齐国的力量,西边得到秦国的好处,我看没有比这更好的主意了。”
楚王很高兴地接受了张仪的主张,把相印交给张仪,宣布与齐国解除盟约,并派使臣随张仪收受商、於之地。
张仪出使楚国的目的达到了,他一回到秦国便假装从马上掉下来伤了脚,一连3个月都不理楚国使臣。后来齐国见楚国不讲信义,便与秦联合了。张仪见计划实现了,便把楚国使者打发走。楚国使者再一次向张仪索要土地时,张仪耍赖不承认了。
气得楚怀王直翻白眼,发动10万大军攻打秦国,秦孝公也派了10万大军迎战,齐国赶来助战。楚国一败涂地,商、於600里地没有到手不说,还被秦国夺去了汉中600里地。
后来,张仪又放心大胆地去韩国、齐国、赵国、燕国等国逐一地推行他的连横策略。在他策略下,秦对韩、魏采取又拉又打的策略,迫使这些国家就范,力图侍奉秦国以求相安无事,张仪还曾率军向东侵伐,使秦完全占有了河西、上郡等地,并在河东占有土地,掌握了黄河,国威大振。
张仪作为一个纵横家,活跃在战国的政治舞台上,他以言辞和策术游说各国君主,成为战国时期特有的政治活动家。
————————————————————————————————
胡服骑射:
北方的赵国看到秦国恃强凌弱的做法,知道只有发愤图强,才能国泰民安。赵国的国君武灵王,是个很有远见的国君,面对周边的诸侯国日益强大,便考虑着赵的发展前途。
周郝王八年(公元前307年),赵武灵王率军攻取中山国的房子(今河北高邑西南)后,自北而到达黄河边时,考察了赵国北面的游牧部族地区。赵武灵王意识到,在北方山地和丘陵地区不能使用车战,而胡人身着胡服骑马射箭的作战的技术则显示出特有的长处。于是他就着手进行军事改革。
有一天,赵惠灵王对他的臣子楼缓说了想改变服装的事,并说明了原因,楼缓听后连声说好。这个想法一传开,就遭到许多大臣的反对。公子成是赵武灵王的叔父,在赵国影响力很大。他先是以不能“变古之教,易古之道”为由拒绝穿胡服。赵武灵王于是亲自到公子成家,反复说明事与礼可以随时代而变,并讲述胡服的优越性,想要振兴赵国就得改革,赵武灵王的慷慨陈辞,令公子成备受感动,于是第二天他便胡服上朝,这使得赵武灵王有信心将这项军事改革坚决贯彻下去。
赵武灵王向全国发布胡服命令。这时有王族赵文、赵造和王子傅周绍等大臣向赵武灵王进谏,希望他收回成命。赵武灵王批驳说:“三代不同服而王,五伯不同教而政”,“法度制令,各顺其宜,衣服器械,各便其用”。批评他们不知时变,就谙治国。他们最后不得不接受了胡服。
赵武灵王看到条件已经成熟,就发布了一道改革服装的命令。不久,赵国人不分贫富贵贱,都穿上了胡服。
赵武灵王接着又号令国人学习骑马射箭。他把攻下的原阳(今山东大同北)改为“骑邑”,用来培训骑兵,刚开始有很多大臣反对,不过,最后还是被赵武灵王说服了。
赵武灵王的改革很快收到了成效。胡服骑射举动不仅扩展了赵国的疆土,壮大了赵国的实力,而且使赵国继晋之后与燕国同为北方民族融合的中心,也为中原的生活方式带来了新的因素。
公元前305年,赵武灵王亲自率领骑兵打败了临近的中山,又收服了东胡和临近几个部落。到了实行胡服骑射以后的第7年,中山、林胡、楼烦都被收服了,赵国的土地扩大了许多。
赵武灵王经常带兵外出打仗,把国内的事务交给儿子处理。公元前299年,他把国君的位子传给了他的儿子,就是赵惠文王。赵武灵王自己改称叫主父(意思是国君的父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