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读《中华上下五千年》笔记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十二章:三家分晋/商鞅变法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三家分晋:

      

      东周前期,诸侯武力兼并,晋悼公兴霸业,先给人民免旧欠,救灾难,轻赋敛,赦罪人等好处。东周后期,齐国田氏、晋国的韩赵魏三家,政治上比较开明,所以成为大夫兼并的最后胜利者。

      在周代初年的所有封国中,晋国的面积最大,力量最强,最有资格统一中国。

      晋国国君的权力衰落后,实权由栾、解、赵、魏、韩、智六家大夫把持,他们又以自己的地盘和武装,争夺权利,互相攻战。后来只剩韩、赵、魏、智四家。四家中智伯瑶势力最大,野心也最大,智伯瑶打算下一步侵占韩、赵、魏三家的土地,于是把赵襄子、魏桓子、韩康子三大夫请到家中,设宴款待。席间对他们说:“晋文公时,晋国是中原霸主,后来霸主地位被吴、越夺去了。为了重振晋国雄风,我主张每家献出一百里土地和相应的户口交国君掌管。”韩康子害怕智伯瑶的势力,首先表示赞同;魏桓子心里不愿意,但也不得不表态,智伯瑶见赵襄子一言不发,便用言语威胁他。赵襄子性格耿直,看到智伯瑶贪婪的样子很生气,便说:“土地是祖宗遗产,要送给别人,我实在不敢做主。”智伯瑶听后立刻翻脸,他俩在席了争吵不休,赵襄子一甩袖子走了。智立刻决定讨伐。赵襄子寡不敌众,边退边战,退到晋阳(今山西太原)闭关固守。整整打了两年的仗,智军就是攻不下赵城。

      一天,智伯瑶绕赵城察看地形时,看到晋阳城东北有晋水河,水势湍急,受到启发。便命令士兵筑坝蓄水,想把晋阳全城淹没。

      大水淹进晋阳城后,赵襄子焦虑不安,就与谋士张孟谈探讨对策,张孟谈提议把韩、魏争取过来,请他们帮忙一起对付霸道的智伯瑶,韩、魏二大夫正担忧自己的前途,经张孟谈一说,都赞同合力对付智伯瑶。

      第二天深夜,智伯瑶在营帐里睡得正香,突然听到一阵喊杀声。一看,发觉床下到处都是水,以为大提决口的水从晋阳城漫过来了,心里还挺高兴。但出帐一看,兵营里一片汪洋,士兵被突来的大水弄得惊慌失措。智伯瑶惊魂未定,转瞬间,三家军分由韩、赵、魏大夫带领,撑着木筏,从四面八方冲杀过来,打得智家军措手不及,智家军也死于乱刀之下。

      韩、赵、魏全歼了智家军,并乘势瓜分了晋国土地。公元前403年,三家派使者上洛邑去见周天子,要求晋封他们为诸侯。周天子见木已成舟,也就顺水推舟送个人情,正式晋封韩康子、赵襄子、魏桓子三人为诸侯。

      从此以后,韩、赵、魏都成为中原大国,与秦、楚、燕、齐四个大国并称为“战国七雄”。

      ————————————————————————————————

      商鞅变法:

      

      在战国七雄当中,秦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都落后于中原各诸侯国。

      公元前361年,秦国的新君即位,也就是秦孝公,下决心发愤图强,把秦国治理成强国,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搜罗人才。卫国的一个贵族公孙鞅(就是后来的商鞅),在卫国的时候,国君不重用他。听说秦国在招收人才,便来到秦国,托人引荐给秦孝公。

      商鞅对秦孝公说:“一个国家要富强,必须发展农业,奖励将士;治理国家,必须有赏有罚,赏罚分明,朝廷就会树立起威信,一切改革也就容易施行了。”商鞅的话非常符合秦孝公的心意,可还是遭到一些贵族大臣的反对。

      两年后,秦孝公控制了朝廷,就拜商鞅为左庶长(秦国的官名),并把改革制度的事全权给予商鞅决断。

      于是商鞅起草了一个改革的法令,但是担心老百姓不信任他,不遵守新法令,他便想了个法子,叫人在都城的南六竖了一根三丈高的木头,下命令说:“谁能把这根木头扛到北门去,就赏这个人10两金子”,但是百姓都不相信他,没有一个人来扛这根木头,商鞅把赏金又加了40两,但仍旧没有人去扛。正在大伙犹豫不定的时候,从人群中跑出来一个人,那人说:“我来试试。”边说边扛起木头就走,一直扛到北门,商鞅立刻派人赏给这人50两金子。这件事立刻传播开来,一下子轰动了秦国。从此,老百姓都知道左庶长的命令不含糊。

      为了进一步巩固秦国的统治,加中中央集权,商鞅于周显王十九年(公元前350年)进行更大规模的变革。

      “开阡陌封疆”,废除井田制。“开阡陌封疆”就是废除土地国有,把标志土地国有的封疆去掉。井田制首废于晋六卿中的赵氏。商鞅变法吸收赵氏改革的经验,并加以发展,在秦国境内正式废除井田制,确认地主和自耕农的土地所有制,在法律上公开允许土地买卖,并将政府拥有土地的授田制度扩大,便于地主经济的发展,增加地主政权的地税收入。

      大力推行县制。商鞅第二次变法以前,在秦国某些地区就已存在县级的行政机构。商鞅变将这一行政机构推行于全国,使之成为秦国地方政权的基本组织形式。最初设置的县有30多个,其后,随着国土的扩张,又增加了许多。每县设县令和县丞,全县最高行政长官是县令,县丞是县令的助手。此外还设县尉,掌管全县军事。县制的普遍推行,把地方政权和军权集中到中央、巩固了中央集权的封建统治。

      统一度量衡。此前,各地度量衡不一,不便于贸易往来。统一斗、桶、权、衡、丈、尺等度量衡后,地区间的商业往来十分便利,商业很快就兴旺起来,这一切对赋税和俸禄制统一产生了积极作用。

      从商鞅变法后,秦国的农业产量增加了,军事力量也强大了。不久,秦国攻下魏国的都城。

      公元前350年,商鞅又推行第二次改革,这次遭到许多贵族、大臣的反对,有一次秦国的太子犯了法,对秦孝公说:“国家的法令人人都要遵守,如果当官的人不去遵守,老百姓就不信任朝廷了。太子犯法,应当惩罚他的师傅。”后来,商鞅治了太子的两个师傅公子虔和公孙贾的罪,一个割掉了鼻子,一个在脸上刺上字。这样一来,一些贵族、大臣都不敢触犯新法了。

      周显王十七年(公元前352年),大良造商鞅率兵围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安邑降秦。第二年,商鞅又率军攻魏之固阳,迫使固阳归秦。秦因此越过洛水,收复公元前408年被魏夺走的部分河西之地。扩大疆域,迁都咸阳。为了加强秦王朝的封建统治,商鞅按照中原风尚、习俗,将秦的社会风俗改变。这次变法同样获得了巨大成功,秦的国力在变法后继续上升,为秦统一六国创造了条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