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读《中华上下五千年》笔记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四十三章:梁冀专权/党锢之祸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梁冀专权:

      

      从汉和帝起,东汉王朝大多是由小孩子继承皇位,最小的皇帝是只生下100多天的婴儿。皇帝年幼,太后便临朝执政,太后又把政权交给她的娘家人执掌,这样就形成了外戚专权的局面。

      但是,到了皇帝长大懂事后,就不甘心长期当傀儡,受人控制。他想摆脱这种局面,可是里里外外都是外戚培植的亲信,跟谁去商量呢?每天在皇帝身边伺候的,只有一些宦官,结果皇帝只好依靠宦官的力量,消除外戚的势力。这样,外戚的权力又转到宦官手里。

      无论是外戚还是宦官,都是最腐朽、没落势力的代表。外戚和宦官两大集团互相争夺、轮流把持着朝政,使得东汉的政治越来越腐败。

      公元125年,东汉第7个皇帝汉顺帝即位,外戚梁家控制了朝政大权。梁冀是顺帝皇后之兄,跋扈专权,骄横无理,鱼肉百姓,欺压群臣。士大夫如张纲等人为了躲避牢狱之灾和杀身之祸,被迫归乡务农。顺帝死后,梁太后抱着他2岁的儿子即皇位,是为冲帝。冲帝在位一年便夭折。为了专制东汉王政,梁太后与梁冀密谋,又从皇族中选定一个8岁的孩子,作为政权的象征,是为质帝。

      汉质帝虽然年纪小,但聪明伶俐。他对梁冀的刁专蛮横看不惯。有一次,他在朝堂上当着大臣的面,指着梁冀说:“真是个跋扈的将军!”

      梁冀听了,气得七窍生烟,当面又不好发作。暗想“这孩子这么小的年纪就那么厉害,将来必是心腹大患,就暗暗把毒药放在煎饼里,送给质帝吃了。

      梁冀害死了质帝,又从皇族里挑选了15岁的刘志继承皇位,即桓帝。

      桓帝即位后,封梁冀3万户,增加梁冀所领大将军府的官属,位至三公;又封梁冀的兄弟和儿子都为万户侯。并封梁冀妻孙寿为襄城君,兼食阳翟租,岁入5000万,加赐赤绂,和长公主同样待遇。梁冀可以“入朝不趋,剑履上殿,谒赞不名”。朝会时,不与三公站在同一席子上,10天到尚书台办公一次。从此以后,不论事情的大小,都要经过梁冀的决定才可以执行。不但文武百官的升迁要先到梁府去谢恩,就是皇帝的近侍也是由梁冀派遣,皇帝的起居行止都要报告梁冀。又隔了两年,总计梁冀一门,前后有7个封侯,3个皇后,6个贵人,2个大将军,夫人、女食邑称君者7人,尚公主3人,其余卿将尹校57人。梁冀在位20余年,威行内外,百僚侧目,没有任何人敢违其命。

      梁冀无法无天地掌了近20年大权,最后跟汉桓帝也闹起矛盾来。汉桓帝忍无可忍,就秘密联络了单超等5个跟梁冀有冤仇的宦官,趁梁冀没有防备,带领羽林军1000多人突然包围了梁冀的住宅。

      梁冀得知情况后,惊慌失措,知道自己活不了了,只好服毒自杀。

      汉桓帝论功行赏,把单超等5个宦官封了侯,称作“五侯”。从那时起,东汉政权又从外戚手里转到宦官手里了。

      桓帝依靠宦官的力量击败外戚专权,视宦官为心腹,而宦官的力量剧增,其微风亦不亚于外戚。汉末,士人批评时政。太学生则在太学中进行反宦官政治的组织和宣传,清议之风顿时盛行。再加上中下级官吏的声援,遂掀起了一个不小的反对宦官政治的浪潮。宦官见势不好,进行了凶猛的反攻,于是形成党锢之祸。

      ————————————————————————————————

      党锢之祸:

      

      党锢之祸是桓帝、灵帝时期,统治集团的内部权势之争。东汉政权自和帝后长期被宦官外戚轮流把持,到桓、灵时期,社会矛盾日益突出,政治腐败黑暗,官宦专权也到达了顶峰。宦官集团把持朝政,谋取私利,排斥异己,陷害忠良,先后制造了两次党锢惨祸。反对宦官的官僚士大夫和太学生受到惩罚,本人以及亲属、门生等或被逮捕,或被流放,或者禁锢终身不得做官。

      东汉后期,官吏的任免权被宦官控制,正直的官僚士大夫在朝中不断遭受排挤和打击,而作为官吏后备军的太学生们更是感到仕途无望,于是,官僚士大夫和太学生联合起来,形成反对宦官集团的社会政治力量。他们抨击时弊,品评人物,被称为“清议”。有识之士力图通过清议,反对宦官专权,挽救微机四伏的东汉统治。清议之风的盛行,造成很大的舆论影响。

      公元153年,宦官赵忠的父亲去世,安葬时葬礼隆重超出常规,刚正严明的朱穆令手下挖掘坟墓,亲自检查,发现有玉匣、木偶等违规葬品。朱穆下令逮捕赵忠家属,赵忠反而向桓帝告状,诬陷朱穆。太学生刘陶等人愤愤不平,联名上书请愿,桓帝迫于舆论压力赦免了朱穆。公元162年,宦官徐璜等向平定羌人叛乱有功的皇甫规敲诈勒索,遭到拒绝。徐璜等反诬告皇甫规私吞军饷。皇甫规被桓帝罚服苦役,太学生张凤等人和一些官员联合起来共同上书,使皇甫规获得赦免。这两次以太学生主体的反对宦官的斗争取得了胜利,他们的活动对当权的宦官形成巨大的压力。

      公元165年,陈番做了太尉,名士李膺做了司隶校尉。他们都是读书做官、操行廉正又看不惯宦官弄权的人,因而太学生都拥护他们。

      李膺做司隶校尉的职责是纠察京师百官及附近各郡县官吏。有人向他告发大宦官张让的弟弟张朔做县令时,横行不法,虐杀孕妇,事后逃到张让家躲避。李膺打听到张朔藏在张让空空心柱子中,亲率部下直入张让家中,“破柱取朔”,拉出去正法了。张让马上向汉桓帝哭诉。桓帝知道张朔的确有罪,也没有责备张膺。

      李膺执法公正,刚直不阿,轰动了京师,受到士人和百姓的推崇。

      过了一年,有一个和宦官来往密切的方士张成,从宦官侯览那里得知朝廷即将颁布大赦令,就纵容自己的儿子杀人。杀人凶手被逮起来,准备法办。就在这时,大赦令下来了。张成得意地对众人说:“有大赦诏书,司隶校尉也不能把我儿子怎么样。”这话传到李膺耳朵里,李膺怒不可遏。他说:“张成预先知道大赦,故意叫儿子杀人,这是藐视王法,大赦轮不到他儿子。”就下令把张成的儿子处决了。

      张成不肯罢休,与宦官侯览、张让一起商量了一个鬼主意,叫张成的弟子牢修向桓帝诬告李膺和太学生,罪状是:“结成一党,诽谤朝廷。”

      汉桓帝接到牢修的控告,便下令逮捕党人。除了李膺之外,还有杜密、陈寔和范滂等200多人,均在党人之列。朝廷通令各地抓捕这些人。李膺和杜密都被关进了监狱。

      捉拿人的诏书到达了各郡,各郡的官员都把与党人有牵连的人申报上去,有的多达几百个。

      第二年,有个叫贾彪的颖川人,自告奋勇到洛阳替党人申冤叫屈,汉桓帝的岳父窦武也上书要求释放党人。李膺在牢里采取以守为攻的办法,故意招出了好些宦官的子弟,说他们也是党人。宦官害怕,就对汉桓帝说:“现在天时不正常,应当施行大赦。”汉桓帝对宦官是惟命是从的,马上宣布大赦,把200多名党人全部释放了。

      党人被释放后,宦官不许他们在京城居留,打发他们一律回家,并把他们的名字向各地通报,罚他们一辈子不得做官。这就是第一次党锢事件。桓帝袒护宦官集团,使社会更加黑暗,而正直的党人却受到社会各阶层的称赞。党人范滂出狱回家,家乡人迎接他的车多达数千辆。

      桓帝死后,灵帝即位,窦太后临朝,大将军窦武和太傅陈蕃辅政。他们起用李膺等被禁锢的党人,企图一举消灭宦官势力。宦官曹节等发动宫廷政变,劫持太后、挟制灵帝,窦武兵败自杀,陈蕃也被捕死于狱中。又过几年,曹鸾上书为党人诉冤。灵帝反而重申党锢,这是第二次党锢事件,直到黄巾起义爆发,灵帝被迫赦免了党人,党锢才结束。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