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读《中华上下五千年》笔记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六十六章:谢灵运和鲍昭/祖冲之创新历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谢灵运和鲍昭:

      

      谢灵运是东晋名将谢玄之孙,他袭封祖上的康乐公爵位,世称谢康乐。谢氏家族为东晋功臣,改朝换代之后,受到刘宋王朝的压制。谢灵运本来是一位热心功名的人,但由于他所代表的王、谢家族与当时的统治者之间存在着矛盾,因而一直得不到重用。他心怀忧愤,无处发泄,便把精神寄托在山水之间。

      或许谢灵运是中国几千年来最富有的诗人了。他在政治上的失意,并不影响他的高贵门第。他在一个叫做始宁的地方建有一座很大的庄园,园中修筑江曲桐亭楼、山中精舍和石门别墅,栽种桃梅百里。这里背山临水,茂林修竹,景致幽雅,如同仙境一般。他就在这里流连山水,同时创作山水诗。这些诗作传到京城里,文士雅客们争相传颂,称赞他才华盖世。他却说:“天下才为一石,子建(曹植)独得八斗。剩下两斗呢,天下人共有一斗,另外一斗则非我谢灵运莫属。”话说到这份上,让人都不知道说他是谦虚还是骄傲。

      但是他的确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大创作山水诗的人。他的创作,扩大了诗歌题材的领域,丰富了诗歌创作的技巧。

      在游山玩水的过程中,或沿溪缓行,或登临栈道,或仰观飞泉,或攀摘卷叶,耳目所及,皆以入诗,便成一幅美丽图画。他描写山水景物,主要依据游览时的亲眼所见,运用在当时算是清新自然的语言加以精细描绘。在他笔下,山就是山,水就是水,物就是物,读者感受到的只是自然山水的光彩、动静、声响。

      他的创作高潮期是担任永嘉太守以后。离开京城这年夏天,他沿富春江溯流而上,经桐庐转婺江而到金华,然后改由陆路到青田,再顺流而下,直抵永嘉。这一路上景色秀丽,风光明媚,谢灵运诗兴大发,写下《七里漱》、《初往新安桐庐口》、《夜发石关亭》等著名诗篇。到永嘉后他不问政事,纵情游玩,踏遍这里的山山水水,写下了诸如《登池上楼》、《登江中孤屿》这样出色的作品。

      要完整地读一遍谢灵运的诗并不容易。他就像是一位火候未青的雕刻者,在诗里处处留下斧痕,不过他的佳句实在不少:

      野旷沙岸净,天高秋月明。(《初去郡》)

      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登池上楼》)

      云日相晕映,空水共澄鲜。(《等江中孤屿》)

      这些名句语言工整精炼,境界清新自然,犹如一幅鲜明的图画,从不同的角度向人们展示着美丽的大自然,给人以清新开朗的美感。尤其是“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两句,由于元好问的极力推崇,更是为人所熟知。

      鲍照出身寒微,与谢灵运几乎是两个对立的阶层。他少有才名,曾经担任过秣陵令、中书舍人等官职,后来又担任临海王前军参军,在一次战争中为乱军所杀。鲍照曾经自叹“孤门贱生”,不受人重视,一生受尽了歧视和打击。

      鲍照的文学成就是多方面的,诗、赋、骈都有名作,而最能体现其特色的,当数七言乐府诗,尤以《拟行路难》18首为人称道。鲍照片有时直抒胸臆,有时则纯用比兴,大抵以抒写悲愤为主。比如第四首:

      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

      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踟蹰不敢言!

      全诗突出了一个“愁”字,所叹者愁,酌酒为消愁,悲歌为泻愁,吞声不言则更添愁。第六首中说“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丈夫生世能几时,安能蝶躞垂羽翼!”抒情主人公拔剑击柱,仰天长叹,有志难伸而悲愤满怀。

      在《拟行路难》中还有一些诗,写的是游子、思妇以及弃妇的愁苦之情。如第八首写思妇想念远方的征夫:“床席生尘明镜垢,纤腰瘦削发蓬乱。”借写室内器物的积满尘垢和女主人的懒于妆饰,来表示相思之苦。

      除了《拟行路难》之外,《梅花落》也是鲍照七言乐府诗的名作,诗是这样写的:中庭杂树多,偏为梅咨嗟。问君何独然。念其霜中能作花,露中能作实。摇荡春风媚春日。念尔零落逐寒风,徒有霜华无霜质。

      《梅花落》本是汉乐府笛曲,鲍照借此古题,称赞梅花能在严寒中开放,又叹其风华不能长久,显然是用了比兴的手法,借梅花喻人,曲折地流露出对于社会的不满。

      鲍照的诗歌创作对于稍后的沈约、谢朓以及唐代诗人都有很大的影响。

      ————————————————————————————————

      祖冲之创新历:

      

      宋孝武帝期间,出了一个杰出的科学家祖冲之。他的祖上于西晋末年为了逃避战乱而迁到江南,他家是科学世家,世代掌管国家的历法。祖冲之在这样的家庭里,从小就读了不少书。他特别喜爱天文学、数学和机械制造,并且常常显示出不凡的才华。到了青年时期,他已经享有博学的名声,受到宋孝武帝的重视,被朝廷聘到学术机关从事研究工作。

      要数学上,祖冲之把圆周率值准确推进到小数点后7位,成为世界上最早把圆周率数值推到7位数字的科学家。在圆周率的计算上,我国最早采用周三径一的方法,但祖冲之认为这样得出的数字不准确。所以,在前人的基础上,他进一步算出更精确的圆周率数据。祖冲之得出的圆周率,其盈数为31415927,不足数为31415926,也是π的数字小于盈数而大于不足数。同时,祖冲之还确定了π的两个分数值,其约率为:π=22/7,密率为:π=335/113。

      祖冲之计算圆周率准确到小数点后第六位,这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成就。从分子分母不超过百位数的分数来说密率335/113是圆周率值的最佳近分数。为了纪念他这一对数学方面的贡献,人们把圆周率称为“祖率”。直到15、16世纪,外国数学家才打破这个记录。

      中国当时是以农业立国,有着重视和研究天文历法的传统。祖冲之关心国计民生,极为注重天文历法的研究。当时朝廷采用的时《元嘉历》,它是天文学家何承天编订的。祖冲之对这本《元嘉历》作了深入研究和推算后,发现《元嘉历》仍然不够精密。经过长期的实际观测和仔细验算,并吸取了历代各家历本的成就,他终于重新制订了一部新的右法——《大明历》。

      祖冲之经过长期观察,证实存在岁差,并计算出冬至点每45年要回向移动一度,测算出一个太阳年是36524281481日,与近代科学测得的日数只相差50秒,误差只有60万分之一。

      公元462年,年方33岁的祖冲之把《大明历》送给朝廷,要求颁布实行。宋孝武帝命令懂历法的官员对它进行讨论。随即,爆发了一场革新派和保守派的尖锐斗争。

      在这场论战中,祖冲之那精辟透彻、理实交融的分析,折服了许多大臣。于是宋孝武帝决定在更元时改用新历。可是,还没多久,宋孝武帝就死了。直到祖冲之死去10年之后,他创制的《大明历》才得以推行。

      宋孝武帝死后十几年,掌管宋朝禁卫军的萧道成灭了宋朝。公元479年,萧道成称帝,建立南齐,这就是齐高帝。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