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文帝改革:
自从太武帝被宦官杀死后,北魏政治腐败不堪,不断引起北方人民的反抗。公元471年,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即位后,顺应历史潮流,实行了一系列汉化改革。
孝文帝改革首先围绕政治、经济制度进行。当时执政的冯太后是孝文帝的祖母,她是颇有才干的女政治家。献文帝死后,5岁的孝文帝继位,她以太皇太后身份临朝称制。
从公元484年开始,冯太后颁布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
第一,整顿吏治,实施俸禄制。北魏前期吏治败坏,地方官员不论政绩好坏,任期都是6年。官吏没有俸禄,生活来源靠自行搜刮,巧取豪夺。冯太后针对吏治的混乱,规定官吏任期由政绩优劣决定,并推行班禄制,即给官吏发俸禄,官吏贪污价值一匹绢以上者一律处死。
第二,实行均田制,发展经济。中原地区经过长期战乱,经济受到严重破坏,土地大片荒芜,世家大族乘机兼并土地,国家财政日益困难。北魏太和九年(公元485年)十月,北魏推行均田制。均田制是北魏政权在奴隶制残余这一特殊历史条件下实行的一种土地分配制度,是封建土地所有制的一种补充形式。同时,均田制使游离的劳动力重新和土地结合起来,扩大了自耕的数量的政府的纳税面,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北魏政权封建化的进程。
均田制的具体内容是:一、政府授给均田农民露田。露田只能种植五谷,一行栽种树木,并不许买卖,农民年满70岁或身死后须将田归还官府。二、初授田的男子另给田20亩作为世业,并可终身拥有,但须在3年内栽种桑树50株,枣树5株,榆树3株。三、给予新迁居而来的农民园宅田,每3口一亩,奴婢每5口一亩。四、地方官吏按品级授给公田,刺史15顷,县令、郡丞6顷,不准买卖。五、老幼残疾者没有授田资格。
第三,建立三长制,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冯太后废除了宗主督护制,规定5家立一邻长,5邻立一里长,5里立一党长,这三长负责掌管田产、户口,政发租调徭役,维护地方治安等。三长制的建立确立了户籍制度,巩固了地方统治秩序。冯太后的这些改革措施,推动了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加强了中央集权。
冯太后病逝后,孝文帝亲政,继续改革,主要进行的是以“汉化”为中心的文治改革。魏都平城地处边塞,气候严寒,农业生产条件差,交通运输也不便利,而迁都是政治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但总是阻力重重。文帝首先取得任城王的支持,并精心编导了一幕“外示南讨、意在谋迁”的喜剧。公元493年,文帝亲率30万大军渡过黄河,进驻洛阳,准备大举南征。当时正值秋雨绵绵,军队疲惫不堪。众大臣纷纷跪在御马前,叩头哭劝,请求停止讨伐南齐。孝文帝让群臣在南征和迁都之间选择,百官宁愿迁都也不愿冒险南征。公元494年,孝文帝把都城迁到洛阳。
迁都洛阳后,孝文帝实行全面汉化政策。从平城迁来的人都得改为洛阳籍,死后也要葬在洛阳。同时,他们都得改穿汉服,学说汉语,并改鲜卑姓为汉姓,号召胡汉通婚。孝文帝改姓为元,并带头娶4个汉姓女子做后妃,又为5个弟弟娶汉人为妻,并把公主们嫁给汉人。
孝文帝改革是成功的,它缓解了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巩固了鲜卑贵族在北方的统治,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融合,对中国多民族的统一做出了贡献。
————————————————————————————————
郦道元著《水经注》:
在北魏时期,有一本地理学巨著叫《水经注》,他的著者郦道元是我国古代最卓越的地理学家之一。
郦道元(?~527年),字善长,北魏范阳郡涿县(今河北涿州)人。郦道元出生在官僚世家,青少年时代随父亲在山东生活。对当地的风土人情深入了解后,逐渐对地理考察产生兴趣。父亲去世后,道元袭爵永宁侯,在孝文帝身边做官。后来外调,做颍州太守、鲁阳太守和荆州刺史等职。在辗转各地做官的过程中,他博览群书,并进行实地考察,对当地的地理和历史有了深入的了解和研究。
神龟元年(公元518年),郦道元被免职回到洛阳。在这期间,他感觉以往的地理著作如《山海经》、《禹贡》、《汉书地理志》都太过简略,《水经》只有纲领而不详尽。于是,他花费大量心血,广泛参考各类书籍,结合多年的实地考察经验,历时七八年,终于完成了地理学名著《水经注》。
郦道元做官时得罪了小人,被他们设下陷阱,派去视察反状已露的雍州刺史萧宝夤的辖区。孝昌三年(公元527年)十月,郦道元在阴盘驿(今陕西临潼东)时,遭到萧宝夤部队袭击,被残忍杀害。
《水经注》共40卷,约30万字,文字20倍于原书《水经》,共记有1252条河流。《水经注》这部在当时世界地理文献中无与伦比的著作,成就巨大,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其一,在水文地理方面。《水经注》共记载了1252条大小河流,按一定次序对水文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如河流的发源、流程、流向、分布、水量的季节变化以及河水的含沙量和河流的冰期等。在河源的描述上,有陂池、泉水、小溪以及瀑布急流。全书共记载峡谷近300个,瀑布64处,类型名称15个。《水经注》记载了伏流22处,其中有石灰岩地区的地下河和松散沉积孔隙水;记载的湖泊总数超过500个,类型名称13个,其中有淡水湖也有咸水湖;记载了泉水几百处,其中温泉31处。这些为后世研究古今水文变迁提供了重要的参考文献。《水经注》还记载了无水旧河道24条,为寻找地下水提供了线索;记载了井泉的深度,为该地区地下水位变化规律提供了依据和参照。
其二,在生物地理方面。《水经注》记载了大约50种动物种类。不仅明确记载了动物的分布区域,而且还记载了各地所特有的动物资料,特别是黄河淡水鱼类的洄游,是世界上该方面现存最早的文献记载。《水经注》还记载了约140种植物种类,描述了各地不同类型蝗植物群落,尤其注重植被状况。
其三,在地质地貌方面。《水经注》记载了31种地貌类型名称,山近800座;记载了洞穴46个,按不同性状结构取不同名称。《水经注》还记载了许多化石,包括古生物残骸化石和遗迹化石;记载了矿物约20余种,岩石19种;记载了山崩地震约10余处。其中关于流水侵蚀、搬运和沉积作用的解释,成为古代最早的流水地貌成因理论。
其四,在人文地理方面。《水经注》中记载的农业地理,包括农田水利、种植业、林业、渔业、畜牧业和狩猎业等;工业地理,包括造纸、纺织、采矿、冶金和食品等;运输地理,包括水上运输和陆上运输以及水陆相连的桥梁、津渡等。《水经注》还记载了地名约17000多个,有全面阐释的2134个。
《水经注》是一部杰出的地理学巨著,它是对北魏以前的地理学的一次全面结,为后世地理研究提供了非常详尽的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