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读《中华上下五千年》笔记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一百章:沈括出使/《资治通鉴》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沈括出使:

      

      自从宋真宗以后,宋朝每年给辽国送大量银绢,以此来维持与辽国边境的稳定局面,但是辽国欺负宋朝软弱,想进一步侵占宋朝土地。1075年,辽国派大臣萧禧到东京,要求重新划定边界。

      宋神宗派大臣跟萧禧谈判。在谈判的几天之中,双方争论不休,没有任何结果。萧禧一口咬定说黄嵬山(在今山西原平西南)一带30里地方应该属于辽国。宋神宗派去谈判的大臣对那里的地理不了解,明知萧禧提出的要求没有道理,也没法驳他。宋神宗就另派沈括去和萧禧谈判。

      沈括(1031年~1095年),字存中,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是北宋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也是我国历史上一位卓越的科学家。

      沈括自由勤奋好学,14岁就读完了家中所有藏书。少年时代的沈括随其父沈周四处宦游,增长了许多见识。沈括12岁时,沈周在泉州为他延请老师,对他进行专门辅导。18岁时,沈括在南京学习医药学,并产生浓厚兴趣。1051年,沈周在杭州去世。沈括守孝3年期满,以父荫做了海州沭阳县主簿,开始步入仕途。以后历任东海、宁国、宛丘等县县令。

      治平元年(1064年),沈括考中进士,被任命为扬州司理参军。治平三年(1066年),沈括入京,任职昭文馆编校,致力于天文历算的研究。熙宁五年(1072年),兼任提举司天监,职掌观测天象。这段时间,他修订新历,创制天文仪器。

      沈括入仕后成为王安石变法的忠实支持者,是变法的骨干。沈括不但办事认真细致,而且对地理也十分精通。他先到枢密院,从档案资料中查清楚了过去议定边界的文件,证明那块土地应该是属于宋朝的,随后抽宋神宗作了报告。宋神宗听了很高兴。后来沈括画成地图送给萧禧,萧禧才没有话说。

      宋神宗又派沈括到上京(辽国的京城,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巴林左旗南)出使。沈括首先收集了许多地理资料,并且叫随从的官员把资料背熟。到了上京,辽国派宰相杨益戒跟沈括谈判边界。对于辽方提出的问题,沈括和官员们都对答如流,有凭有据。

      辽国官员无法说服沈括,又怕闹僵了,对他们也没有什么好处,只好放弃了他们的无理要求。

      沈括带着随员从辽国回来的路上,每经过一个地方,便把那里的大山河流、险要关口,画成地图,还调查了当地的风俗人情。回到东京以后,他把这些资料整理起来献给宋神宗。宋神宗赞扬沈括办事得力,拜他为翰林学士。

      沈括十分重视地形勘察,为宋朝边境减少摩擦作出了重要贡献。有一次,宋神宗派他到定州(今河南定县)去巡视。他假借打猎的名义,花了20多天的时间,详细考察了定州边境的地形,还用木屑和融化的蜡捏制成一个立体模型。回到定州后,沈括让木工用木板根据他制成的模型,雕刻出木制的模型,献给宋神宗。

      宋神宗对沈括画的地图和制作的地图模型很感兴趣。第二年,就叫沈括做全国地图的编制工作。12年后,沈括终于完成了当时最准确的一本全国地图—《天下郡国图》。

      沈括不但在地理研究上成就突出,而且是个研究兴趣非常广泛的科学家。他曾经为了确定北极星的位置,一连3个月在夜里用浑天仪观察,终于计算出北极星的确切位置。

      沈括晚年时,在润州(今江苏镇江)的梦溪园闲居。在那里,他把一生研究的成果都记载下来,写成了一三笔记体著作《梦溪笔谈》。《梦溪笔谈》共26卷,分为故事、辩证、乐律、象数、人事、官政、权智、艺文、书画、技艺、器用、神奇、异事、谬误、讥谑、杂志、药议17个门类共609条,内容涉及天文学、数学、地理、地质、物理、生物、医学和药学、军事、文学、史学、考古及音乐等诸多学科。

      《梦溪笔谈》是中国科学技术史上的重要文献、百科全书式的著作,其杰出成就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在天文历法方面。作者改造了浑仪、浮漏、圭表等天文仪器,并利用改进的仪器,连续观测3个月,绘制星图200余幅,得出了极星离天极3°有余的结论;利用改进后的浮漏,进行10余年的测量,第一次从理论上推导出冬至日长度“百刻而有余”、夏至日长度“不及百刻”的结论。另外,书中还记载了作者首创的“十二气历”。

      在数学方面。记载了作者首创的隙积术和绘圆术,开辟了我国传统数学新的研究方向。

      在地质地理方面。记有指南针发明和应用以及地球偏角的发现等重要事件;记述有作者关于球面镜成像的实验;还记述有演示月亮盈亏的模拟实验以及演示声音共振的实验等。

      在化学方面。记载有利用钢铁离子置换反应;记载有湿法治铜方法“胆铜法”,以及灌钢法和冷锻铁甲法。

      在医药学方面。记述有人体解剖生理学,还论述了人体新陈代谢的原理。也记述有大量植物、矿物药物的特征、性味和功效等。

      沈括是一位学识渊博和成就卓越的自然科学家。日本数学家三上义夫称赞沈括说:“沈括这样的人物,只有在中国才会出现。”英国著名科技史家李约瑟也认为沈括是“中国科学史上最奇特的人物”,而《梦溪笔谈》是“中国科学史上的坐标”。

      

      《资治通鉴》:

      

      王安石虽然罢了相,宋神宗还是把他定下的新法推行了将近10年。1085年,宋神宗病死,年仅10岁的太子赵煦即位,这就是宋哲宗。哲宗年幼,他祖母高太后临朝听政。高太后一向反对新法,她临朝后,便把反对新法最强烈的司马光召到京城担任宰相。

      司马光(1019年~1086年),字君实,北宋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人。他父亲司马池,官任天章阁(皇帝藏书阁)侍制(皇帝顾问)。司马池为人正直、清廉,这对司马光有深刻的影响,时人赞誉司马光是“脚踏实地的人”。司马光自幼酷爱史学。仁宗宝元元年(1038年)司马光中进士,历仕仁宗、英宗、神宗三朝,任天章阁待制兼侍讲、龙图阁直学士、翰林学士、御史中丞等职。

      司马光在当时的大臣中,名望最高。他的名声,从他幼小的时候就已经开始传开了。他7岁那年,就开始专心读书。他不但用功读书,而且很机灵。有一次,他和小伙伴们在后院里玩耍。院子里有一口大水缸,有个小孩不小心掉进去了。缸大水深,眼看孩子快要没顶了。别的孩子们一见出了事,吓得一面哭喊,一面往外跑,找大人来救。司马光不慌不忙,从地上搬起一块大石头,使尽力气朝水缸砸去。缸被砸破了,水从缸里流了出来,被淹在水里的小孩也脱险了。这件偶然的事,让幼小的司马光出了名。

      宋神宗在位的时候,司马光担任翰林学士。司马光和王安石本来是交往密切的好朋友,后来王安石主张改革,司马光不赞同,两个人就谈不到一块儿去了。

      王安石做了宰相后,提出的一件件改革措施,司马光全都反对。

      原来,司马光很喜欢研究历史,他认为治理国家的人,一定要通晓从古以来的历史,从历史中吸取兴盛、衰亡的经验教训。他又觉得,从上古到五代,历史书实在繁杂无序,做皇帝的人没有那么多精力去看。于是,他很早就动手编写一本从战国到五代的史书。宋英宗在位之时,他把一部分稿子献给朝廷。宋英宗觉得这是本对巩固王朝很有好处的书,十分赞赏这项工作,就专门为他设立了一个编写机构,叫他继续编下去。

      宋神宗即位以后,司马光又把编好的一部分稿子献给宋神宗。宋神宗不欣赏司马光的政治主张,但是对司马光编书却十分支持。他把自己年轻时收藏的2400卷书都送给了司马光,让他好好完成这部著作,还亲自为这本书起了个书名,叫《资治通鉴》(“资治”就是能帮助皇帝治理天下的意思)。

      司马光一共花了19年时间才完成这部著作。《资治通鉴》是中国最著名的编年体通史,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下迄后周显德六年(959年),记载了包括周、秦、汉、魏、晋、宋、齐、梁、陈、隋、唐、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在内的16个朝代的1362年的历史。分为294卷,共计300多万字,另外《目录》30卷,《考异》30卷,其中《周纪》5卷,《秦记》3卷,《汉纪》60卷,《魏纪》10卷,《晋纪》40卷,《宋纪》16卷,《齐纪》10卷,《梁纪》22卷,《陈纪》10卷,《隋纪》8卷,《唐纪》81卷,《后梁纪》6卷,《后唐纪》8卷,《后晋纪》6卷,《后汉纪》4卷,《后周纪》5卷。

      司马光是为了巩固当时的封建政权才编写《资治通鉴》的,这就决定了此书的内容主要是政治史。他把历史上的君主依据他们的才能分为五类:第一类是创业之君,比如汉高祖、汉光武帝、隋文帝、唐太宗等;第二类是守成之君,如汉文帝和汉景帝;第三类是中兴之帝,如汉宣帝;第四类是陵夷之君,如西汉的元帝、成帝,东汉的桓帝、灵帝;第五类是乱亡之君,如陈后主、隋炀帝。在司马光看来,最坏的是那些乱亡之君,他们“心不入德义,性不受法则,舍道以趋恶,弃礼以纵欲,谗谄者用,正直者诛,荒淫无厌,刑杀无度,神怒不顾,民怨不知”,像陈后主、隋炀帝等就是最典型的例证。对于乱亡之君,《通鉴》都作了一定程度的揭露和谴责,以为后世君主鉴戒。

      高太后临朝听政后,把司马光召回朝廷。这时的司马光已经是又老又病了,但是他反对王安石新法的思想却毫不放松。他一当上宰相,第一件大事就是把新法的思想废除掉。王安石听到废除新法的消息,十分生气,不久就郁郁而终。而司马光的病也越来越重,在同年九月也死去了。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