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读《中华上下五千年》笔记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一百零一章:文豪苏轼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文豪苏轼:

      

      1037年农历一月八日,四川眉山一个清寒的人家里,传出几声清脆的啼哭声,又一个崭新的生命诞生了。已经28岁的苏洵大喜过望,更让他高兴的是这个孩子生得眉清目秀,体格不凡。苏洵以“夫子登轼而望之”之义为儿子取名为“轼”。苏轼的母亲程氏精通文史,十分注意对子女的早期教育。在她的悉心培育下,苏轼不负众望,少年时期即通经史,习字作文,下笔千言,一挥而就。22岁时,他和弟弟苏辙高中同榜进士,深得欧阳修赏识。

      3年后,守母制毕,父子3人再上京城。此时,他父亲因自27岁后发愤读书,刻苦励志,为当名流所重,免试任编纂礼书。“三苏”之名,震动京师。3年后,苏洵在任上病故,苏轼兄弟扶榇南归,又守制3年。这时苏轼已经年近30,然而,他仍然胸怀壮志,“达则兼济天下”的理想依然在心里荡漾澎湃。但这3年中,朝政发生了变化,以王安石为代表的改革派在宋神宗的支持下推行新法。由于新法实施过程中的确存在若干问题,苏轼对新法本来就不十分赞成,所以他上书言指出新法中的一些弊病,不料触犯了一些人的利益。知道自己的政见不被采纳后,按照中国官场的惯例,苏轼只得请求出调为地方官。据记载,这段时间,苏轼历任杭州、密州(今山东诸城)、徐州等地知州。苏轼每到一处,都能励精图治,兴利除弊,为当地百姓做出贡献,自然赢得了人民的爱戴和景仰,和改革派也暂时相安无事。可是时局变幻莫测,苏轼又耿直敢言,所以无论是变法的新党还是守旧的老党,都不把他当作自己人。他们吹毛求疵,在苏轼诗集中找一些稍露棱角的句子作为借口,一次又一次地将苏轼逼到悬崖的边缘。

      经过“乌台诗案”和其他几次陷害后,苏轼对政治清明的信心已经丧失殆尽。绍圣四年,因为又一次无中生有的中伤,当权者余恨未解,将刚在惠州安顿好的苏轼转谪到海南。

      因为这时苏轼已年近60,他自己也说:“垂老投荒,无复生还之望。”伤心之余,他只得把安顿下来的家属留在惠州,独自带着幼子苏过漂洋过海。全家人都预感这次是生离死别,他们静静地听苏轼吩咐后事,默默地看着那一叶小舟消失在巨浪滔天的茫茫海天之际。“生人作死别,恨恨哪可论!”

      流放到海南7年后,苏轼终于得到一纸赦令,踏上了北归旅程。然而,他没李白“千里江陵一日还”的幸运。多年的磨难和旅途的劳累,消磨了苏轼全部的生命和精力,他艰难地走到了生命的尽头,1101年7月28日,他在友人代为借租的一所房子里溘然长逝。苏轼与世长辞,朝野俱痛,几百太学生自发到佛舍祭奠他,为这样一代文人之厄叹惋哀悼。苏轼的词飘飘欲仙,不惹红尘,自有一种出世脱俗的飘逸,如他的《水调歌头》就是这样: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是苏轼在密州任职时所写的,是一首在文学史上负有盛誉的词。苏轼当时和弟弟功辙已7年没有见面,这种血肉相连的感情在美酒和月华的催化下,终于凝成了一首千古绝唱。在诗人笔下的月华也通了人意,她转过朱红大门,绕过雕花琐窗,照着天下相思的人们。苏轼不禁又问道:“月儿你远离尘嚣,不应该再有什么遗憾的,可为什么偏偏在人间相思难聚的时候圆得如此难看呢?”看来,人间有悲欢离合,就和月亮有阴晴圆缺一样是难免的啊。想到这里,诗人对远在千里之外的弟弟说:“即使我们相隔千里,无法相见,但只要我们能共同沐浴着这一片月亮的清辉,也就该满足了!”这样,本来沉重的思亲之情,在作者几经转折之后,就从抑郁翻转为超脱。

      一般都将苏轼看作是豪放派词人,其实问题并不这么简单。苏轼的词保罗万象,风格多变,有豪放旷达如《念奴娇﹒赤壁怀古》者;有婉约凄恻如《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者;也有活泼真切如《浣溪沙》5首者。人们之所以用“豪放词人”来评价苏轼,是因为自从苏轼这后,词开始走出了“花间派”专咏风花雪月的路子,转而写生活中积极向上的事物和感情。从根本上看,苏轼真正称得上豪放的只有《江城子﹒密州出猎》等几首,像前面所说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可能都不是。词写到最后时,苏轼追古思今,想想自己已经年过四旬,却壮志成空。忍不住悲从中来,说:“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苏轼对词的贡献是多方面的,他扩大了词的内容,提高了词的境界。胡寅的《酒边词序》说苏词“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婉转之度,使人登高望远,举首高歌,而逸怀浩气超乎尘埃之外矣”。的确如此,从苏轼这后,词不但可以写花前月下的卿卿我我,也可以写政治情怀和民生疾苦,甚至连农村的生活生产也被他纳入词中,这在词史上是一次重大突破。

      苏轼还有几首小词写得清新流畅,饶有情趣。如《蝶恋花》: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流水人家绕。枝上柳棉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消,多情却被无情恼。

      这首词写于作者贬谪途中,苏轼此时仕途不顺,心中极为不适,外出散步时走到一家人的院墙外,听见里面有清脆的笑声传来,他知道这肯定是富人家的女孩在园内赏春。她们青春年少,无忧无虑,正是人生最幸福的时候。而自己空怀壮志,只为一封奏书,就拖家带口一路南奔。这样的日子何时才能结束?相传苏轼的爱妾朝云在唱到这首词泣涕满襟,说:“妾所不能歌者,‘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也。”这也许正是苏轼感触最深的一联吧。对苏轼个人而言,本来应该大有作为的一生竟会因为一言不慎而付诸东流。这是怎样一种深沉而无奈的悲哀!历史的轻烟已经散去,知道这些隐曲的,可能只有随风而去的古人了。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