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上河图》:
《清明上河图》是北宋风俗画的代表作品之一。作者张择端字正道,山东诸城人,擅长宫室界画,尤其长于舟车、市肆、桥梁、街衢、城郭。他是一个有极强写实技巧,并善于处理复杂的生活场景的画家。《清明上河图》是他的代表作。
《清明上河图》描绘的是清明时节东京城郊外一带的种种活动,从商业、交通、漕运、建筑等几个具有代表性的角度再现了12世纪我国都市社会的生活面貌,构成了一件内容极为丰富、完整的艺术品,为后人研究宋代绘画和考据宋代社会提供了一件具有综合性价值的形象化资料。
在5米多长的画卷里,张择端采用散点透视的构图法,将繁杂的景物纳入统一而富于变化的画面中。全图分为3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东京郊野的春光:疏林薄雾中,掩映着低矮的草舍瓦屋、小桥流水、老树、扁舟、阡陌纵横,田亩井然,依稀可见农夫在田间耕作。两个脚夫赶着5匹驮炭的毛驴向城市走来。一片柳林里,枝头刚刚泛出嫩绿,使人感到虽是春寒料峭,却已大地回春。路上一顶轿子,内坐一位妇人。轿顶装饰着杨柳杂花,轿后跟随着骑马的、挑担的,从京郊踏青扫墓归来。环境和人物的描写,点出了清明时节的特定时间和风俗,为全画展开了序幕。
第二部分是繁忙的汴河码头:汴河是北宋国家漕运枢纽,商业交通要道,从画中可以看到人烟稠密,粮船云集。人们有在茶馆休息的,有在看相算命的,有在饭铺进餐的。还有“王家纸马店”,是卖扫墓祭品的。河里船只来往,首尾相接,或纤夫牵拉,或船夫摇橹,有的满载货物,逆流而上;有的靠岸停泊,正紧张地卸货。
横跨汴河上的是一座规模宏大的木质拱桥,它结构精巧,形式优美,宛如飞虹,故名虹桥。一只大船正待过桥,船夫们有用竹竿撑的,有用长竿勾住桥梁的,有用麻绳挽住船的,还有几个人忙着放下桅杆,以便船只通过。邻船的人也在指指点点地像在大声吆喝着什么。船里船外都在为此船过桥而忙碌着。桥上的人则伸头探脑地为过船的紧张情景捏了一把汗。这里是名闻遐迩的虹桥码头区,车水马龙,熙熙攘攘,名副其实一个水陆交通的会合点。
第三部分是热闹的市区街道:以高大的城楼为中心,两边的屋宇鳞次栉比,有茶坊、洒肆、脚店、肉铺、庙宇、公廨等。商店中有绫罗绸缎、珠宝香料、香火纸马等,此外还有医药门诊、大车修理、看相算命、修面整容等各行各业。大的商店门口还扎着“彩楼欢门”,招揽生意。街市行人,摩肩接踵,川流不息,有做生意的商贾,有看街景的士绅,有骑马的官吏,有叫卖的小贩,有乘坐轿子的大家眷属,有身负背篓的行脚僧人,有问路的外乡游客,有听说书的街巷小儿,有在酒楼中狂饮的豪门子弟,有城边行乞的残疾老人等。男女老友、士农工商、三教九流,无所不备。交通运载工具有轿子、骆驼、牛马车、人力车、太平车、平头车等,形形色色,样样俱全,绘声绘色地展现在人们的眼前。
整幅画的结构宛如一首乐曲,以轻柔开始,起伏跌宕推向高潮,最后在热烈的气氛中结束。《清明上河图》的出现是北宋人物画长期发展的结果,画家对纷繁复杂的社会活动作了集中的、生动的概括。虽都是寻常的、平凡的琐事,但因全画的主题色泽鲜明、含义丰富,所以被广泛地予以展开,使得活跃的古代城市生活得到艺术的再现。
————————————————————————————————
花石纲:
高太后临朝8年后死去,宋哲宗亲临朝政。年轻的宋哲宗对他祖母重用保守派很不满意,亲自执政后,他就重新起用变法派。但是后来的变法派不像王安石那样真心实意改革朝政,一批投机分子打着变法的幌子,趁机为自己谋利。元符三年(1100年)正月初八,哲宗去世,宋神宗之子、哲宗赵煦之弟赵佶即位,是为徽宗。他是北宋第八代皇帝,公元1100年~1125年在位。徽宗执政期间,政治上腐败无能,导致奸臣弄权;他又大兴土木,弄得民不聊生。
宋徽宗是个风流皇帝,不懂得如何治国,对书画珍宝却很兴趣。他身边有个心腹宦官童贯,想方设法迎合他的心意,替他搜罗书画珍宝供他赏玩。有一次,童贯到苏州一带去搜集书画珍宝,有个不得志的官员蔡京想讨好童贯,每天赔着童贯游乐。童贯得到蔡京的好处,便捎话给宋徽宗,说他物色到一个少有的人才。
蔡京到东京后,又四处活动,拉帮结伙。有个官员对宋徽宗说:“推行新法是件大事,朝臣中无人能帮助办好这件事。如果陛下要继承神宗的遗志,只有起用蔡京。”那个官员还献给宋徽宗一幅图。图表上列了大批朝臣的名字,写在右面的是保守派,写在左面的变法派。右边的名字都是当朝大臣,而左边的名单只有两个名字,其中一个就是蔡京。
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蔡京被正式起用。此后20多年间,他4次入相,任宰相达17年之久,他把持朝柄,专掌大权,做尽擅权误会国这事。
蔡京上台后,就打起变法的幌子,把一些正直的官员,不论是保守的或是赞成变法的一律称做奸党。他还怂恿宋徽宗在端礼门前立一块党人碑,碑上把司马光、文彦博、苏轼、苏辙等120人称做元祐(元祐是宋哲宗前期的年号)奸党,已经死了的,革去官衔;活着的,一律免职流放。这样一来,很多正直的官员就被排挤出朝廷,而蔡京的同伙却步步高升了。至于王安石制定的新法,到蔡京手里完全是另一副模样,把本来可以减轻百姓劳役负担的免役法,变成了敲诈百姓的手段。
蔡京、童贯为了讨好宋徽宗,派了一个二流子朱勔,在苏州办了一个“应奉局”,搜罗奇花异石。朱勔手下养了一批差官,专门办理这件事。听说哪个老百姓家有块石头或者花木比较精巧别致,差官就带领兵士闯进那家,用黄封条一贴,这就属于进贡皇帝的东西了。并且百姓还得认真保管,如果有半点损坏,就要被披上“大不敬”的罪名,轻的罚款,重的抓进监牢。
朱勔把搜刮来的花石,用船只大批大批的运送到东京。运送的船只不够,就截下运粮的商船,强行倒掉船上的货物,装运花石。这大批船只又要征用大量民夫。于是船只在江河里穿梭似地来往,民夫们为运送花石而日夜奔忙。这种运送花石的队伍就叫“花石纲”。
花石纲到了东京,宋徽宗一见,果然高兴,给朱勔加官进爵。花石纲越来越多,朱勔的官也越做越大。一些达官贵人都去评论朱勔的好,以致人们把朱勔主持的苏杭应奉局称作“东南小朝廷”,可见朱勔权力是何等之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