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读《中华上下五千年》笔记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一百零七章:书生退敌/陆游绝唱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书生退敌:

      

      绍兴和议之后,宋金双方有20年没有发生战争。宋高宗和一批投降派对于这个偏安的局面非常满意,他们在临安修筑起豪华的宫殿府第,过起纸醉金迷的生活来了。

      在这段时间里,金国统治集团内部动荡。贵族完颜亮杀死了金熙宗,自立为帝,历史上称海陵王。完颜亮把金国的京都从上京迁到燕京,他野心勃勃,一心想消灭南宋。

      1161年农历九月,完颜亮做好了一切准备,发动全国60万大军,组成32支部队,全部出动,向南宋发起进攻。

      完颜亮的大军逼近淮河北岸,防守江北的主帅刘锜生病了,不能带兵打仗,他派副帅王权到淮西寿春防守。王权是个贪生怕死的家伙,还没见到金军的人影儿,早已闻风逃奔,一直逃过长江,直到采石才停下来。

      宋高宗听到王权兵败,就将王权撤了职,另派李显忠代替王权的职务,并且派宰相叶义问亲自去视察江淮防务。

      叶义问是个胆小鬼,他自己不敢上前线,派一个叫虞允文的中书舍人(文官名)去慰劳采石的宋军将士。

      虞允文到了采石,王权已经被撤职,接替他职务的李显忠却还没到。对岸的金军正在准备渡江,宋军还没有主将,到处人心惶惶,秩序混乱。

      虞允文看到队伍这样涣散,非常吃惊,他觉得等李显忠来已经来不及了,就立刻把宋军将士召集起来,对他们说:“我是奉朝廷的命令到这里来劳军的。你们只要为国家立功,我一定报告朝廷,论功行赏。”

      大伙儿见虞允文出来做主,都来了精神。他们说:“我们恨透了金人,谁都抵抗。现在既然有您做主,我们愿意拼命作战。”

      虞允文是个书生,从来没有指挥过打仗,但是爱国的责任心使他鼓起勇气。他立刻命令步兵、骑兵都整好队伍,排好阵势。

      宋军刚刚布置停当,金军就已经开始渡江了。完颜亮亲自指挥金军进攻。几百艘大船迎着江风,满载着金军向南岸驶来。不久,金军便开始陆续登岸。

      虞允文命令部将时俊率领步兵出击。时俊挥舞着双刀,带头冲入敌阵。士兵们士气高涨,奋勇冲杀。金军进军以来,从来没有遭到过这样顽强的抵抗,还没有适应这样的敌手,就很快败下阵来。

      完颜亮在采石渡江没有成功,就带着剩下的人马到扬州去,准备从那里渡江。

      宋军在采石大胜之后,主将李显忠才带兵到达,李显忠了解了虞允文指挥作战的情况,非常钦佩。虞允文对李显忠说:“敌人在采石失败后,一定会到扬州去渡江。镇江那边没准备,情况很危急。我打算到那边去看看。”

      镇江的守将是老将刘锜。那时候,刘锜已经病得不能起床了。虞允文安慰了他一阵,就来到军营,命令水军在江边训练。在他的布置下,宋军制造了一批车船,在江边的金山周围来回巡逻,快得像飞一样。北岸的金军看了十分吃惊,赶快报告完颜亮。完颜亮不仅不信,还把报告的人打了一顿板子。

      金军将士无法容忍完颜亮的残酷统治,还没等完颜亮发出渡江命令,当天夜里就涌进完颜亮的大营,杀死了他。完颜亮一死,金军就撤退了。

      ————————————————————————————————

      陆游绝唱:

      

      在南宋文坛上,陆游的诗与辛弃疾的词一样,取得了最高成就。陆游诗歌以其卓越的思想艺术成就,把我国文学史上的爱国主义传统发扬光大,在同时代和后代诗人中都有极的地位和深远的影响。

      陆游(1125年~1210年),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出色的爱国诗人、词人。他出身于一个有文化传统的世宦之家,幼年时逢金军南侵,他随家人长期逃难,“儿时万里避胡兵”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所以陆游为官后一直力主北伐。

      宋孝宗刚即位之时,决心改变屈辱求和的政策,想做一番恢复中原的事业。于是,他任用一名很有名望的老将张浚做枢密使。

      张浚请朝廷发布诏书出兵北伐,号召中原人民奋起抗战,配合宋军收复失地。当时陆游在枢密院做编修官,张浚就派陆游起草这份诏书。

      陆游热情支持北伐,可是担任统帅的张浚缺少指挥才能。宋军出兵没有多久,就在符离(今安惠宿县北)被金军打败,全线溃退。

      北伐失败后,那些一贯主张求和的大臣又在宋孝宗面前说风凉话,并对张浚大肆攻击,还说张浚用兵是陆游怂恿的。不久,张浚被排挤出朝廷,陆游也罢官回到山阴老家了。

      宋孝宗面对金军的威胁,抗金的决心动摇了。第二年,又跟金国订立了屈辱的和约,从那以后,再也不得北伐的事了。

      过了将近10年,负责川陕一带军事的将领王炎听到陆游的名声,请他到汉中做幕僚。汉中接近抗金的前线,陆游认为到那里去,也许有机会参加抗金战斗,为收复失地贡献一份力量,便很高兴地接受了这个任命。

      不久,王炎被调走,陆游也被调到cd在安抚使范成大部下当参议官。范成大与陆游是老朋友,虽说是上下级关系,却并不讲究官场礼节。陆游的抗金志愿得不到实现,心里非常郁闷,便常常喝酒写诗来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但是,一般官场上的人看不惯他,说他不讲礼法,思想颓废。陆游听了,就索性给自己取了个别号叫“放翁”。后来人们就称他为陆放翁。

      这样一过又是二三十年,陆游长期过着闲居的生活,把他满腔的热情寄托在自己的诗歌创作上。他一生辛勤创作,一共写下9000多首诗。他的创作,在我国历代诗人中是最丰富的。

      收复故土也是陆游诗中十分重要的一个主题,而且因为南宋政权从来就没有实现这个目的,似乎也不准备实现这个目标,因此诗人一涉及这个问题就显得分外的沉重和无奈。如他的《题海首座侠客像》:

      赵魏胡尘千丈黄,遗民膏血饱豺狼。

      功名不遣斯人了,无奈和戎白面郞。

      作者一腔气血无处洒,只得将复国壮志寄托在一个遥远的“侠客”的图像上,这种“有志不获骋”的悲哀,肯定能引起有志之士的强烈共鸣。

      针对南宋小王朝甘心偏安一隅,无意收复沦陷的国土,诗人忧愤难平,写下了《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这首诗的沉痛悲怆,尤其撼人肺腑。而陆游诗集中广为传诵的另一首诗《书愤》则表现了作者杀敌报国的英雄气概和壮志难酬的无限愤慨: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州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又如《夜泊水村》:

      腰间箭羽久凋零,太息燕然未勒铭。

      老子犹堪绝大漠,诸君何至泣新亭?

      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

      记取江湖泊船处,卧闻新雁落寒汀。

      这两首诗,都反映了陆游爱国诗歌中所特有的悲愤中见豪壮的艺术风格。世事的艰难,现实的灰暗,作者无力将自己的力量投入到神往已久的杀敌报国中去,而岁月不饶人,眼看自己心力交瘁,在日无多,而恢复的希望却愈来愈遥远。诗人愤懣不已,只得向敌人,也向腐朽的统治者发出痛苦的质问:“楚虽三户能亡秦,岂有堂堂中国空无人?”现实中注定永远也无法实现的愿望,并没有让陆游彻底消沉,他即使晚年忆闲居山阴的一个小村,在梦里他还是记挂着祖国的安危: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戌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在陆游的诗中,像这样写梦言志的诗还有许多。如“壮心自知何时豁,梦绕梁州古战场”(《秋思》)、“三更抚枕忽大叫,梦中夺得松亭关”(《楼上醉书》)等。陆游一生度过了将近一个世纪的时间,他的诗歌反映面广,也是其他诗人难以相比的。除了直接表现爱国主题之外,他还写了不少农村生活的诗,这些诗显得要自然圆熟,饶有情趣。如《游山西村》: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全诗勾勒出一幅极富民俗风情的山村生活图画:民风古朴,人人好客,春社热闹非凡,人们衣冠如古。这一切让诗人看在眼里,喜在心里。是啊,谁不希望能够人人安居乐业。衣食无忧、可是“离乱人不如太平鸡犬”,战争到来的时候,人们还会有这一切吗?当然诗人写诗这时不一定会想到这些,因为他已被眼前这热烈古朴的生活场景所感染了。而诗中“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之联,已因为其富含人生哲理而成为广泛流行的成语。在豪放激越之外,陆游也有部分诗写得清丽流转,极富情趣。如“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临安春雨初霁》)、“此身合是诗人未?细雨骑驴入剑门”(《剑门道中遇微雨》)等,都写得情趣盎然,清丽可人。

      陆游的诗歌在艺术上取得了巨大成就,他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接近于杜甫,后人也曾评他的诗为“诗史”。在表达感情上,他往往采取直抒胸臆的手法。陆游的诗风格多样,既有雄浑奔放的一面,也有清新婉丽的一面。他善于锻炼字句,尤其工于对偶。他曾师法江西诗派,却反对过分雕琢和险怪,因而他的诗比较接近口语,“清空一气,明白如话”,而又妥帖自然。另外,他有时也比较喜欢用典故来表情达意,这又为他的诗增添了些许书卷气。从体裁来说,陆游各体兼精,而最擅七律、七古。如《山南行》、《陇头水》、《关山月》、《秋声》等。陆游的律诗颇见功力,但因为有时成章过于仓促,或有意境重复,或流于浅显,这些缺点也就不足为缺点了。可以这样说,在南宋诗坛上,他是当之无愧的一代霸主。

      陆游晚年才情不减,他75岁时游沈园,回想起早年与前妻唐婉的不幸婚姻,虽然“梦断香消四十年”,但仍悲从中来,遂作《沈园》二首,其中“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诗情画意浑然一体,有感伤之美。

      1210年,这位86岁的爱国诗人卧病在床。临终的时候,他还念念不忘恢复中原。他把儿孙们叫到床边,写下他的最后一首诗,也就是感人肺腑的《示儿》: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