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读《中华上下五千年》笔记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一百三十七章:民族英雄林则徐/第一次鸦片战争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民族英雄林则徐:

      

      要乾隆、嘉庆在位期间,清朝的国力开始由强盛走向衰弱。与此同时,英、美、法等国正逐渐完成工业革命,资本主义需要广阔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英国首先将目光投向了中国。

      鸦片,俗称大烟,是用罂粟汁熬制而成的麻醉毒品,吸食者极易上瘾,长期吸食能导致身体委顿、精神颓糜。早在清初,鸦片就已随其它商品一起输入到了中国。以英为首的西方殖民者为扭转贸易逆差,改变白银大量流向中国的局面,转而采用倾销鸦片的恶毒手段,以此敲开中国的大门。英国是最大的鸦片贸易贩子,美国次之,俄国也从中亚向中国北方输入鸦片。鸦片的大量流入,失殖民者们大发横财,但却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灾难,鸦片大量输入严重冲击了中国封建经济,清政府在对外贸易中开始处于逆差地位。大量白银外流,失清政府国库空虚,财政拮据,百业萧条。鸦片也最初只在沿海行销,后来逐渐深入内地,吸食上瘾者不可胜数,严重毒害了中国人的肉体和心灵。鸦片贩子大量行贿也使清政府的吏治更加腐败。

      种种情况使人们要求禁烟的呼声越来越强烈,政府和一些正直官员也逐渐认识到禁烟的重要性。1838年六月,鸿胪寺卿黄爵滋等人上奏,痛陈鸦片祸害,揭发官吏包庇鸦片烟贩,主张坚决遏制鸦片的输入。他认为要禁绝鸦片,必须加重严惩吸食者。湖广总督林则徐和两江总督陶澍等人十分赞成黄爵滋的主张。1838年农历七月到九月,林则徐三次复奏道光帝,指出若不禁烟,长此以往,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林则徐的话坚定了道光帝严禁鸦片的决心。

      林则徐是福建侯官(福州)人,他的父亲林宾日是个以教书为业的秀才。林则徐27岁那年被选为翰林院庶吉士。在京时期,他与南方出身的清流派小京官结成文学团体“宣南诗社”,社中有陶澍、黄爵滋、龚自珍等人。他们之间常常议论时局,讨论治世的学问,这自然为林则徐日后出任封疆大吏,建立斐然政绩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839年农历一月,林则徐离开北京,宣布这次出差将自备车轿,自带役夫,沿途供应不许铺张,若有犯者,言出法随。这种严肃的态度使英国的毒贩们感到到了形势的转变。到达广州后,林则徐又在行馆门外张贴告示:严禁收取地方供应,所有随从人员不得擅离左右。在两广总督邓廷桢的帮助和合作下,林则徐暗访密查,充分掌握了广州鸦片走私和经营情况,然后下令收缴外商鸦片,还让他们保证以后来船永不再夹带鸦片,如果有货全部没收,人立即正法。广州人民也纷纷行动起来,配合林则徐的缴烟命令。鸦片贩子不愿交出鸦片,操纵广州的外商商会破坏禁烟行动。林则徐便下令中止中英贸易,命令海关禁止外人离开广州,终于从四月到五月二十一日收缴了鸦片2万多箱。

      道光十九年(1839年)四月二十二日,林则徐在虎门开始销烟,在场群众成千上万,争相观看这一次焚烟活动。林则徐先让士兵在海滩上挖成两个15丈见方的池子,池底铺上石条、四壁栏桩钉板,防止渗漏。又在前面设一涵洞,后面通一水沟。之后,将水车从沟道推入池子,将盐撒进,又把鸦片切成小块投入卤水中,浸泡半小时后再将石灰投入,池中立刻水汤滚沸,围观群众欢呼声震天动地。退潮时,兵士启放涵洞,池中水汤随浪潮鼓动送入大海。然后再用清水洗刷池底,不留下半滴烟灰。在连续20多天的时间里,收缴的鸦片全部被销毁。

      林则徐指导中国人民的禁烟斗争,具有了反抗侵略、捍卫民族生存权力的伟大意义。虎门销烟谱写了近代史上中国人民反对外国侵略光辉篇章的第一页。

      ————————————————————————————————

      第一次鸦片战争:

      

      当英、美、法、日等列强进行如火如荼的资本主义革命时,清政府正闭关琐国,自以为“天朝上国”,不思改革,遂使中国在世界上落伍。英国通过鸦片贸易从中国攫取了大量白银,同时使我国军民身衰体弱,统治阶级有识之士纷纷要求禁销鸦片。

      1839年,湖广总督、钦差大臣林则徐奉命于1月底到达广州,他一方面整顿海防,允许人民群众持刀杀敌;一方面宣布收缴鸦片。3月,英国鸦片贩子被迫交出烟土237万余斤。6月3日,林则徐下令把这些鸦片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以示中国政府禁烟的决心。

      英国政府以此为借口向中国发动了战争,1840年1月,以懿律和义律为正副全权代表,懿律为侵华英军总司令,出兵中国。5月,英国舰船40余艘、士兵4000多名先后到达澳门附近海面,鸦片战争爆发。懿律率英军进犯广州海口,看到广州军民早已严密布防,遂转攻厦门,又被邓廷桢军击退。6月,英军北上攻占定海作为军事据点。8月,英舰抵达天津大沽口外。

      道光帝慑于英军武力,又为投降派的劝说所动摇,遂改变态度,罢免了林则徐,改派直隶总督琦善为钦差大臣去天津和英军谈判。而此时英军因夏秋换季,疾役流行,遂放弃定海,于8月中旬南返,双方议定在广州谈判。琦善到广州后,一反林则徐所为,命令撤出海防水勇,镇压抗英群众,一心议和。1840年12月,琦善与义律在广州开始谈判。应军趁中方严防撤除、又因谈判而致海防松懈无备之际,于1841年1月7日发动突袭,攻陷了虎门附近的沙角、大角两炮台,并单方面宣布所谓“穿鼻草约”。1月26日,英军攻占了香港。

      道光帝得知琦善开门捐盗,丢失两炮台后,下令锁拿琦善,并向英宣战,派侍卫内大臣奕山为靖逆将军,调兵万余赴粤抗英。英军先发制人,出动海陆军攻虎门,广州提督关天培亲率清兵迎击,清军刀矛不敌英军坚枪利炮,关天培中弹牺牲。2月26日,英军攻占虎门、猎德、海珠等炮台,溯珠江直逼广州。4月,奕山率大军抵广州。5月24日,英军进攻广州,一路占领城西南的商馆,一路由城西北登陆,包抄城北高地,不久攻占城东北和炮台,并炮击广州城。奕山执行“防民甚于防寇”的方针,对英军侵略消极抵抗,在英军的迅猛攻势下,他与英人签订《广州和约》并征得道光帝批准,以缴600万元换得英军撤出广州地区。

      与清政府的妥协投降态度相反,广州三元里人民在广州北郊牛栏冈附近同窜入这里的千余英军英勇作战,打死打伤英军数十人,并把四方炮台围得水泄不通。在广州知府的调停下,英军才得以解围。

      英政府并不满意懿律和义律在中国获得的权益,改派璞鼎查(后来的首任港督)为全权代表来华,扩大侵略战争。1841年8月21日,璞鼎查率37艘舰队、陆军2500人离开香港北上,攻破厦门,占据鼓浪屿;10月1日再次攻陷定海,定海总兵葛云飞英勇殉国。10日英军攻占镇海(今属宁波),钦差大臣、两江总督裕谦战死,英军旋占宁波城。道光帝闻讯大惊,忙派吏部尚书大学士奕经调兵赴浙以收复失地。1842年3月,奕经在准备不充分的情况下全面反击,清军数战不利,撤回原地。

      战败消息传到京师,朝野上下震动,道光帝无奈,只得派盛京将军耆英和伊里布赴浙向英军求和。璞鼎查不理会耆英的乞和,继续深入。1842年5月18日,英军攻取浙江平湖乍浦镇,6月16日攻吴淞口,吴淞口炮台守将陈化成壮烈牺牲,宝山、上海沦陷。英军溯长江西上,于7月21日陷镇江,8月,英舰陆续到达南京下关江面。清政府已无心再战,遂接受英方停战的条件,29日在英军舰“汉华丽”号上,耆英、伊里布与璞鼎查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条约共7条,主要内容是:割让香港,赔款2100万银元,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口通商等。

      鸦片战争严重侵害了中国的主权,标志着中国开始逐步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