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读《中华上下五千年》笔记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一百四十章:洋务运动/甲午战争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洋务运动:

      

      洋务,又称夷务,泛指包括通商、传教、外交等在内与西方资本主义有关的一切事物。洋务运动指清政府一批具有买办性质的官僚军阀在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为挽救统治危机,自上而下推行的一场以引进西方的军事装备、机器生产和科学技术为主要内容,以富国强兵为目的的自救运动。

      洋务派在中央以总理衙门大臣奕䜣、侍郎文祥等为代表,在地方上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为代表,同治登基后他们握有实权,可以左右清朝的政局。洋务派的指导思想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他们认为中国的政治制度比西方好得多,只是火器比不上西方列强,只要清政府掌握了西方的近代军事技术和装备,就可以强盛起来。洋务运动分为前后两个阶段,60年代为第一阶段,洋务派打着“自强”和旗号,依照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办法制造新式枪炮和船舰,兴办了一批军事工业企业;70年代到90年代是第二阶段,以“求富”为口号,洋务派开始举办民用工业企业。

      在第一阶段洋务派建立的军工厂中规模较大的有江南制造总局、金陵机器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机器局等。李鸿章在曾国藩的支持下在上海创立江南制造总局,创办经费为54万余两白银,工人2000余人,主要生产枪炮、弹药和小型船舰,还附设译书馆来翻译西方书籍,这是洋务派创办的规模最大的军工企业。这些军工企业全部都是官办企业,由清政府和湘、淮系军阀控制,具有浓厚的封建性,同时对外国有着严重的依赖性,从设计施工、购置机器设备、生产技术直到原料供应空全依赖于外国,并长期受外国人控制,但这些近代企业毕竟也具备了一定的资本主义因素。

      由于在创办军工企业的实践中遇到资金、原料、运输等困难,洋务派认识到必先求富才能自强,所以决定发展民用企业以积累资金,有了雄厚经济基础后才能创造洋枪炮以自强御侮。70年代起,洋务派开始大力发展工业企业,到90年代就已创办了大约20多家民用企业,包括交通运输、采矿、纺织、冶炼等各个行业。规模较大的有上海轮船招商局、上海机器织布局、电报总局、铁路交通运输业等。在这些企业中,上海轮船招商局是最有成就的一个,它是1872年李鸿章在上海创办的,是中国第一家近代轮船航运公司,也是洋务派兴办的第一个民用企业。这个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屡遭英美轮船公司的排挤,但没有被挤垮,一直在夹缝中求生存。

      洋务派在兴办军工、民用企业的同时,还进行了筹建海军、加强海防、设立外交学馆、派遣留学生等活动。1875年,两江总督沈葆桢、直隶总督李鸿章等人奏请筹建北洋、南洋、粤洋三支海军。1885年,三洋海军已初具规模。1867年,奕䜣设立京师同文馆,以教习外语为主,同时兼习天文、历史和数理化。此后,各类学堂学馆在各地纷纷建立。1872年,中国首次派遣留学生到国外,30名学生由上海赴美留学。此后,清政府还多次派遣留学生到国外学习。

      洋务派的活旨在维护清王朝封建统治。他们创办了中国第一批近代工业企业,培养了近代中国第一批新型的科技、军事和翻译人才,是近代最早觉醒的先行者。洋务派向西方学习的探索,尽管带有浓重的封建性和对外国的强烈依赖性,但其进步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

      ————————————————————————————————

      甲午战争:

      

      1868年明治维新以后,日本开始大力发展资本主义,建立近代国家,并具有强烈的军国扩张欲望。明治政府一建立就制定了旨在征服中国和世界的所谓“大陆政策”:侵占中国台湾,再征服朝鲜,进一步侵占中国的东北和蒙古,继而征服全中国,最后独占亚洲,称霸世界。

      1894年春,朝鲜爆发了东学党起义,以“除暴安良”和“逐灭夷倭”为口号。起义很快席卷了朝鲜南部很多地区,朝鲜政府无力镇压,便向清政府求援。清派直隶提督叶志超等率兵2500人赴朝助剿。日本伺机而动,决定出兵朝鲜,趁机挑起中日冲突以发动侵略战争。朝鲜东学党起义被镇压后,清政府照会日本,建议中日两国同时撤兵。日本拒不撤兵,蓄意扩大事态。面对日本的挑衅,清统治集团内部出现了主战和主和两派意见。以光绪帝为首的帝派力主加强战备,以武力遏制日本的扩张,但实权掌握在慈禧太后和李鸿章手里,他们对日避战求和。日本重兵压境,驻朝清兵多次请添援军,李鸿章不予理会,反而把解决中日争端的希望寄托在国际列强的调停上,但西方列强对日本发动战争均持默许和支持的态度。

      7月底,清援军途经丰岛海南时,突遭日舰袭击,清军官兵死伤惨重,日不宣而战,正式挑起侵华战争。1894年8月1日,中日两国同时正式宣战。9月,日陆军分4路会攻平壤,清军与日军在城外展开激战。左宝贵指挥清军英勇抵抗,死守城北玄武门一带,并亲自登城开炮轰击日军,不幸中炮牺牲,玄武门失守,主将叶志超逃跑。9月17日,中日在黄海海面上进行了激烈的海战。提督丁汝昌率领北洋舰队与日军展开激烈战争,丁汝昌受伤后仍坐于甲板上鼓舞士气,由“定远”号管带刘步蟾代其指挥督战。“致远”号管带邓世昌在鏖战多时、船舰受重创情况下,下令舰船猛撞日舰,不幸中鱼雷,全舰官军壮烈殉国。“经远”号亦在其管带林永升指挥下坚持战斗到最后一刻。黄海海战北洋舰队虽然损失了5艘军舰和近千士兵,但也重创了日舰。由于李鸿章实行“保船制敌”的消极防御方针,命令北洋军集于威海卫,不准出战,致使日本掌握了黄海制海权。

      10月,日军偷渡鸭绿江成功,九连城、安东等相继失守,日军近逼辽阳。与此同时,日军另一支军队由辽东半岛的花园口登陆,南犯金州。徐邦道率部分清军与日在金州激战,因寡不敌众、后援不济而退守旅顺,另一清军将领赵怀业不战而逃,弃守大连。11月17日,日军进攻旅顺,只有徐邦道一部奋勇迎敌,孤立无援,旅顺失守。22日,日军进入旅顺,进行了惨绝人寰的大屠杀,历时4天,杀害2万多人,血流成河,尸横遍野。旅顺失守后,清政府多次派人向日本求和,日军不予理会,将进攻重点转向北洋舰队基地威海卫。当时北洋舰队实力尚存,可与日军一战,但李鸿章严禁其出击,造成了被动挨打的局面。威海一战,北洋舰队全军覆灭,提督丁汝昌拒降自杀,定远管带刘步蟾亦自杀殉国。1895年初,日军战略重点转向辽东半岛,辽东半岛沦陷。3月,清政府派李鸿章赴日议和。1895年4月17日,李鸿章屈服于日本的压力,与伊藤博文签订了《马关条约》,甲午战争结束。

      《马关条约》是《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日本割据了中国大片领土,进一步破坏了中国的领土完整,助长了列强侵略中国的野心,引发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给中华民族带来了空前严重的危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