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读《中华上下五千年》笔记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一百四十一章:镇南关大捷/戊戌政变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镇南关大捷:

      

      法国侵略越南,清政府采取绥靖政策,息事宁人。但法国蓄意与中开战,独占越南后,不断犯边挑衅清军。1884年,法国竟炮轰中国福建水师,致使福建水师全军覆灭,清廷无奈对法宣战。

      1885年三月中旬,法军再度大举进犯,集中两个旅团约万余人兵力向谅山清军发动进攻。广西巡抚潘鼎新不战而退,法军未经战斗即占领战略要地谅山。法军进犯文渊州,守将杨玉科力战牺牲,清军纷纷后撤,法军乘势侵占广西门户镇南关。

      由于潘鼎新怯战致法军深入桂北,清廷免去其职务。在清军素有威望的原广西提督冯子材受旨督办广西关外事务。冯子材赶到镇南关后,根据清军内部派系之争的情况,对诸将晓以民族大义,使众将感动而团结一致,冯子材得以统一指挥协调各军行动。此时法军因兵力不足,补给困难,已从镇南关退回文渊,伺机再北犯。冯子材亲自跋山涉水勘测地形,依托有利地势构筑起坚固的防御工事,形成一个完备的山地防御阵地体系。15日,冯子材得悉法军将经扣波袭艽封,妄图从侧后包抄清军关前隘阵地;他急调兵力前往扣波和艽封,挫败了法军的迂回企图。19日,有人密报法军将入关攻龙州,冯子材决定先发制人。21日,他率王孝祺军出关夜袭文渊之敌,激战竞日,“毙贼甚多”,极大地鼓舞了清军斗志,增强了诸部的信念。

      3月23日,法军前线指挥官尼格里因文元受袭,恼羞成怒,纠集了二三千侵略军,集起谅山之众,直扑关前隘长墙。尽管之前他曾观察了清军的设防,知道清军工事坚固,但他受报复心理驱使,睁着眼踏入冯子材早已布置好的陷阱。法军在炮火掩护下,攻占隘东小青山上清军三座堡垒后,“势如潮涌”般扑向关前隘长墙。第一天战斗异常激烈,炮声震得地动山摇砂石横飞,双方伤亡都很重。冯子材挥刀大声激励部众:若让法寇再入关,我们有何面目见家乡父老!活得又有什么意义?将士们深受感动,“皆誓与长墙俱死”。由于清军浴血奋战,在炮弹如雨雪点般倾泻入阵地的险境下拒不退缩,法军猖狂进攻没有占到什第便宜,只好收兵。

      尼格里仍然迷信武器装备的精良,还要拼死一搏。次日黎明,他先派副手爱尔明加中校率一股法军乘浓雾弥漫山野之时,攀登大山头,以迂回偷袭清军大青山大堡,然后居高临下,配合正面攻击的法军主力,夺取清军关前隘阵地。然而当地山路曲折崎岖,灌木丛生,爱尔明加的法军被地形搞得像无头苍蝇一样胡冲乱撞,转了半天也找不到攻击目标,只好沿原路返回。而尼格里以为偷袭得手,迫不及待地把全部兵力派上正面冲锋。法军在炮火掩护下,稀稀拉拉向长墙推进。炮弹在冯子材身边不远处爆炸,清军担心主师安危,劝冯退避。但冯子材长矛插地,岿然不动,铿锵凛然地说道:“怕炮弹还打什么仗?我是宁死不会退的,谁退就是动摇军心!”

      法军这时已抵长墙下,有的已从长墙缺口爬入墙内。冯子材看到就近歼敌、转守为攻的时机已到,遂下达命令。霎时,号角嘹亮取代了炮声沉闷,战鼓擂得震天响,只见须发斑白的冯子材大吼一声,率两个儿子首先持矛冲出长墙,直奔法军。清军诸将士见主将年老尚如此奋不顾身,皆感奋,一齐杀出,“奋挺大呼如云,同拼一死随将军”的动人场面出现了。清军与法军进行白刃格斗,法军的枪炮不管用了,而清军的刀矛却大显威力,双方在关隘前战得难分难解,但清军毕竟人多势众,以10倍、20倍于法军的兵力猛压过来,法军主力被打退。此时,绰号“王老虎”的清将王德榜在击溃法援军、消灭其运输队后,又从关外夹击法军右侧后,配合东岭的陈嘉、蒋宗汉军攻袭法军,夺回了被占堡垒。而清将王孝祺也已击溃西岭的法军,并包抄敌人左侧后,法军三面受敌。而在敌后,关外游勇客民千余,闻冯子材身先士卒,亦来助战,袭敌后方。清军如潮水般冲向敌寇,法军在四面打击下死伤数百人,弹药将尽,后援断绝,尼格里只得下令作梯形阵势退却。

      法军残部狼狈逃到文渊,又退回谅山,企图重新积蓄力量反扑。但冯子材岂会给尼格里喘息的机会,率清军乘胜追击,26日克复文渊,28日在激战中又把尼格里击成重伤,29日突袭谅山。法军士气沮丧又疲惫不堪,代指挥爱尔明加下令毁坏各种军用物资后,弃城而逃。清军和黑旗军继续追击,又在谷松、威坡、长庆重创法军。缴获各种枪炮弹药不计其数,法军第二旅团精锐悉被歼灭。与此同时,黑旗军与清军在临洮也取得大捷。抗法战争在中方胜利在望之时,清廷却与法国签订不平等条约,使越南成为法国殖民地,并成为侵略中国西南的基地。

      ————————————————————————————————

      戊戌政变:

      

      1895年到1898年,在中国发生了一场颇有声势的资产阶级维新变法运动。到了1898年,百日维新成为这次运动的高潮。这是一场由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领导的改革。维新运动的主要领导人是康有为。

      中日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就在德国强占胶州湾的消息传出后不久,康有为第5次赴京上书光绪帝,提出变法自救的强烈主张。这份上书亦被阻,但其内容已在北京广为传抄。1898年初,光绪帝知道了上书内容,想召见康有为,但被恭亲王奕䜣所阻,光绪帝只好指派翁同龢、李鸿章等五大臣接见康有为。后康有为第6次上书光绪帝,即著名的《应诏统筹全局折》,继续强调变法的急迫性,并提出具体措施。光绪帝一心想改变国事贫弱的局面,于是决心接纳维新主张。

      1898年5月,恭亲王奕䜣病死,变法阻力减少。康有为为即刻鼓动帝党官员上书敦请变法,光绪帝接受建议,于6月11日颁布由翁同龢草拟的《定国是诏》,变法运动正式开始。16日,光绪帝在颐和园召见康有为,商讨具体变法措施。光绪帝任命康有为总理衙门章京上行走一职,准予专折奏事;赏杨锐、刘光第、谭嗣同、林旭四品卿衔,擢为军机章京,参与新政。变法期间,光绪帝发布了上百道变法诏令,包括:政治方面设制度局,裁减冗员,提倡西学等;军事方面设厂制造军火,改用西法精炼军队。这些措施虽然没有触及根本政治制度的变革,但都有利于民族资本主意经济的发展和近代资产阶级进步思想文化的传播。

      随着变法运动的高涨,以慈禧为首的顽固派与维新派的矛盾也日益尖锐。

      慈禧太后首先逼迫光绪帝下令将翁同龢革职。接着,逼迫光绪帝任命荣禄为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统率北洋三军,这实际上是把北京控制在她的手里。慈禧太后又用光绪帝的名义,宣布在10月19日去天津检阅军队,准备到时发动政变,逼迫光绪帝退位。

      在这危急的时刻,光绪帝便与维新派的主要人物反复商量,认为唯一能想到的办法,就是依靠袁世凯的定事力量。

      袁世凯早年曾在天津小站督练新建的陆军,当时是荣禄的部下,是北洋三军中的重要将领。当光绪帝皇位难保之时,谭嗣同挺身而出,表示愿意冒险去找袁世凯,说服他出兵帮忙。

      当天深夜,谭嗣同独自到了袁世凯的寓所,拿出光绪帝的密诏,并将维新派的全部计划也和盘托出,要袁世凯挟持光绪帝诛杀荣禄,消灭后党。谭嗣同慷慨激昂地说:“今天只有你能救皇上。如果你愿意,就请全力救护;如果你贪图富贵,就请到颐和园告密,你可以升官发财!”

      袁世凯正颜厉色地说:“你把我袁某看成什么人了!皇上是我们共事的圣主,救驾的责任,你有,我也有!”

      第二天,光绪帝召见了袁世凯,要他保护新政。退朝之后,袁世凯匆匆赶回了天津。一到天津,他就去向荣禄告密。荣禄得报后,连夜乘专车进京,赶往颐和园去向慈禧太后报告。

      第二天凌晨,慈禧太后就带着大批人马,气急败坏地从颐和园赶到紫禁城,下令把光绪帝囚禁在中南海的瀛台。对外则宣布光绪帝生病,不能亲理政务,由慈禧太后“临朝听政”。同时,下令大肆搜捕维新派和倾向维新派的官员。百日维新期间推行的新政,除了京师大学堂等少数几项措施以外,全部被废除了。这一年是戊戌年,所以,通常把这场政变称为“戊戌政变”。

      维新派领袖康有为得知消息后,从天津搭乘英国轮船逃往香港。梁启超当天得到日本使馆的保护,化装逃往日本。

      1898年9月28日,慈禧太后下令杀死谭嗣同、康广仁、刘光第、林旭、杨锐、杨深秀六人,他们被称为“戊戌六君子”。

      至此,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运动彻底失败了。戊戌变法虽然失败了,但它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留下了深刻的历史教训。它是资产阶级领导的一次政治改革运动,也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符合中国近代社会发展的趋势,具有爱国救亡的积极意义。它的失败证明,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中国,资产阶级改良的道路是行不通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